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将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已有、侵吞的目的,并使他人财物处于自己的实际控制下,在非法占有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行为人长期占用他人财产且拒绝归还或者客观上对他人财产进行了非法处分,造成实际上不能归还.根据我国刑法罪行法定原则的要求,认定非法占有目的,首先应当以〈刑法〉第224条所列举的五种情形为依据. 相似文献
2.
非法占有目的是否金融诈骗罪的必备要件,理论界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笔者从立法功利主义、刑法体系和刑法务文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赞同肯定说的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的必备要件。在此基础上,阐述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即在司法实践中,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案件全部事实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情况下,运用事实推定的方法解决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3.
非法占有目的是构成金融诈骗罪的必要要件,司法实务中准确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认定过程中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将行为人供述、司法推定以及行为人的反证相结合,以准确界定“非法占有目的。” 相似文献
4.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金融诈骗罪主观要件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划分金融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界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点基本已经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赞同,“非法占有目的”毕竟形成和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主观心态不可能像“外在客观事实”一样容易被辨识,这一认定难题也被学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所承认。“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金融诈骗、此罪与彼罪,语词虽然一致,但在具体判断时,认定标准不同。综观学界关于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著述,均是对“非法占有目的”整体性的分析探讨,而未对“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此罪与彼罪中的不同涵义和作用做细化研究。笔者试图对“非法占有目的”要素进行不同框架下的阐释,以期从刑法理论上为刑事司法实践找寻认定金融诈骗罪的“黄金模板”。 相似文献
5.
6.
天价过路费案件发生以来,争议颇多,其争议不仅来源于中国高速公路高收费的现象,也包括了法学学术界对此案件存在的理论问题的思考。对于存在的争议,本文将从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诈骗罪的对象、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与诈骗罪的牵连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8.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教材的理论表述方式与学生的实际认知存在差异,导致学生误以为教材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要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可以从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更新语言体系,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进行解读,从而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理论,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10.
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偷逃高速公路的过路费。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在行为结构上与传统的诈骗财物的犯罪有所不同,这种行为究竟是否归入诈骗罪范畴存在疑点。从法益理论来看,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同样侵害了权利人的刑法法益,即由于诈骗行为的发生,权利人无法依据民法对较大数额的财产进行救济。我国需要将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改为“财产”,使其包含“财物”和“财产性利益”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12.
“装饰”,自古便是人类美化生存空间的基本手段,各个时期各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表现方式,装饰的存在是文化还是罪恶,是重雕饰还是非装饰,在千百年的东西的激辩中,产生了用“文质彬彬”的装饰理念来寻求美的秩序的论调。只有正视“装饰”,明确“装饰”的目的,才能最终享有生存的舒适。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真是字字珠玑。”在3月19日的大会上,重庆市委书记汪洋为全市干部仔细“解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企业一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拥有导向正确、色彩鲜明、不可复制的个嗤粥征,而这种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特色定位来体现。 相似文献
18.
合肥经济圈需要由定远来补上缺失的东北方一环,双方牵手画圆经济圈的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正在成熟。目前态势下,需要有人主动推开这扇“机会窗口”,接下来的就是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19.
20.
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课题。本文从韩国新村建设的背景出发,分析了韩国国民精神的内涵及培育国民精神的相应措施,对韩国新村建设中国民精神给予了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