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民工"称谓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称谓不仅仅是指称某一对象,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指称的对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状况和变迁等."农民工"称谓的变化不仅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农民工态度的转变,也反映了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完成,有关"农民工"及其区别于市民的各种歧视性称谓都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2.
先秦两汉"河东"地域称谓演变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东地域称谓承载了重大的历史文化内涵,该称谓经历了长时段的演变。商代是河东称谓的萌生期,指河济之间,与后来的河东曰兖州意义相同。后世常用的晋西南意义的河东称谓产生于秦人,而居于晋西南的晋、魏之人却称此地为河内或西河。历史以秦人为主体统一六国,晋西南之河东称谓因此上升到国家行政层面,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层面仍在使用最初的河东含义。王莽曾经废除行政层面的河东称谓,但两汉时期大体上继承了河东称谓的这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乡"是古代乡村政治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级组织,在文献记载和研究著述中往往"乡里"并称.早在西周文献和金文中"乡"字就出现了,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乡及与乡有关的人物事项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乡的性质、治理范围、作用功能等也发生着大小盈缩的变化.这些变化较为明显地表现在称谓的变化之中,本文拟在现有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乡"为中心,以历史上出现过的有关"乡"的名称、称谓为重点,对乡的缘起和演变作-个初步的疏理.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史,发现称呼某些皇帝时用他们的谥号,如称刘彻为汉武帝,称杨坚为隋文帝等;在称呼某些皇帝时又用他们的庙号,如称李世民为唐太宗,称赵匡胤为宋太祖等;而在称呼另一些皇帝时则又用他们的年号,如称朱元璋为朱洪武,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载湉为光绪皇帝等。同样是皇帝的称谓,为什么有的用谥号,有的用庙号,  相似文献   

5.
试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瑛 《天府新论》2001,(3):78-8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以经济为主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其发展和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总结了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三个不同的人类历史阶段,城市在空间结构方面的不同特征,探寻了其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西宁文化随西宁历史发展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演变过程: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文化为彩陶文化;第二次为青铜时代,代表文化是以羌文化为主的融合文化;第三次为汉代以后,代表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的融合文化。西宁文化在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对其文化内容构成以及西宁文化融合、包容、开放性特征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邵鹏 《人文杂志》2007,23(1):27-30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文明”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何志虎 《人文杂志》2002,(5):110-115
本文以确凿史料证明 ,“中国”在西周时已具有国家名称性质 ,并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逻辑推理证明“中国”称谓起于夏代。还分析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词的多种意义都是“中国”在西周时取得的国名意义的继续和变化 ,从而揭示出先秦时“中国”词义的变化轨迹 :从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一词产生 ,经过“城邑”、“京师” ,至复发展为国名 ;夏、商、周皆称“中国” ;春秋时“中国”初指东周 ,后指“攘夷联盟” ,由此派生出“礼乐文化”和“中原”的意义 ,至春秋末演变为时人的“统一理想” ;战国时人确认“中国”为“九州” ,为秦汉统一中国奠定了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自文艺复兴以来遭受了机械论的挑战,传统目的论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并逐渐被边缘化。溯源西方目的论的历史嬗变,分析目的论在西方产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西方目的论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联,可以看出目的论在当代哲学的复兴是一种历史和理性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主将之一,一生数十次回忆和评价五四运动,但不同时期回忆和评价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他即对运动的三种精神做出了高度概括,稍后站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五四运动中的盲动情绪表示忧虑和批评.大革命失败后,罗家伦借回忆"五四"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张目.抗日战争期间,他强调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以增强国民的抗日决心.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罗家伦顶住巨大的政治压力,大力宣传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意义,重构"五四"自由主义话语系统,为台湾后来的民主改革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借用庄子的"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实际上丢掉了儒家平民性、实用性的一面,把佛老本体论、直觉主义的东西植入儒学,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遭到了实学家的激烈批判.当代儒学的复兴应该建立在实学传统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在东汉以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被理解为孔子以水不舍昼夜而奔流的习性来勉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理解为以"川流不舍"来象征时光流逝,表达对生命短促的感伤情绪;宋儒则在承袭汉儒基本喻义的基础上,将川流不息的特征看成是"道体"、"天德"的具体表现.通过对一句话的阐释史的简略考察,可以从中窥见学术思想嬗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管恩森 《中州学刊》2006,(4):217-219
林语堂曾经自称是一个“异教徒”,这一称谓曾经为许多研究者所误解。仔细对林语堂“异教徒”称谓进行辨析,可以说明林语堂自言“异教徒”并不代表他曾经是一个真正的异教徒,而是表明了他信仰追求的一种独特思考。通过对这一称谓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林语堂的信仰实质。  相似文献   

14.
师爷是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史上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从先秦以前的掾属、幕僚等发展演变而来的。明代仍然没有幕僚意义上的“师爷”,“幕友”一词的使用也不普遍,至清代“师爷”才成为社会上广泛使用的一种对官员所聘佐治人员的俗称。但“师爷”一词在清朝正史、法令典籍中极少使用,使用较多的称谓是“幕客”。分析研究师爷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等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概念背后的行政用人行政制度和历史文化现象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兴"是一以贯之而又发展变化的美学范畴,既是古典诗歌的创作理念,也是古典诗歌的美学追求。"兴"的美学嬗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从先秦两汉时期的政教之"兴"到魏晋六朝时期的审美之"兴",再到唐代及以后的审美与政教相结合之"兴"的过程。循此过程,可以探明"兴"的美学内涵及其嬗变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讲师,是现、当代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职和职称,与教授、助教构成三个高校不同层次的教师队伍。然而。讲师之名究竟出现于何时?作为一种职称之等,又始于何时?迄今未见有专文讨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追本溯源的探讨。讲师之称,在文献中,最早始见于春秋时期。当时,并非是一个官衔,而是对民间讲解经书的经师一种尊称。“虽非孔子亲笔,然先秦、战国时讲师所作无疑。”(明梅鷟:《尚书考异》卷一《朱子语录》)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所指今传《五经》之一《尚书》,虽非出自孔子亲笔所录,但为春秋、战国时讲师所作,可以肯定。不仅《尚书》如此,《易经》也…  相似文献   

17.
名称作为一种称谓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命名者赋予被命名者的某种意义和思想导向。在马克思哲学形成及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为了旗帜鲜明地表述自己的哲学主张 ,也为了划定其哲学思想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或人本主义的学术分野 ,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基于不同的视野和侧重 ,曾对马克思哲学提出了不同的称谓。这些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称谓 ,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而且再现了马克思哲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革命历程。因此 ,研究和回顾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自己哲学的不同称谓 ,有助于在理解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划时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李倩 《江汉论坛》2002,(12):49-52
本文具体论析了楚乐舞的种类、功能、形态特征和创新意识以及它对汉、唐乐舞的深刻影响.文章认为,在中国上古时代,楚人的乐舞可谓占尽了风流,楚人以其浪漫气质和超卓才华创造了风格奇特的乐舞艺术.通过对楚乐舞内容与形式的演变的考察,获得对民族乐舞艺术的新识.  相似文献   

19.
李恩堂 《理论界》2009,(10):117-118
历史上的犹太人有四种称谓: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大人和犹太人.现在,人们经常把这几个词作为同义词来互相替用.但是严格说起来,它们各自具有其具体的历史含义.本文将系统考察这几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20.
从重新分析和扩展交互作用的角度谈了"从"由表"伴随"义的动词到方所介词的演变.又通过对"从"所处的句法结构中N1及N2语义概念的转变、方所词的基本结构类型、受"从"字结构修饰的VP的情况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分别讨论介词"从"作为起点和停点题元标记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