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隆中对》、这篇文章选自晋朝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本文内容主要是:叙述刘备于公元207年屯军新野,在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草庐,亲自拜访杰出谋士诸葛亮,并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纵谈天下大势,为刘备指出联吴抗曹的斗争策略。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在这部分,作者着重介绍诸葛亮的生活、爱好及他的才干。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好为《梁父吟》、常抒发感慨不平的情绪。他有出众的才能,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常自比于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和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乐毅,但是他的才华并未被世人所了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法律思想初探刘冀民,李金河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至今在我国妇孺皆知,世界一些国家也闻其名。他能留芳于世,自然与他治国安民的杰出才能分不开。诸葛亮是军事家,但他首先...  相似文献   

3.
现在向孔明学什么(日)城野宏著沈伯俊译人为的史书诸葛亮,字孔明。但在日本,一般只知道其通称即诸葛孔明。如果说诸葛亮,可能有的人就会以为是指孔明的亲戚或是别的什么人。所以,本书采用其字,即“孔明”来称呼他。(一)生动刻画孔明的《三国演义》。孔明生活在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当那块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大河光石",被当地农民刨出地面时,一个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古老王国—中山国被惊醒了。公元前414年,活动在今石家庄、保定一带的鲜虞人创建中山国于顾(今河北定州),公元前381年复国并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中山国历代国君贵儒学,尊贤重士,在思想文化上与汉文化融合;开疆拓土,以致疆域"方五百里",百座城池,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的一个小蛮夷之国,历经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被  相似文献   

5.
论诸葛亮多谋善断的文韬武略□唐建华诸葛亮(181—234)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时期蜀国名相。他的经邦济世奇才,彪炳千古,为世人留下足资借鉴的治国方略和领导艺术。在广大人民心目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其治国方略和领导艺术中,充分显示了他...  相似文献   

6.
李丹 《快乐青春》2014,(4):14-14
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少年失去父母,跟随叔父从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辗转迁徙(xT)到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在这里,他投师当地名士水镜先生,是水镜先生最得意的弟子。  相似文献   

7.
汉末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确实是一位佼佼者。他的名字和事迹在我们民族中流传甚广,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简直把他当成智慧的化身,甚至把他描绘成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神仙。当然,这是把他神化了。但是,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为追求天下统一大业而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以及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风范,确实使人敬佩。可他也不是完人,也有他的短处。对于诸葛亮其人,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们都曾有过不少评述,可惜由于历史的局限,或者由于“为贤者讳”之类的思想所回,抑或由于敬仰之情,不愿言其假者甚多,尤其…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素被誉为聪明智慧的典型,但他在运筹帷幄与用人方面,都有一些较大的失误。魏延这样一个蜀汉功臣就因为被认为“脑后有反骨”而被歧视以致迫害致死。诸葛亮不能辞其咎。诸葛亮有意挑拨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促其火并,破坏了蜀汉军队的团结,减弱了蜀汉抗击曹魏的力量,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陷入空前危机。这不仅是魏延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三国演义》将魏作为反面角色描写,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 ,刘璋割据足以偏安一隅的益州。诸葛亮为了谋取、治理益州 ,极力贬低刘璋 ,遂使刘璋在历史上成为有名的“昏庸”之主。其实 ,刘璋保守益州诚然拙于“人谋” ,导致益州被刘备夺取 ,但他治理益州有一定的“人本”思想 ,有较好的政绩 ,益州军民对刘璋总体上是支持的。诸葛亮等人对刘璋的评价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0.
从北伐谈诸葛亮将略之失张华松就一代伟人诸葛亮将略上的短长,以下四人的评说最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1)诸葛亮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①(2)司马懿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相似文献   

11.
“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诗句)。千百年来,作为杰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长期而广泛的传诵历程中,诸葛亮形象最后定格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获得了民众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在这里,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德行高尚、才智盖世、亦人亦神的超人形象,成为智慧与忠贞的化身。关于这一艺术形象,前贤与时俊有过许多精彩的评述,而本文则试图从诸葛亮形象的形成轨迹中发现并探讨“定格”的缘由,并由此而理解这一艺术形象的文化意蕴。诸葛亮形象的形象轨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历史的写实。作为三国…  相似文献   

12.
在荻生徂徕的“古文辞学”视域内,他的“管仲论”并不是简单地评价管仲,而是在批判中国宋儒朱熹和日本江户古义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的“管仲论”基础上形成的新论。在他看来,孔子在《论语》中对管仲“器小”“仁人”等评价实是富含深意,前者是孔子对管仲报以“惋惜之情”,认为管仲只施政于齐国而未能施政于天下,后者则从事功层面肯定“管仲是仁人”,由此凸显出徂徕重视“政治事功”而轻视“道德说教”的“古文辞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历史上,破格用贤,信而不疑,终于取得了卓著成效的事例是很多的。齐桓公相管仲而称霸诸侯,秦孝公用商鞅而国富兵强,刘备任诸葛亮而终建蜀汉,这都是些明显的实例。同样,苻坚能破格重用王猛,实行改革,亦曾有过统一  相似文献   

14.
城镇是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探析区域城镇兴衰变迁原因,考察其发展变化的历史.有利于区域城镇发展方针的制定和完善。一、社会政局稳定是城镇发展的首要因素1.政局动荡不安,权力更迭频富,战争、动乱都会严重阻碍和破坏城镇的发展。战国末期,在今河北境内,北部主要为燕属地,燕都于蓟,又以武阳为下都;中西都为中山国属地,中山初都于顾,后迁都灵寿;中部、中南部为赵国属地,赵初都于晋阳,后迁都于邯郸;此外还有一部分为魏、齐属地。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中山灵寿故城从此彻底衰落。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不断…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与汉末荆州政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刘表自北军中侯出为荆州刺吏,在军阀混战中建立了一个割据政权。兴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年方十四,随叔父诸葛玄投靠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死,子琮降曹,诸葛亮出山,开始了辅佐刘备鼎足三分的事业。诸葛亮在荆州的十三年,是诸葛亮学习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汉末荆州政权对诸葛亮的成长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一、荆州政权的政治基础东汉末年,在外戚和宦官争斗之后,军阀董卓又控制了朝政,各地或以“勤工”为名起兵,或划地自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已经是有名无实了,刘表就是在这时出任荆州刺史。当时…  相似文献   

16.
在封建阶级的政治家中,诸葛亮有许多优点,以至身后两千多年,一直为人称道。但他也有严重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重视、不善于培养接班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的教训,我们今天仍有必要借鉴。通览《三国志》,刘备能够“白手起家”,终于与吴、魏三分天下,极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重视和善于收揽天下之英才。诸葛亮隐居南阳,论地位是个“布衣”,论年龄才二十几岁,但刘备以“帝室之胄”,屈节求贤,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授任军师;他把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罗致麾下,付以重任;他有知人之明,临终还告诫诸葛亮“马(?)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在识人、用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人们不仅把他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给予高度评价,而且注重他的思想、品德、意志、作风和智慧,把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具象化的典范,寄托了无限的崇敬。诸葛亮能够成为一位千古传颂,有口皆碑,中外知名的人物,这是一种少有的文化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形成和发展,是一项极为有益的工作。一诸葛亮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展诸葛亮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时代。随着东汉帝国的瓦解,名教、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  相似文献   

18.
论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品德高尚,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智慧、勤劳、勇敢的品格,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成方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忠诚与曹操之奸诈,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人是一对一正一反互相衬映的历史人物。尽管历史的本来面目,诸葛亮并不如是之好,曹操也不如是之坏,但历史的大节却是曹操要谋纂汉室,诸葛亮要兴复汉朝,这一奸一忠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本文在结语中将两人作一些比较,应当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隰朋事迹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隰朋是春秋时期齐桓公朝的重要大臣,他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宾胥无同为卿大夫。管仲生病之后,隰朋接替管仲的职位,全面管理齐国朝政。根据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他和鲍叔牙在一段时间内成功阻止了齐桓公对竖刁、易牙的任用,对齐国继续保持强盛的势头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