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并购与联盟是企业外部发展的主要战略,它们拥有相同特征,也存在不同点。据统计,两种战略的成功率低于企业的预期,企业通常会在两者之间选择时出现错误,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缺乏决策参考。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比较这两种战略,并根据假设推出若干影响变量。最后通过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从专业数据库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助于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2.
并购与联盟是企业外部发展的主要战略,它们拥有相同特征,也存在不同点。据统计,两种战略的成功率低于企业的预期,企业通常会在两者之间选择时出现错误,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缺乏决策参考。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比较这两种战略,并根据假设推出若干影响变量。最后通过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从专业数据库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助于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3.
战略联盟这一现代企业竞争模式改变了人类竞争的基本原则.西方战略管理思想关于竞争模式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和当代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说明了战略联盟产生的必然性.与独立开发,合资企业,兼并等构建核心能力的策略相比,战略联盟具有促进知识的学习,创造新机会,灵活多样等优势.新的竞争模式和企业核心能力的特点要求企业采取战略联盟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企业的形成、企业组织边界以及企业间关系提供了有力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经济概念及分析方法丰富了对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形态——产业组织的分析。本文沿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思路,结合Mattew O.Jacson对网络基本概念的论述(Mattew O.Jacson。2002),以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铁路运输产业的网络边界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发展企业能力的问题。根据知识理论的观点,企业能力的发展是组织学习过程,将企业在联盟中的学习的过程分为“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两阶段。其中在第一阶段,总结了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在第二阶段,根据知识管理观点,认为知识的转化能力是决定企业能否通过联盟巩固并发展企业自身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企业的形成、企业组织边界以及企业间关系提供了有力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经济概念及分析方法丰富了对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形态--产业组织的分析.本文沿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思路,结合Mattew O.Jacson对网络基本概念的论述(Mattew O.Jacson,2002)[1],以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铁路运输产业的网络边界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7.
企业联盟、企业集团与“共谋垄断”的边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联盟作为企业间合作博弈战略 ,是“市场———准市场组织———企业”三分析框架的产物 ,与外部一体化的市场安排相比 ,企业联盟是一种“组织化市场” ;与内部一体化的层级制度安排相比 ,企业联盟是一种“市场化组织”。企业联盟与企业集团在连接纽带、法律地位、经营目标等方面形貌相似 ,极易对之发生认识上的偏差 ,但二者具有实质的差别。中国企业集团化面临着产权模糊、行政干预等现实障碍 ,中国企业应转变战略视角 ,以联盟而非以集团化作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首选。但作为企业间的契约结合与股权结合 ,联盟应时刻警惕其与“共谋垄断”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以商业银行产业为背景,以竞争战略效率模型为依托,在全面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模型中能力要素的概念界定、生成路径、发展边界和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重新界定了能力的概念,即能力是对知识的表达;提出了核心能力生成源于自组织路径及能力体系均衡,是能力元素间作用力量大体相当和作用方向模糊一致的非完全均衡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战略联盟的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加之国际分工的专业化 ,使得以往那种企业与企业之间单打独斗的竞争形式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以协同效应为主要特征的战略联盟组织形式。其中需探讨的首要问题是战略联盟协同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协同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论企业间的非竞争性战略联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盟员企业属于不同产业或业务领域,拥有互补的核心资源、兼容的企业文化和战略,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运行具有稳定性、低成本性、伙伴选择广泛性和模式选择多样化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识别市场机会、选择联盟伙伴、设计联盟合作和运行方式等程序,构建与实施非竞争性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11.
战略创业是创业和战略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的互补有利于企业实现财富的最大化.而对于中小型家族企业战略创业的研究来说,不论是理论框架的建立还是实证数据的分析,都非常欠缺.文章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梳理出了中国中小型家族企业战略创业的4个主要维度;然后在2007年组织的一次大型调研的数据基础上,对战略创业与战略决策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家族内部交往网络、创新和家族企业独特治理结构对决策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航空公司加入航空联盟的影响因素问题,研究发现:旅客运输量大的航空公司更可能加入联盟,并且对联盟的生存是必不可少;机队规模大的航空公司加入联盟后可以消化机队扩张的压力;随着航空联盟市场份额的增长,航空联盟对航空公司来说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竞争对手是否参与联盟对航空公司加入联盟有一个正向的影响。另外,航空公司在不同的航空联盟之间进行选择的影响程度是相似的,这表明航空公司的主要决策不是要选择一个特定的联盟,而是考虑是否加入联盟,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2005—2009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城市化效率。通过对Malmquist效率指数及其分解,发现武汉城市圈各市的城市化效率处于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技术进步的无效变动是导致武汉城市圈整体城市化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运用DEA模型,进行城市化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除少数几个城市的城市化过程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外,其他的城市都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状态。基于此,提出了改进武汉城市圈城市化效率的建议: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走科技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战略采购对于供应商开发和采购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企业采购职能的不断演变,战略采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企业总体战略与采购战略的拟合,已成为企业提升采购绩效,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战略采购影响采购绩效的内在机理,学术界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企业的关系视角,提出战略采购是企业实施供应商开发实务的前因,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采购绩效,从而为其创造价值。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方法证明了提出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5.
简单平均组合预测有效性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当序列模式变动较大时,简单平均组合预测模型相对于其他组合预测模型的优越性,并且基于样本段的拟合精度不足以说明组合预测模型的外推预测精度。文中的分析对于组合预测模型的选择和应用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汽车产业效率的研究关键在于对生产函数以及生产率的精确计量。依托面板数据的传统计量方法受困于无法直接观测的技术水平带来的内生变量和选择性偏差问题,从而导致了结论的偏误。基于当今前沿的非参数估计方法,发展了多产品模型,相对精确地估计了汽车工业的生产函数,重新估计了我国汽车工业动态生产率(1979—2010),并且讨论了整个产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实证结果一方面肯定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政策调整的积极结果,另一方面也指出在资源配置效率上依然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效率是影响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运用超效率DEA方法计算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和各省市制造业1994-2003年期间技术创新效率值。第二阶段是通过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检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行业技术水平、企业创新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成正相关,市场竞争程度与创新效率成负相关,国内制造业的过度竞争及需求不足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粮食价格暴涨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再次突显。东北地区水土资源丰富、气候条件稳定,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为保障中国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因此,必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构建畅通无阻的粮食物流体系;建立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粮食仓储体系;积极培育完整的粮食生产和加工行业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19.
利用我国31省区2002-2006年间的数据,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从动态角度考察我国各省IX的城市化效率,并测算了各省区城市化过程中投入要素的集约效率.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的城市化效率不断降低,这主要是由技术变动的无效导致的;其次,各省区的投入要素非集约化度很高,其城市化过程仍旧主要依靠投入要素的粗放型扩张.随着资源约束的增强,各省区应该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化、节约型的城市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和重要内容,科学把握其影响因素及程度是采取相应措施和制定政策的逻辑前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现代化因素贡献率为74.82%,传统生产方式的贡献率为10.96%,两类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但从因子得分来看,现代化组成指标的得分相对较低,仍是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桎梏。因此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要素,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支撑要素以及健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要素是未来政策的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