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休谟的怀疑主义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是,正是休谟的怀疑主义在近代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感觉经验如何上升到理性概念这一重要的认识论课题,从而推动了近代哲学的发展。承认这个事实,对于客观地评价休谟怀疑主义的历史地位,对于总结和发现近代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休谟究竟怀疑什么? 为了同皮浪主义划清界限,休谟自称他的哲学为“缓和的怀疑主义”。不言而喻,休谟并不怀疑一切。康德曾经指出:休谟主要是从形而上学的一个单一的然而是很重要的概念,即因果连结概念出发的。休谟从没有怀疑过因果概念是否正确、有用,以及对整个自然知识说来是否必不可少,他所怀疑的仅仅是这个概念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大卫·体谟是18世纪英国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派别起了非凡的作用。长期以来,哲学界就休谟的自然主义思想与怀疑主义展开激烈的争论。近年来,我国的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自然主义构成休谟哲学的思想实质。本文认为休谟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是互为表征、融为一体的。“怀疑主义”只是休谟的怀疑方法,怀疑不是最终的结果和目的,体谟的自然主义思想与怀疑方法的结合,最终达到认识自然的可能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宋祖良同志著长文力辨知性、理性非指认识阶段而指思维方法。诚然,思维方法说是有根据的,但认识阶段说并非就是“缺乏历史观点”的杜撰。考之康德、黑格尔,两说均有根据;不仅如此,而且不限于这二义。试为辨说。 (一)知性、理性在康德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认识论的研究是从对认识能力的考察入手的,所以,知性、理性在他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了感性、知性、理性三重划分。 感性即直观,“对象是通过感性而被给予我们的”,“通过我们被对象所激动这种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接受性),叫做感性”。 感性管直观,知性则管思维,“使我们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是知性”。知性的范畴为形式和构架,对感性表象进行综合,使之具有规律性的联系,形成现象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休谟把经验科学的方法运用于“人性”问题的探讨,认为关于实际的知识都建立在困果律之上。而因果律来自经验,经验是习惯,从而否定归纳推理的可证性,使古典经验主义终结。他的观念关系和实际事物两类命题的划分在哲学史上首次区分了分析与综合。休谟认为,综合知识只能最后归于心理作用,任何逻辑识只能是诡辨和幻想。休谟坚持因果关系的存在,他只是怀疑它的可证性和归纳推理的有效性.康德受此启发,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提出“先天  相似文献   

5.
鲁绍臣 《学术界》2005,(3):189-194
纯粹自我意识在康德的知识论中,同物自体一样是终极的,并且构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基础。经验自我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而康德的纯粹自我意识则克服了笛卡儿“自我”实体化和休谟怀疑论的缺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时代,但正是纯粹自我意识的超验性和与非生活性,使其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6.
怀疑,是人类的重要本性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怀疑却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更没有形成合理的怀疑思维.在人类认识史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作为人类认识的两个极端,似乎成为人类认识不可克服的顽症,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循环也似乎成为人类认识永远难以走出的“怪圈”,而究其认识论根源,不能说不在于怀疑思维的缺乏或怀疑的不合理.现代认识和实践要走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怪圈”,首先必须构建一种合理的怀疑.合理怀疑在人类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两极之间构成了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旨在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的康德所而临的严峻挑战来自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康德所开辟的先验路径可谓是前无古人从“我思”命题入手,通过区分“未定知觉”与“已定知觉”,先验地消解“自我实体”;并抓住逻辑说明与玄学规定的区别揭示出理性心理学循环论证的背谬,他证明,“我思”绝不包含“我为实体”,“我”仅仅是思维之所以可能的“先验形式”。作为伴随一切概念的原始统觉的“先验自我”第一次被如此确立起来,对象的存在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而获得一种新的牢固基础,“哥白尼革命”的支点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二律背反”是由于康德而驰名于世的,但是,“二律背反”学说的基本思想渊源于休谟这一点,却鲜为人知。关于康德与休谟之间的理论联系,康德本人这样说过:“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前首先打破了我独断论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那么,“休谟的提示”究竟是指什么呢?传统的观点认为,“休谟的提示”是指休谟在考察因果概念时提出的经验论的责难:单纯的经验归纳得不到普遍必然的因果知识。  相似文献   

9.
沈朝华 《理论界》2010,(5):82-83
近代哲学史上休谟的怀疑论使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和宗教面临挑战,康德为拯救理性、科学、信仰和自由,致力于解决休谟在认识论上留下的问题。康德解决休谟难题的路径以论证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为核心,改变了近代哲学解决知识论问题的思考方式,将对象区分为现象和物自体,明确区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意义,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为解决休谟在认识论领域留下的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休谟的怀疑论充分反映出了直观思维方式的缺点 ,启发康德设定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黑格尔基于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理解 ,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 ,提出了与古代形而上学以来传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休谟把经验科学的方法运用于“人性”问题的探讨 ,认为关于实际的知识都建立在因果律之上。而因果律来自经验 ,经验是习惯 ,从而否定归纳推理的可证性 ,使古典经验主义终结。他的观念关系和实际事物两类命题的划分在哲学史上首次区分了分析与综合。休谟认为 ,综合知识只能最后归于心理作用 ,任何逻辑论只能是诡辩和幻想。休谟坚持因果关系的存在 ,他只是怀疑它的可证性和归纳推理的有效性。康德受此启发 ,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也构成了现代认识论不可回避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历史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维方式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历史魅力,只有在同其他哲学思维方式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的比较中才能显示出来。在现时代,作为世界性的哲学思潮,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尚有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对思维方式问题,它们各有自己的主张,但它们都是从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的挑战和批判中建构自己的理论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它们当中最早对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之首倡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上半叶产生以后,在19世纪下半叶,德国出现了所谓“新康德主义”。有的哲学家公开提出“回到康德…  相似文献   

13.
颜景虎  陈文殿 《齐鲁学刊》2005,4(5):123-126
休谟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休谟哲学从对经验主义立场的肯定到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怀疑,这一哲学思想的变化对自近代以来的认识论哲学的怀疑论思想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它开启了康德哲学对理性的重新考察以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历程。同时,体谟的怀疑主义思想对胡塞尔开启的现象学运动,对欧美分析哲学、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哲学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休谟对康德的启发 休谟对康德的启发集中表现在康德的如下自述中:“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波 《江海学刊》2012,(4):36-44
陈晓平教授的《贝叶斯方法与科学合理性——对休谟问题的思考》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专著。笔者就下面一系列问题与陈晓平展开商榷:休谟关于因果必然性和自然齐一律的怀疑论证成立吗?休谟确实持有激进的归纳怀疑论吗?可以用康德式的先验哲学去补救休谟哲学,从而对休谟问题做出局部辩护吗?可以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去补救康德哲学吗?在信息爆炸的当代,通过构造一套形而上学体系来给这个世界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提供某种"整全性"的解释和说明,这种研究哲学的方式还继续有效吗?这些问题汇总为一个大问题:"休谟﹢康德﹢笛卡尔"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6.
探讨作为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因果学说,从来就是哲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哲学史上,休谟和康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是众所周知的。他们都企图通过对因果学说的论证,给当时的科学知识作出哲学的解释。然而休谟站在经验论立场上提出的因果学说,却否定了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动摇了科学的基础。康德承认休谟的因果学说的启示打破了他的独断主义迷梦,使他走上了批判主义道路。但是,他不赞成休谟的结论。在康德看来,休谟所以得到那个结果,是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局,说明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经验论已经走投无路了。为了把认识论的研究引上正确的轨道,为自然科学的真理性作出正确的解释,康德从批判主义观点出发,分析和回答了休谟的诘难,论述了他的经验论的因果  相似文献   

17.
鲁绍臣 《河北学刊》2005,25(1):112-116
在康德的知识论中,纯粹自我意识同物自体一样是终极的,并且构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基础。经验自我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而康德的纯粹自我意识则克服了笛卡儿"自我"实体化和休谟怀疑论的缺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时代。但是,正是纯粹自我意识的超验性和与非生活性,使其又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8.
"活的形象"与席勒的政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原则是席勒美学的出发点。在康德哲学中,“休谟问题”是重要的思想契机: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在康德哲学中,以“自然”与“自由”,或曰“是”与“应当”的分裂而出现。“判断力批判”则是康德弥合分裂的桥梁。美学问题之中隐含着深刻的哲学问题。对于席勒,康德的“休谟问题”已经成为思想的背景,而康德本身也成为了问题,这就是席勒的“康德危机”[1]。更重要的是,席勒焦虑的问题是现实政治的危机,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粗野暴戾的自然暴力,一方面是上层统治阶级腐朽专横的道德法律,一个是“野”,一个是“蛮”,自然的法则与道德的法则所构建…  相似文献   

19.
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的实质,就是要建立起“概念使对象可能”的新思维方式。通过范畴的先验演绎,康德已经证明,范畴是人向自然颁布的最一般规律,知性是整个自然的立法者。范畴在构成经验知识的过程中始终是一种统觉的综合力量。概念使经验可能,而不是相反。显然...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休谟怀疑论留下的难题,康德殚精竭智,寻找先天的使知识可能的先验路径。他先验地阐释知识的感性形式条件(时间和空间)和知性的形式条件(范畴),逻辑地确认了先天要素经验使用的客观有效性,从而回答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知识学总问题。康德先验阐释知识形式条件的意义由此凸现:现象整体作为知识的对象,是按照人所具有的知识形式条件的先验要求而可能的。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上,康德主张主体是主导,它统摄客体并加工客体。惟其如此,先验地为知识奠基才有其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