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照料中的家庭关系及其对成年子女照料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小波 《兰州学刊》2013,(1):138-141
在老年家庭长期照料中,成年子女照料者与老年父母以及核心家庭成员的各种人际互动发挥着双重作用,积极的家庭关系能够为成年子女照料父母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来源和精神支持,也有助于缓解成年子女的照料负担和压力,从而为探索提高老年家庭照料质量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社会基本文明的体现,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需要国家从制度层面予以安排。基于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意愿,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应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照料文化等制度要素进行整合,并寻求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递送的有效实现路径:应树立政府在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领域的主导责任,通过多种措施搭建和巩固长期照料服务平台;保证社会各方在规范、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良性发展,切实为老年人提供多样的长期照料服务;大力培育老龄服务市场,促进老龄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照料资源的规模化整合和老龄服务的产业化,达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常态化供给。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家庭生育意愿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照料危机.也就是说,推卸人的再生产成本的照料劳动性别分工模式使照料负担不成比例地落在母亲的身上,加之公共照料的退出和照料私有化加剧社会分化,一般家庭尤其是母亲不得不通过延迟或减少生育的决策来抵制过于沉重的照料负担.照料成本应由生育的全体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包括政府、雇主、家庭里面的父母亲双方.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的照料需要,探讨了城乡老年照料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论是:当前单一的家庭照料方式难以维持,且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照料需要;农村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有不断严重的趋势.建议在发挥多种照料方式作用的同时,坚持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原则,发展以需要为导向的社会照料服务.  相似文献   

5.
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的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上升,失能老人规模不断扩大。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面临支持网络体系不健全、长期照料保险体系欠缺以及照顾规范化、人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严重缺位的状况。建立、健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法律保险保障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与管理体系;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的介入可以为长期照料服务发展提供专业化保证,这是解决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长期照料社会保险是国家帮助公民解决因年老、病残、伤害时遭遇生活障碍的社会保障措施,是当代社会保险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家庭照料能力下降的形势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加.长期照料社会保险不仅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家庭和个人养老负担,而且对于缓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资金不足以及拉动老年照料服务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基于国情,建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制度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渐进式推进、思想舆论准备、制度准备以及加强机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老龄化是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促使人口老龄化在国家还未富裕的条件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中国需要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尤其是养老服务体系。但中国强调家庭血缘关系的传统养老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造成的少子高龄化,以及现代社会家庭观念的多元化,共同决定了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将难以为继。中国未来的主流养老模式,既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也不是西式的机构养老,而是"居家养老 社区照料"的养老模式,是一条中式与西式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8.
香港模式在香港回归后,发挥了积极作用,保证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得到国际社会公认。台湾问题解决可以参照香港模式,并做相应的变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海峡两岸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10.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大类功能。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和短期入住服务、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提供的养老服务和兴建养老社区四种。总体而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服务人员的数量有限且专业素质不能适应养老服务需求等。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持续稳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机构和设施不足、人员不足以及体制机构不顺、资源利用分散且效率低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潘兴明 《江苏社会科学》2004,154(4):226-231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鸦片贸易在香港长期存在,其形式由鸦片商从事鸦片转口贸易,然后港府授权私商经营,而后又过渡到港府鸦片专卖,均属垄断经营性质。其原因是港府将鸦片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英国政府及港府推卸鸦片泛滥的责任;港府辩称吸、售鸦片并非罪恶,危害有限;英国政府的禁烟立场不够明确和坚决。香港的鸦片业衰亡的原因是国际社会给英国政府和港府造成了强大的压力;中国内地的禁烟运动更是对香港鸦片业的衰亡产生了重要作用;最后,香港被日本侵占,英国丧失了对该地的统治权,只得终止鸦片贸易。  相似文献   

12.
对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香港普通话教学中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一要明确香港普通话教学的定位 ;二要明确普通话课与中国语文课的关系 ;三要明确普通话教学与儿化、轻声、变调的问题 ;四要创造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回归以后的香港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中,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居于重要地位.香港公务员制度改革,是香港行政文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政府能力与管制绩效的重要举措,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现实考虑,包括人职与调职、薪酬与福利、行为及纪律处分、表现管理、培训与发展等方面的改革,表现出对传统文官制度的变革和当代西方国家的管理主义改革浪潮的回应的特征,对我国内地公务员制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香港与内地的大众文化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的表现,但都同时存在不可忽视的享乐主义倾向。然而只要充分发挥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香港大众文化与内地大众文化的优势互补,随着香港回归带来的双方交流的更加密切,香港与内地的大众文化一定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共造中国大众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胡逢祥  李远涛 《河北学刊》2004,24(2):149-154
五十年来,中国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成绩斐然,在资料、观念、研究视角以及西方当代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方面都颇具特色。本文分三个时期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成就和特点作了评述。指出,在60年代以前,其研究仍属40年代大陆风格的延续;至70年代中期后,始进入较大发展时期,研究队伍扩大,视野日见开阔,方法上亦一破过去偏重文献考证的路数,趋向于多元化;90年代以后,除研究广度有显著推进外,更因政治格局和文化思潮的变动而显示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台湾和香港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在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20世纪下半叶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界研究的分期、高山族及平埔族的社会与文化研究、台湾汉人的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海外华人研究、社会科学中国化研究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中文修辞与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内容积淀在各类典籍之中。各式菜谱纷呈,最能集中反映出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本文着重分析香港粤菜菜谱独树一帜的用语,体现出香港中文修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刘敏 《兰州学刊》2011,(6):95-100
以香港为个案探究丰裕社会的贫困问题,考察其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困问题的历史演变以及现实特征。香港是一个典型的丰裕社会,其经济水平和富裕程度在世界名列前茅。香港也是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可谓"富有一群属最富,贫穷一族属最穷"。一直以来,香港奉行"不干预主义",坚守自由经济政策,这既培育了香港今日的繁荣与富庶,也为贫富悬殊和贫困问题埋下了祸根。香港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并不自动缓贫,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和益贫式社会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才是缓贫的关键和根本。  相似文献   

19.
儿子对老年父母的照顾:香港夹心代的境况与态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香港中年夹心代对老年父母的照顾模式发现,儿子对父母仍存在积极的照顾,特别在经济及感情的照顾上,儿子的参予不见得比女儿少。并从老年父母的角度来了解中年夹心代的责任。研究发现不论由中年夹心代照顾者看其对老年父母的责任,抑或由老年父母的角度看儿子的责任,也都认为儿子应照顾老年父母,及在现实的情况下,儿子实际上亦有施予照顾,且其参予不见得比女儿少。不过,两代间对中年夹心代对家庭成员的责任则出现不一致的看法。中年夹心代倾向优先照顾其本身的儿女(即第三代),其次才是照顾其老年父母,再其次是照顾其配偶。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诞生于亚欧文化板块碰撞地带的“东方明珠”——香港既有国际大都市的繁华A面,也有“身世朦胧”的暧昧B面。在这一社会历史环境之下,身份的认同与找寻一直是香港文艺作品的重要命题。2019年9月上映的《花椒之味》,通过三个素未谋面的姐妹在父亲葬礼上相遇然后共同经营其父留下的火锅店的故事,表达了香港新一代女性对自己身份的再次确认。而上映于1990年的《客途秋恨》,同样是女性寻找自己身份的香港电影。通过主题传承,两个跨越了近三十年的电影文本形成了巧妙的互文,共同描绘出了三代香港女性在时代大潮中的身份认同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