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20年来,我国西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拉动增长效果显著,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体制、政策、投入、人才、环境等诸方面.本文浅析存在问题,比较国内外差距,提出发展中国西部软件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了十年的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存在。本文就金融机构对东西部地区各行业的贷款支持来分析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方式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扩大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表现。在目前的发展环境差别基础上无论是市场化还是全球化都会产生西部生产要素外流的趋势。协调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的基本途径是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合理流动,促进先进生产要素流入西部。进入 90年代以后地区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区间的相互依赖性减弱。西部应该以结构调整来吸引先进生产要素。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内容是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为东部地区提供资源的基础产业结构,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根据发展极理论,政府的区域协调的作用点在发展极的建设上,市场协调作用体现在发展极对其外围的带动作用上。中心与外围的对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加快西部城市化,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二是强化东部与西部的经济联系。东部地区目标市场转向西部,建立东西部企业之间的制度和组织的联系是中心和外围对接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东西部省份两所同类型的高职院校,由于经济条件不同而办学状况、发展趋势不同,之间差距明显。西部学校需要加强内涵建设,改变发展方式;地方政府需要改进教育投入方式,加强投入力度;中央政府需要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共同促进西部教育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的企业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下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企业的发展相比,西部的企业在很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谈谈我国西部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以及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6.
西部开发的关键是要有新思路。新思路必须建立在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西部区情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基础之上。西部开发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大对外对内开放,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西部人民知识资产,以知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改革,为西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逐渐缩小同全国平均水平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差距,达到“富民强区”的发展目标。 一、西部发展最大的威胁是知识资源缺乏 西部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从整体上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根据计算,西部12个省份(包括广  相似文献   

7.
在西部开发区,如想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仅靠政策优惠、廉价土地和税收减免是远远不够的。西部开发区在区域、地理、环境等方面与沿海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应寻找发展经济的新突破口。发展西部经济,首先要解决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从世界经验看,一国或一地经济高速、可持续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广大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知识构成水平的现状,浅谈知识管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基肃 《科学咨询》2003,(21):36-37
编者按: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领导实施的又一项伟大战略行动,对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目标,缩小东西部差距、维护各民族团结和祖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强调,在资源富饶的西部开发中要避免以资源、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利益.要以长远的发展为指导,以提升工农牧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为手段,以西部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为目的,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借鉴东部发展经验,实现高技术应用、人员素质提高的跨越发展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尽早实现沿海和内地边疆、涨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保障边疆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保障边疆的安全,全面实现我国的第三步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整体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桂林  牟旭 《决策探索》2011,(15):64-64
中国西部直辖市重庆日前出台一系列政策,致力于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并明确承诺,5年内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到2:1,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要找准西部大开发的最佳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东西部差距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距。尽管多年来中央对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正> 县域工业要在西部大开发中抓住机遇,实现新的跨越,一定要实行全方位的创新,重点是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寻求一条新的出路。 观念创新是实现工业跨越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工业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超常规的思维,必须有观念的跃升和觉悟的提高。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关键是观念的差距。开放、进取、创新的观念对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封闭、自足、守旧的观念对发展有极大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爱景 《科学咨询》2009,(20):100-100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知识构成水平的现状,浅谈知识管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原因分析和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由之前的零提高了不少,然而相对中国东部,中部的外商直接投资,西部地区FDI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FDI分布的不平衡性成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也是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巨大差异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对西部地区利用FDI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5.
教学质量是西部省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西部地区某省属二本院校W校为例,利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对该校的调查数据,对西部省属高校的师生互动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西部省属高校师生互动水平较全国地方普通院校的平均水平有着显著地差距,且这种差距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不断加大。同时在省属高校内部表现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师生互动状况较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差距更为明显,1978年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121.53%,81.95,67.28%;1998年东,中,西部国家内生产总值分别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179.04%84.32%,66.075。国土面积占全国56%,人口总数占全国23%的西部,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15%,与1978年比较,下降1个多百分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地区工业发展不平衡引起的,集中体现在现代的城市经济和传统的农村经济并存,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西部的城市化和农村非农业的发展滞后,因而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城乡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是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地区发展差距缩小=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力量。西部地区经济“亮点”不断生成,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领导实施的又一项伟大战略行动,对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目标,缩小东西部差距、维护各民族团结和祖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强调,在资源富饶的西部开发中要避免以资源、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利益。要以长远的发展为指导,以提升工农牧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为手段,以西部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为目的,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借鉴东部发展经验,实现高技术应用、人员素质提高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8,(10):28-29
近年来,我国东部、西部、东北及中部"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提高。但当前区域发展中差距过大的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有矿产资源和天然气、石油、煤炭、水电等优势能源产业及其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及军工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优势高技术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尤其是在矿产资源和天然气、石油、煤炭、水电等能源产业上,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显著。发展优势产业是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强大动力,是整合利用西部资源,促进西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缩小东西差距的战略选择,对提高西部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