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从长篇起手的。在写了《幻灭》、《动摇》和《追求》后,方写出短篇小说《创造》。他曾说,短篇小说的作法是和长篇不同的,它应该是横截面的写法,但由于觉得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剪短,因此作起短篇比长篇还要吃力。结论是:“我不会写短篇小说”(《我的回顾》)。综观茅盾的四十余篇短篇小说,我们的印象是如下几点: 首先,作者还是坚持了文学要反映人生、改良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始终把文学的社会意义放在首位。因之选择题材就显得十分重要。他反对那种把一眼看见的题材“带热地”使  相似文献   

2.
席超 《唐都学刊》2014,(5):64-69
陈忠实前期作品一直写当下的生活,善于从道德角度切入,在变态心理和爱情描写上也多有探索,塑造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经过15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练,他的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20纪世80年代中后期,作家经历了伤痕文学、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思潮,阅读了大量外国传入的文学经典。他反思自己以往的文学创造,实现了自我剥离,他远离了写当下生活的题材,转向历史,转向人物内心,遵循文化心理结构观点,写出了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实现了自己写作的转型。他抓住了作品《蓝袍先生》中的语言感觉和创作状态,经过充分的准备,以沉静的状态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白鹿原》,奠定了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秦桂敏 《社科纵横》2009,24(10):110-111
众所周知,作家创作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正确认识作家创作不仅为读者创作和文学评论提供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初学写作者提供帮助。笔者以为,作家创作是“意”与“物”的契合,是作家独特的艺术感受与高超的创作技法的结合。没有随意之所之到处漫游的“意”,作家就创作不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没有比普通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能力,作家创作就缺乏深远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没有作家自己的判断,作家创作就没有自己的特色;作家不保持自己的本色,就形不成自己的风格;作家不能始终独创新意,作家创作就不能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4.
若与小说、诗歌相比,散文创作在当代文坛中的地位一直是不高的。我以为,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但作家的自我封闭与创作形式的束缚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散文创作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特点是:在要求作者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作者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散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传导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许多散文作者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一个时期内频繁的“政治运动”对文艺功能的片面理解,许多作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格个性掩藏起来,而以题材的新鲜和写法的变化来标明特色;这就使散文失去了自己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造成了创作思路与美学趣味的单调化、形式上的模式化。原本是自由、无定式的散文创作概念被一种内向的封闭的框架所取代,形成一种扭曲的状态,因此,使散文创作走上一条日益狭窄的崎路。  相似文献   

5.
艺术体验对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一个具体作家来说,没有艺术体验,就不会有文学创作。探讨曹禺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对研究曹禺的创作特征及创作心理有重大作用。曹禺的艺术体验主要包括作家的童年体验、愧疚体验、孤独体验和归依体验。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极大开阔了曹禺的创作视野,丰富了作家的创作题材,影响到曹禺创作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6.
鲁迅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过这样的意见,认为不要人为地表现性格的单一性,要按照生活本来的复杂面貌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来,作家在塑造他的人物时也不要把“好人写得完全的好,坏人写得完全的坏”。这里实际说的是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要做到这点,大概就要象歌德说的那样,“艺术家应是自然的奴隶与自然的主宰两者的统一”。这些有关艺术真实规律的意见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应该说是仍有指导和借鉴作用的。如果谁违反了艺术真实规律,那么在他的创作面前将是荆棘满地,作家往往是捉襟见肘,他笔下的形象也不可能生辉,不可能感人。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也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作家从观察、体验生活开始,到进行艺术构思乃至创作的最后完成,所注意的中心和表现的对象始终是人,是人的生活、人的性格和命运。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的主要对象是人”。高尔基则把文学称为“人学”,而且这个“人”是用大写字母来写的。这都是至理名言。正是这样,在文学创作中怎样认识和描写人物性格,往往是区别各种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的一个主要标志;或者说,任何一种创作方法,必然在人物性  相似文献   

8.
一在艺术史上,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或艺术流派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与原有诸艺术存在之间的辩护与反驳之争。后来者每每声称唯有自己才是真正的艺术,此刻是所有那些僭越至今的冒牌货们让位的时候了;而先居者们则每每宣称那后来者不具备艺术的起码条件,根本就不能算艺术。这种论争最后又多以艺术“开放体系”来容纳诸方为结束。这种由互相拒斥起而以开放体系终的程序一遍又一遍地被重复着,贯穿着整个艺术史。文学史自难例外。从来的诗人作家与理论家批评家们多将自己心目中的某一特定文学理想、文学追求论证为文学的唯一本质。于是,“我希望文学中有此”就变成了“文学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一个特定文学主张的出台,常常伴随着阿基米德式惊喜的呼喊:我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文学  相似文献   

9.
“改革文学”与“政治小说”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所涉及的内容题材,较之建国后的十七年,其丰富性无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那些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题材中,最引人注目的又显然是改革题材。要说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显著特点和重大收获,当首推于此。这是因为,这类改革题材的作品总的说来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它们没有在急剧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面前闭上眼睛,而是以最大的热忱、最快的速度作了追踪式的反映,有的甚至与生活同步调。这就是说,这类作品的纵横交错的艺术触角伸向了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上层建筑的不适应性、经济基础上的缺陷、各类企事业单位所存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小说家们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新的内容和新的审美观念,十分重视结构艺术的变革。尤其是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作家,对结构艺术的探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几乎每写一篇就要换一种结构样式,把结构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有的作家又似乎毫不经心,十分随意,几乎不把结构当作一回事情,甚至主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马原,他是边写边构思,以至把构思的过程也写进了小说。汪曾祺则干脆宣称自己的小说没有结构……面对小说创作这种情势,有时确实令人迷茫、困惑。不过,仔细想来,世间其实决没有无结构的作品,即使是一首抒情小诗也甩不开结构框架的支撑。汪曾祺说的“没有结构”,无非是没有外在的结构框架。一些作家看似不讲究结构,表现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实际上这正是对传统结构的一种超越。总之,传统的结构已逐渐被撑破,新的模式不断涌现,结构形态变换无穷,难以捉摸。但是,不管结构技法变得多快、结构形态变得多怪,小说结构总是有章法可依、有轨迹可循。  相似文献   

11.
王忠瑜从50年代末期步入文坛,30多年来,他在创作道路上默默耕耘,为读者奉献了四部长篇。两部短篇集,还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共约500多万字的作品。除《惊雷》是写现实农村题材的作品外,其余三部《鹰击长空》、《中国的夏伯阳》和《总司令的悲剧》,均是写军事题材的。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王忠瑜把创作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即使在身处逆境和“文革”那样的动乱环境下,也从来未停过笔。1970年他在双城县农村深入生活,接受了写农村社教题材长篇小说的作务。他花  相似文献   

12.
伊迪丝·华顿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迪丝·华顿面面观●蒲隆美国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赫夫把美国文学中典雅和粗犷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形象地称为“苍白脸和红皮肤”。这两种流派不仅写作风格相异,而且题材也不同:“苍白脸”多写上流社会,“红皮肤”则多写下层民众。当然,两派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也...  相似文献   

13.
鲁迅,茅盾这两位现实主义大师,尽管他们的整个艺术生命并不仅仅属于或并不主要属于农民,但他们的确都曾把自己的全副心灵主动地投向农民,充满激情地写下一篇又一篇农村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和叙事散文),并分别成为本世纪二十年代上半叶与三十年代上半叶该类创作中的具有独创性、代表性的作家。本文拟就他们作为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农民)于心理上、文学上所发生的关系作一简略的考察,着重探讨作家这类创作的定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知青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次由亲身经历过知青生活的一代人作为创作主体亲自参与创作的一种文学题材.知青文学描写的是知青作家的心史,也是一代知青的心史.知青文学关注和探讨知青生存问题的精神思索,探寻了知青精神家园的失落、寻找和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忠实与超越在由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中,素来就有“忠实说”与“创造说”的尖锐对立:一说要忠实原著,改编者不得改动原著的情节乃至于细节,每一部小说搬上银幕,都会因某些情节的改动、增删而争论不休;一说改编是再创作,改编者有权根据自己艺术表现的需要对原著作自由的改动。国外就有一种改编理论,认为改编不必照顾全篇,仅凭原著的某一点就可以生发开去创作一部新作,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匈牙利的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要求改编者“把原著仅仅看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过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  相似文献   

16.
建安文学时代风格的形成邵炳军文学风格总要受时代因素的制约,不同的时代因素会形成不同的时代风格。那么,建安文学时代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一、世积乱离──作品的题材和主题“世积乱离”的社会现实为建安作家提供了相同而又广泛的创作题材。汉献帝建安年间,...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文艺规律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文就作家的经历、创作激情和灵感等主观因 素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试作一些探索。                 一 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总是以他们对艺术典型的独特的创造载入文学发展的史册。 正如别林斯基说的那样:“在真正艺术的作品中,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 有任何形象重复其他形象,而是每个形象都有其各自的生命。”①自然,文学创作中的 独创性必须是真实的,不是作家的任意编造,不是以意为之。诚如黑格尔所说:“独创性是和真正的客观性统一的,它把艺术…  相似文献   

18.
柔石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位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但他的小说创作却处于五四文学向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转型阶段,从作品主题、题材、人物形象到创作视角,柔石的小说都与五四启蒙文学有着明显的精神联系.我们在解读左翼作家柔石时,不应该忽略他与五四启蒙文学特别是鲁迅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9.
论鲁迅的再创作宋德胤再创作是属于作家文学的范围的,但是,再创作却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交融结合的结晶。我们知道,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马克思在论及希腊神话时说:"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幻想的基...  相似文献   

20.
女性文学--浮出历史地表的另一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浮出历史地表”的含义不仅是指对传统性别秩序的抗衡 ,以取得跟男性平等的话语权力 ,而且也指女性历史积淀下的艺术潜质的释放。女性“暴力美学”所呈现人性层面上的生命体验的极致 ,女性对色、声、味的感知优势中包含的美学潜能 ,女性语言构成的文本魅力 ,这些久被拘囿、遮蔽的艺术潜质 ,在 90年代前后的中国大陆、台港、海外女作家创作中都得到了清醒的自审和不懈的开掘 ,构成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