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学咨询》2003,(9):8-9
自今年年初"非典"登陆广州以来,国人震荡,国家震荡.全国上下鏖战"非典"的实践,对我们思考城市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非典到禽流感,从汶川地震到西南旱灾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安全事件,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接连不断。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如何处理社会危机事件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面对层出不穷、类型各异的危机事件,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和能力是防止、解决危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新视野     
从4月1日起,中国开始定期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非典疫情,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中共中央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王军指出,各级政府官员要从这次事件的处理上认识到,即使是地方性的社会问题,也有可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因此,解决问题要有全球化眼光、国际意识。解决危机时,只要政府把真实的情况及时向社会通报,群众就很容易跟政府达成某种共识,从而形成一种合力来共同应对危机。现代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之一,就是及时向社会提供客观的信息,不一定非要等到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之后再告诉人民才算是对人民负责。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往往是…  相似文献   

4.
孙永民 《决策探索》2010,(16):32-32
政府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伴随着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和突发性事件的增多,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能力已经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独立的危机处理机构和机制,建立相关的新闻发布制度,做好政府色机心关,构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我国各级政府自2003年“非典”以后,逐步重视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危机事件的应对处理,  相似文献   

5.
新视野     
目前,非典疫情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非典疫情的趋缓和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今后的防治工作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总结防治工作经验,对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继续坚持,对实践证明效果不好的做法及时调整。医院内设立的发热门诊要长期保留,对机场、车站、码头、学校、工地等重要场所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卫生检疫措施要继续坚持,把“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防控措施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要积极建设完善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继续坚持各级政府对防治…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我国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剧,各类群体事件不断浮现,最终演变为舆论广泛关注的公共危机。频频发生的危机事件冲击着政府的权威形象,不仅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冲击,还给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在群体事件之后对政府形象进  相似文献   

7.
叶青 《决策》2011,(6):83-83
近年来,我国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出现,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直至2008年的南方地区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在这些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和善后工作中,政府财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危机公关,用好三道“防火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阔东 《经理人》2006,(3):108-109
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入侵企业,扰乱正常的运行秩序企业危机“就像死亡和税收一样不可避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入侵企业,扰乱正常的运行秩序,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质上,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三道“防火墙”,能帮助企业把损失  相似文献   

9.
危机管理就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一个国家的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考验,考察政府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运用有效的手段及社会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化解危机。危机不一定仅仅表现为暴力。在政府管理范畴中,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关系秩序而引入的概念。它意味着: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一系列中止和平进程或瓦解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正在迅速展开,并不断增加着危险,  相似文献   

10.
冯春 《经营与管理》2006,(12):47-48
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近年来日益成为困扰社会的棘手问题。政府在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服务的同时,如何化解危机是对政府的社会应对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危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然界不可抗力引起的灾难,如地震、海啸等;二是人为故意因素或行为的过失造成的重大事故,如四川开县的井喷、山西煤矿瓦斯爆炸等。危机通常有以下特点:①危害性。突发性事件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破坏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威胁民众人身和财产安全,进而对社会心理造成深远的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危机管理预案大都是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展开,而危机事件大多发生在基层。如果基层政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使得事态扩大,均可不同程度的带来各方面的危害,使得问题变得严重。提升基层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是应对危机的迫切之需,做好危机管理是政府的天职。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公众形象是政府的无形资产,是增强政府执政能力、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一些社会事件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由于地方政府处置不当,迅速演化为群议汹汹的公共危机事件,使得官方的形象和公信力严重受损.梳理各类公共事件舆情演绎过程,会发现"中国式危机公关"大行其道,其公关思路、手法不仅恶化了政府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还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环境和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公共危机已趋于常态,政府作为行政主体,不仅从一方面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失效,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又是政府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新矛盾的出现,只有更新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的效率和灵活性,才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本文通过对公共危机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政府形象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公共危机与政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鹏 《管理科学文摘》2012,(23):148-149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我国进入了一个公共危机的高频率发生期。公共危机正以极大的力度和广度冲击并影响着全社会,它不仅导致社会财富与生命的损失、经济环境的破坏,甚至还会引发政府合法性的丧失以及政局的动荡等灾难性后果。公共危机给政府形象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怎样有效控制和消除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如何将公共危机变成政府危机管理的革新契机,已成为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与紧迫任务。文章分析了我国各级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如何在公共危机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年报公告,是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业绩和成长机会的重要事件。理论上讲,通过事件研究法应该可以检测出明显的"年报"公告日效应。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有相当一些公司却不能检测出与逻辑期望相一致的公告日效应。对此,有人认为是由于投资者并不关心基本面的信息,因此不能及时对业绩信息做出反应,并在股票价格中有所体现。但我们猜测,也有可能是其它原因,比如年报信息的提前泄露。非典事件是一个没有信息泄露的事件,我们选择同一组样本,用非典事件做对照研究,试图找到有关信息泄露猜测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虽已成功地处理了很多公共危机事件,也积累了一定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经验。但目前,要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我们力从提高公共危机政府判断能力、探寻公共危机政府判断的社会环境二个方面,来对公共危机判断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以突破公共危机中政府判断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正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公共危机决策则是政府危机管理的起点和基本手段。危机决策影响面大,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引发更大的危机。各级政府领导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是公共危机决策的主体力量,但由于公共危机决策属于非程序性决策,危机决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领导者,更受社会和公众有序参与的影响。这就要求领导对社会和公众的要求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因此,研究领导危机决策的回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对网络舆情引导的能力关系到政府形象的构建,是网络时代政府亟须面对的新课题。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相关概念及政府与网络舆情间的关系进行描述,选取7.23动车事故为案例分析政府应对行为对舆情的影响,最后提出政府危机管理部门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09,(11):27-29
在信息时代。官员已经在无形中置于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形象危机可能随时发生。一旦吸引了“眼球”。官员的点滴失误便像涟漪一样。迅速扩散,直至成为一次重大的公众事件——林嘉祥事件就是如此。危机既然难以避免.树立形象危机公关意识就时不我待。考察最近发生的几起官员形象危机产生的根源,官员的自身素质是一个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官员都缺少足够的危机意识和正确的危机公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利益格局调整,新问题、新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置群体性事件,如果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思想工作技巧,不能及时对事件中群体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疏导和干预,将有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暴力对抗.因此,应根据群体性事件酝酿蓄能、诱导发生、发展激化到最后平息控制四个阶段存在的不同社会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动机和激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