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论哲学朱宝信哲学是什么?无论对这一问题给出多少答案,它却依然处在没有解决的争论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也没有放过这一问题。在1842年,当他年仅24岁时,就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一文中,对"哲学是什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后,我国思想界各派学说竟起,以胡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通过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胡适固有的民主和自由思想以及胡适与李大钊的关系可知,这场争论实质上是新文化运动中发生在学术界的一场充满自由平等氛围的争论,胡适"问题与主义"的矛头不是指向马克思主义,而是指向当时中国学界不够科学的各种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西方实证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两大流派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逐渐成为争论的焦点。当前国内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争论并没有超越这一范围。因此,围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历史论争及其解决成为当前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当前最要紧的是弄清:1.西方学界是在什么意义上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2.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3.马克思是否同意自然辩证法?4.自然辩证法是科学还是哲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自己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的细致考察表明,其间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肯定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客观而科学对待马克思、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是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还是以某种正义观评价资本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争论双方都混淆了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和批判社会科学,割裂了马克思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忽视了在以解放为旨趣的马克思的批判社会科学中,对社会的科学认识与对社会的正义评价是内在联系的,而历史必然性的实现是无法离开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奋斗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学界关注的多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却很少关注马克思哲学在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一个科学的发展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大方法论转向:一是由"哲学的思辨方法"向"实证的方法"的转向,二是由"哲学的思辨方法"向政治经济学方法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前一阶段,关于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现实的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我感到对于马克思这一重要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命题,不能持轻易否定态度,而必须作历史的科学的分析,这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观整体结构的需要,也是当前改革向我们提出的重要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8.
文兵 《学术研究》2012,(7):7-12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左翼学者就"马克思与正义"的问题展开了争论。罗伯特.塔克最先提出,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或者,马克思并没有谴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艾伦.伍德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胡萨米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正义等观念既受生产方式的制约,也受社会阶级的制约,马克思完全可以提出一个无产阶级的正义观念。杰拉斯考察了两方的争论之后,提出马克思是依据超历史的、非相对的正义原则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控诉,而这种规范标准是有关利益与不利、资源与责任的社会分配。如果超出词语上的不同理解,可以把这场争论从另一个侧面来加以考察:"批判"是基于"正义",还是"正义"基于"批判"?"批判"在这里被理解为对资本主义的现状与趋势的揭示与分析。这样,以上的争论可表述为:是基于某种永恒的价值观念而后展开对资本主义的道义谴责,还是基于对资本主义主义的科学分析而后阐明无产阶级的价值选择。这也就牵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是否统一以及如何统一的问题。伯恩斯坦与阿尔都塞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偏执于价值维度,或者偏执于科学维度,他们的理论主张皆存在自身难于自圆其说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王幸平 《江淮论坛》2011,(4):51-55,3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的特征开始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价值运动过程转变为一种对象化的知识,价值的追求开始退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统上的本体论、知识论、逻辑学进行解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了生存论、实践论的"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就在于它是一种追求自身价值的学说,它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与任务,放弃这种基本的价值而追求一种所谓的科学意义上的学术,这正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希望和要求的。  相似文献   

10.
最近参加了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发展问题的讨论会 ,有几个问题思考如下 :一、不能既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为科学 ,又把它作为衡量是否科学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个外延较广的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 ,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的经济学体系 ,是其经典的和代表性的内容。所谓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是指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理论的发展。我觉得 ,要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问题 ,首先要界定清楚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衡量是否科学的标准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提出来 ,有些难以思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和运用其方法。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它主要包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矛盾分析、中介分析、分析和综合、逻辑和历史等五种相互联系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不仅应该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个别的结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和有关理论的争论,而且应该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研究和发展,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异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先是由匈牙利哲学家G.卢卡奇在二十年代提出来的。一九三二年,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研究异化成了西方理论界的一个热门。 一、对异化在马克思学说中地位的争论 西方各派“马克思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但也有人说马克思思想  相似文献   

13.
"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范畴。卢卡奇把这个范畴贯穿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当中,认为它是马克思方法的本质。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主要具有整体性、现实性、具体性以及历史性等特点。卢卡奇的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恢复了"总体性"的重要地位,重新引起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背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一词诞生有两百多年,虽非马克思首创,却因其阐释而得深刻含义,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鉴于后人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争论颇多,须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理解,并廓清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要科学整体地解读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思想深处。在其毕生的双重活动中,马克思把对人的终极关怀作为根本的价值维度;他把人作为世界的归向,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于创造一个彻底的属人世界。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创造集中地对人的总问题进行了哲学论说。而这一切最终都归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的"改变世界"的实践。把"人"与"实践"作为马克思毕生双重活动的最高原则,无疑会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能否独立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能否独立存在韩庆祥,戚叔平人的问题在理论探讨和意识形态论争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引起了人们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极大兴趣。从西方“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阵营,有关人的问题的诸多争论,都是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孕育出近代科学的争论,并没有抓住科学与文化的关键问题,同样,马克思在科学问题上的独特见解长期以来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把握.从马克思对科学的独特理解看,过分强调科学的功利性、不适当地强调思想的统一性,是中国近代以来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存在的痼疾.在当前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过程中,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务必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不断革命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并非意味着激进,而是代表一种彻底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的革命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否定过这个理论,其实际作用还在苏联和中国革命成功的历史事实中得到证明,当今中国改革发展也仍然需要这个理论。对"不断革命论"进行再认识,可以在方法论上提供启示:研究马克思主义既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去理解,又要结合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去认识。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也是争论最多的部分。出于政治上的攻讦和学术上的歧见,马克思逝世后劳动价值论遭到了一系列的批评,也引发了多次争论。庞巴维克1896年在柏林出版的(卡尔·马克思和他那体系的终结)与希法亭1904年发表的“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评”一文,是第一场争论的对立双方。40年代斯威齐把鲍尔特基维茨(L.von Bortkiewicz)本世纪初论转形问题的两篇文章介绍给英文读者后,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逐步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70年代初萨谬尔逊与鲍莫尔(W·Baumol)在《经济文献杂志》上的争论揭开了转形问题大争论的序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斯梯德曼(I·Steedman)1977年出版的《斯拉法以后的马克思》,更触发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讨论,用生产中投入的其他要素来解释价值的各种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不准备详细追述这些争论的历史演化,而仅对70、80年代以来,价值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上各派观点的差异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五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并非仅仅是所有制社会形态理论§1、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之一。§2、近年来,哲学界开展的“三形态”与“五形态”关系问题的争论,反映了大家对马克思的交换社会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