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二岁的高成从小到大听到的都是表扬,父母表扬,亲友表扬,老师表扬,邻居表扬,以及那些作为父亲的下属的表扬。高成感到有些腻了,就像总吃山珍海味,也有反胃的时候。高成有时候就会想,为什么没有人批评我呢?被批评的感觉又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2.
怎么成为人才?我想,在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这里要涉及到个人的特点所以可以说:就象社会中不同人之间的差别多得很,那么成为人才的道路会是同样地多样化。 一、我的故事。 我成为人才道路的开端是在中学最后年级。我学校的老师通知我他们收到了我们国家外交部的文件。象过去一样,这个部门为了培养将来外交工作的人才,在全国高中招生派到国外学习。可以选择三个国家的名校:德国、苏联和中国。我决定了试试参加考试并选择了中国。为什么选中国?当时我觉得来中国的收获最大而且这样的机会太少。苏联、德国是我们邻国,在这两国学习,了解这两个地方的机会多;真想去通过别的  相似文献   

3.
当重新梳理中国历代书画艺术品资料的时候,我内心深处曾经的思索再次泛起涟漪,即"万物皆有生命"的感触. 流传至今的历代书画艺术精品,不正是一种生命律动的延续吗?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什么构成的?为什么能牵动无数人去追逐她?就因为她价值连城吗? 就书画艺术品的价值来说,世人多以金钱来衡量,多数人对艺术品价值的认知仅停留在书画作...  相似文献   

4.
现在天下人都知道中国的"公考"(公务员考试)很热。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当公务员?也许是以为当公务员工作稳定,压力小,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如果有一朝一日也混上个一官半职,出有车食有鱼,那就更是风光无限……总之,好处大大的!对此,我真的有点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5.
常听人说:人多力量大。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未必如此。就拿三个和尚吃水的故事来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而三个和尚却没水喝。不是人多力量大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谁都不愿吃亏,谁都在推卸责任。  相似文献   

6.
1991年12月26日多云如果日期用倒记数,那么现在就是1。上午船上开党委扩大会,会后政委对我说:“你看得出我这两天很沉默吧?每次任务前都是这样,任务不完,轻松不起来。打好了,怎么高兴都没事,打不好,有什么脸回去?”我是第一次体验远望人上战场的心情的。他们的背后有12亿人的眼睛,他们的口号是“只许成功,不准失败”,一颗卫星上天就是一个多亿人民币,在国力不足的今天。一个亿!这是谁能用脑袋赔得起的吗?晚饭前,刘文书把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舰队南线作战的海图复印了一张,然后到驾驶室,请孙晓兵帮我在上面标上我们的航线。他们都  相似文献   

7.
短信平台     
《人才瞭望》2014,(11):110-110
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做人一定要像人,做官却不可像官;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有油水的地方常常最滑,爬起来想站稳都难;沉默是一种态度,拖也是一种方法;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可以得罪忙人,但不可得罪闲人;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8.
阵容庞大人们已见怪不怪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国的天津举行,各路乒坛大军汇聚津门。人们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场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0多年来,中国乒乓界到境外打球的人越来越多了。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据中国乒乓球队的不完全统计,通过各种途径出国后到境外乒乓球界任职的原中国教练员、运动员近300人,也有说约有400人。在日本打球的原中国女队选手陈丽丽说,在日本打球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有100多人。在美国的张德英也曾说,在美中国球员也有近百人。具体数字谁也说不清,反正不少。这样一来,每届世乒赛就成…  相似文献   

9.
《国际人才交流》2021,(8):56-57
我申请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愿意为实现党的纲领,为(将)建设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回顾起来,我对党的认识是有个发展过程的: 小时受的是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思想的熏陶,不关心政治,有正统思想. 正统思想之动摇,始自抗战后期,特别是复员回北京之后,人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而且想得比较多....  相似文献   

10.
当前,“诚信”、“信用”几乎成为我们天天都要用到的高频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没有信用,就无法生存。 然而,有些人因为高薪等等的诱惑,带着公司的商业机密投靠其他公司,这种行为不仅缺德,而且违法,必须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否则,公平竞争、诚信守信的市场经济规则就建立不起来。其实,那家公司要你也只  相似文献   

11.
文化和根的印迹,即使到了国外,也无时无刻不产生着影响。科隆有100万人,在德国算超大城市,虽然中国人不多,2009年去的时候,有人说大约8000人,但我觉得这8000人大概都跑到了市中心,每次我去大教堂,在街上随处都能听到汉语。科隆的中国餐饮业不仅发达,而且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2.
当2008年奥运会到来时,全世界的目光将被吸引到中国来。可以想象,到那时候北京人的接待工作有多大。作为长期在华工作的我,有必要也有责任,为奥运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可是我能为她做些什么呢?我想我的优势在英语。我知道奥运会的接待工作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我也清楚很多北京人都在学习英语。所以,我想我可以在这方面做些工作。其实,这方面,早在北京市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我就想着要做了。为了这个,1991年我与中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刘静和应电视台的邀请,针对9到12岁的孩子编写了《现代儿童英语》丛书,共8册。我当时为什么答应…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前几年,国家科委送了一本资料来征求我的意见,说社科院要搞院士,怎么搞?有的人不赞成搞,原因是太复杂,自然科学比较好一些,社会科学的成果不好确定。我想,社会科学院士制非揭不可,但是不会顺利,有困难。选谁不选谁有困难,还有一个是用什么样的制度才能管理好呢,一时还想不出来。_同行评议行不行呢?你要当院士,就拿出著作来,看有没有贡献。看学术界对你的评价如何。这是客观的标准。总之。要搞就不能给任何非学术的人进来、要搞就不能““通货膨胀。一膨胀,就不起作用。教授满天飞、敏授就不值钱。院士多了也不值钱…  相似文献   

14.
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而是一种非常态. 大学一个教授在上课时把一幅中国地图展开,问:“这幅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曲线.”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也就是说,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教授继续问.  相似文献   

15.
正当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一种全民意识的时候,还有什么障碍是不可以逾越的呢?正像索伦·赫尔曼森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做。"一个在丹麦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岛——萨姆苏(Samso),却一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官员及驻丹麦大使接踵踏上小岛,世界各地媒体也对萨姆苏连篇报道。萨姆苏岛的面积约114平方公里,驱车绕岛一周也就一个多小时。  相似文献   

16.
福永法源是在一个特别的时候决定到中国来的。在那些天,正是钓鱼岛问题被世界所瞩目的日子,在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感到了那种紧张的气氛。从东京成田机场出发时,有很多日本记者围着福永法源问他,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到中国去。福永法源深情地说:“是为了21世纪日中友好。如果日本和中国不友好,那么21世纪的世界和平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人们只知道商品市场上的用品用物有假,而很少知道人才市场上用人有假,其实,用人也有假,即名实不符。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究其本质大都是以“用人”之权谋取私利。如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名日唯才是举,实则唯财是举,不是用人才,而是用人财;不是重人才,而是重人财;不是选人才,而是选人财。谁给领导送去难得的人财,就会成为领导眼中难得的人才。又如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名曰爱才如命,实则爱财如命。因为他们口是心非,名曰想人才,实则想人财;名曰爱人才,实则爱人财;名曰要人才,实则要人财;名日揽人才,实则揽人财。再如有些地方和单位领导名曰量才使用,实则量财使用,礼重的重用,礼不重的不重用,不财(不送礼)的不用。还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名曰重视人才开发,实则重视人财开发,谁送礼就培养谁,谁送的多深造的机会就多,谁能尽其财,就让谁尽其才,等等。  相似文献   

18.
希望哲学     
看体育比赛的时候,有些念头会一闪而过。我有时也会势利地想,那些世界排名那么靠后的运动员,为什么还要来参赛?有菲尔普斯出现的比赛,别的选手为什么不索性弃权?那些在举重比赛中,按照自己的实力选择了较轻重量的选手,自打他确定重量的时候,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什么还要让比赛继续?还有伊拉克的选手,在奥运会上,穿着起了毛球的T恤和开了口子的运动鞋,带着眉宇间的阴霾,也还是要来参加比赛,比赛又能为他们改变什么?  相似文献   

19.
婚恋小幽默     
高源 《人才瞭望》2013,(3):15-15
顶楼上的他疑惑地问妻子:"为什么每次你骂我废物的时候,楼下的太太总会拿竹竿戳天花板?"妻子":她的意思是:顶楼上的。"条件反射今天在饭店里吃饭,有一醉汉,喝得满脸通红。突然,哐的一声,风把门关上了。只见那男的马上跪了下来:"老婆,我错了,我不敢了。"恩爱夫妻一日小两口来开卡,设密码时他们俩每人各按三个数,而且都不让对方看到。问原因,说这样的话取钱就必须两人都在场,各按三个密码才能取出来,少了谁也取不了。  相似文献   

20.
救救人才     
陈家骅 《人才开发》2005,(10):54-54
一位博士生毕业后又回到原单位,不久便发现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对口,许多知识用不上,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这时某研究所需要这位人才,便登门商量调动。但这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就是不同意,说“人才谁不需要?我们也是爱才的啊。”一直将人拴住不放。留人才是不是爱才?当然也算爱才。留才是爱才的外在表现,是用才的必要条件。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为什么而留?人才是否甘愿留?现在有些领导干部留人才不能说不够坚决,但很大程度上是为名而留、为装门面而留。捏一把人才在手中,他就在上级和同行面前炫耀:“瞧,我们有多少个博士、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