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藏地、藏史、藏文化孕育出阿来独特的文本抒写、文化视角及其藏族情怀。穿行于汉藏异质文化之间的作家阿来,以其独特的母语思维和母语表达方式,用汉语诠释着“嘉绒藏族”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在《尘埃落定》中,阿来对藏族环境、藏族情怀的抒写凸显得淋漓尽致。在某种程度上,阿来就是“嘉绒藏族”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藏族当代文学日益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在倡导尊重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差异性的今天,母语文学作为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受到文学界的关注与批评。藏族当代文学的母语创作经历了与母语文化的脱离漂泊与回归过程,今天正在文学标榜的精神内在性和本民族历史踪迹的寻觅中走向多元建构的和谐文化理念。许多作家在边缘化的创作中表达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并以自己言说的方式,抵御全球化的文化冲击,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笔者着重从对母语文学的陌生、消解以及游离于民族文化本身的话语权威的批评进行解读与阐释,倡导以多元文化主义文化理念搭建对母语文学的关注与平等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藏族女作家汉语写作已经成为藏族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体现出女作家基于族裔立场的文化写作,同时又是她们不同于藏族男作家的性别写作。在用汉语书写的同时,藏族女作家们面对本民族母语写作的质疑,而在进入当代文学话语场域中时,她们又未能受到主流文坛应有的肯定。尽管如此,藏族女作家仍通过不懈努力,使汉语写作具备了族裔、宗教、性别等诸多美学特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反映了藏族女性生活的多姿面貌。对此,有必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藏族母语作家德本加的小说饱含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积淀,但是作者并不追求神奇意味与魔幻色彩,而是倾力于对人生的观照、对生命的关怀、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刻思考,其创作构成了藏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寄寓着作家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深情关注.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藏族诗人为主体的创作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藏族,但用汉语创作,由于地域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诗作既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同时又不乏对现代生活经验的深刻体会,以及由于宗教的影响而对神性的感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甘南诗人群落的创作,不仅推动了藏民族诗歌传统的发展,也扩展了当代汉语诗歌经验的边界。  相似文献   

6.
在界定文化互鉴和文学赏析概念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从文化互鉴视角探讨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方法。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而言,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时,首先要忠实作品原意,消除文化隔阂对作品赏析的影响;其次要巧用归化与异化的方法,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再次要根据原作特定的表意语言,对接本土文化;从次要解析作品的方言和戏剧性独白,呈现出原作的文化特色;最后是要尊重原作的创作背景,感知作品文化艺术之美。同时也期望以上方法为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品读、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尔苏藏族是藏彝走廊最早的土著人群之一,是藏族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尔苏藏族语言能力很强,除了母语尔苏语,还会说彝语和汉语,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双语、三语人。但是这种情况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后有较大改变,一是不少尔苏人搬迁到离县城更近的地方生活,二是尔苏人的生活与汉族、汉语的关系比彝族、彝语更密切,所以会讲彝语的尔苏藏族人呈明显下降趋势,三是尔苏青少年的母语能力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非学生母语)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学的课程,在中央民族学院的教学中所占课时和学习人数都是相当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维族、哈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班次,汉语课时约占总学时的百分之四十,第一学年每周有二十个学时学习汉语。藏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班次,仅汉语文选一门课每周八小时就学习二年。干训部维族、藏族班的汉语课也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或一半。预科汉语补习班,从它的名称就可看到它的学习目的和内容了。这是我们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团结关系不断加强,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四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形势提出的任务,也可以说是民族教育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文化身份”即Culturalidentity,也被译为文化认同。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的文化身份意识历经觉醒、初显、 深入三个阶段。随着人们在全球化的语境对民族文化的思考越发深入,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识必将越发理性和清 晰,从而成为民族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藏族汉语诗歌受到了传统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宗教文化为藏族汉语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了藏族诗人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终极意义的追问,并且使之具有了形而上学的哲理品质和浪漫抒情的诗歌气质,构成了藏族汉语诗歌的精神标记.  相似文献   

11.
藏族当代特别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藏语文文学创作作为其重要内容,为广大母语群的读者输送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成品,而创作者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是接受一切艺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对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认识,是提高创作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万玛才旦是一位擅长用藏语和汉语进行创作的藏族作家。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宁静中的自信和优雅。与其他藏族作家比较,他所表现的寻找主题重点不是困惑、焦虑和担心,而是一种希望的寻找、自我意义的寻找和民族传统文化幸存的寻找。他通过"寻找",表达的是一种对自我内心和民族文化的守望。由于他对藏、汉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使他在对藏族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继承方面,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信和从容。  相似文献   

13.
当代藏族汉语小说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由于各藏区所受历史影响的差异、与当地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差异以及语言的差异,各藏区藏族作家的汉语小说不可避免地带有当地的文化和语言色彩,形成了风格多样的藏族作家汉语小说,这些作品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学价值及人类学价值,而且体现了藏族作家在小说文学艺术样式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我院藏族学生较多,几乎遍布各系科各班级。少数民族语文一系和干训部最为集中,每年都招一、两个藏族班。这些藏族学生虽然来源及文化水平不同,培养目标也不一样,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却是共同的。汉语课在整个教学课时中占的比例还相当大。从就学人数之多,学时比例之大,可以看出藏族学习汉语的迫切性和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因为汉语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着其它基础课的顺利进行,从而关系着广大藏区科学文化的发展,以至全国的四化建设。因此,对藏族学生汉语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些认真的探讨和研究是必要的。笔者作为从事藏族学生汉语教学的教员,自然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5.
谈谈对藏、彝族学生的现代汉语教学余惠邦藏、彝族学生使用的母语是本民族语,汉语则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现代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这些学生都是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操双语者,但他们的文化程度、母语水平和汉语水平又参差不齐,三者相互影响。好在他们进大...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是多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翼。本文从汉语言形式与母语文化精神、语言与存在的矛盾,以及文化潜对话所揭示的语言压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以彝族诗人罗庆春的《阿库乌雾诗歌选》为代表的汉语诗创作所传达出的文化诉求,提示人们注意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摘要]满族有过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并且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满族母语文学创作,包括庙堂御制作品、带有个性化特点的私密写作、具有面对社会创作意图的作品、满文翻译文学。清代满族的母语书面文学是在有限历史空间制约之中的舞蹈。中原文学抑止着它的生存。满族母语书面创作处在自然生成,又自然流失的状态。在多重政治、社会及文化因素作用下,清代满族文学主潮体现于借用汉文表达方式的“非母语——汉语”书写形态。以汉族语文做书写工具来成就满族文学,已经成为其自身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居住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藏族文化宝库中,藏族谚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高尔基说,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就不可能知道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藏族谚语作为藏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富于哲理、通俗易懂,表达了藏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爱憎和追求。 谚语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通过研究谚语可以了解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历史、相互关系、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和名胜古迹。各个地区的谚  相似文献   

19.
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的基础。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藏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的民族文化,但是,藏族文化教育道路曲折。藏区教育应结合藏区特点,从改革基础教育入手,从遵循教育规律,强化组织引导;充分挖掘藏文化的先进内涵;坚持母语教学,贯彻民族教育的开放性原则等方面,研究、探讨构建适合藏族地区特点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四川甘孜州的康巴藏族文化是藏民族文化几大子系之一 ,康巴藏族作家仁真旺杰是 80年代崛起的作家 ,他在诗歌、小说、藏族民间文学研究等方面辛勤耕耘 ,而在散文创作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正是出于对自己所生活的区域人生和种族文化的自豪 ,仁真旺杰尽情地颂扬着藏族文化传承的精英和种族人生。本文通过作家个例研究 ,思考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