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并不稳定.但到了13世纪初,由大学规程或者教皇敕令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渐渐固定下来.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是七艺:语法、逻辑、修辞、算术、天文、几何以及音乐等.同时,大学还分设四科:神学、法学、医学以及文学,各科的课程内容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法律中不乏歧视性规定,它与法学的科学主义定位有关.科学在古希腊只是神学、哲学和科学话语中的一支,中世纪它一度失去了正当性.在现代科学取得胜利后,科学一度垄断了话语权.历来作为正义之学的法学随之成为科学.在理性的科学观中,科学只是三大知识体系--科学、规范学、人文学--的一个分支,法学的核心知识是规范学.因此,法学研究的中心任务不是发现规律而是追求良善.法学追求良善的逻辑起点是人格人,是人和人之间的"主体际关系",从这一主体际关系出发,人的平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一种对知识的探索 ,在中世纪 ,神学就是惟一的科学 ,神学思想体系几乎包括了中世纪的一切思想内容。如政治学 ,就包含在其巨大的神学体系当中 ,使得中世纪政治学呈现出神学政治观的特点。这样一种知识背景不仅表现在中世纪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之中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中世纪神学政治观的杰出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 ,从他的政治学思想中 ,我们不难看出中世纪神学思想对政治学方法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城市、市民社会与近代国家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一段从城市向国家迈进的历史.中世纪可以说是一段没有国家的历史,并且,由于国家的缺位,具有"自由"特征的城市得以形成.在中世纪,城市及其市民独享了"自由",同时,它们也承担起了在等级结构的缝隙中传播自由的历史使命.但是,市民社会的兴起却是发生在中世纪城市衰落的过程中的.由于城市的衰落而使原先仅存于城市中的市民社会演化成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市民社会,结果,使原先由城市所承担的与绝对国家的斗争转变为整个市民社会与绝对国家的斗争,并最终把绝对国家改造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通过对自我的否定而迈入了近代国家生成的历史中去了.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国家,理性主义与法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对中世纪神学理性主义、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古典理性、以及近现代法学派的批判理性所阐述的法与理性内在关系的梳理,不难发现,理性主义对西方法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既错失了中世纪以来的意志主义神学传统对人类自由的论证成果,也忽略了黑格尔以辩证法的张力对理智主义元素与意志主义元素的保持,因此,他以人本学颠倒黑格尔哲学的理论努力并不成功;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类活动出发,援引黑格尔辩证法来表征对现实社会的"肯定的理解"与"否定的理解",不仅使得意志主义神学传统中的自由观真正现实化了,而且将现实社会的批判与理想社会的追求有机关联起来,从而较为成功地实现了黑格尔哲学的创造性转换。未能区分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取向",才是产生"颠倒之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以都城社会的考察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人口结构与主体人群的变化,是唐宋时期城市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是我们在研究唐宋城市社会时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一时期城市社会的显著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没有酝酿和诞生如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阶层,他们主导了此后欧洲的发展趋势,引领欧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的轨道,但形成了城市社会的主体阶层——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民,通过对城市居民称谓的变化、城市居民主体的变化以及城市社会重心的下移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对城市社会转型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商法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商人法,而欧洲中世纪商人法兴起之日恰是罗马法复兴之时。罗马法是调整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所有者之间各种关系的完善法律,其中的原则和制度,特别是万民法内容所包含的商法规则是公认的国际商法准则。欧洲中世纪商人法正是在“扬弃”罗马法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欧洲中世纪商人法对罗马法的继受主要表现在具体制度和法学理念两方面。  相似文献   

9.
欧洲中世纪史诗是日耳曼氏族文化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产物,是蛮族文化中的英雄意识转化为欧洲中世纪英雄观念的范本,也是中世纪文明特有的基督教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文本.欧洲中世纪史诗塑造了人性更为复杂的英雄主人公,显示了对人的自身认识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同时,基督教的历史观和基督教文化中的"自省"精神对也是中世纪史诗文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何平立 《江淮论坛》2006,1(6):71-76
欧洲中世纪城市自治法权和市民法治理念,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城市运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封建统治特权的桎梏,而且开拓了市民阶级从卑微地位上升为新资产阶级的道路,奠定了近代社会平等、自由的精神和民主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法治制度实践在文艺复兴之后得以充分展开,但法治精神的种子却在中世纪欧洲即已深深植根。当罗马法规范体系的精致和深邃与经院主义研究方法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欧洲中世纪的大学里相遇,共同促成了欧洲最早的法学教师群体的生成。法学教师们通过重构法治基本价值原则、指导法律规范完善和重塑法律共同体及民众法治信仰等方式,在法治客观价值确立和主体意识养成的双重意义上,为中世纪法治精神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欧洲中世纪人学杜志清李素霞人对自身的认识是艰难的。欧洲中世纪人学所经历的从沉沦到复兴的曲折过程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基督教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欧洲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人在宇宙的中心地位被神所代替,人丧失了与自然的天然关系,沦为上帝的仆役和解释者。于是人...  相似文献   

13.
邓红蕾 《兰州学刊》2005,(2):271-273
从法学教育的角度出发,培养合格且优秀的法律人应抓住素质教育的两个环节,即"外部灌输"与"内心培养",并通过其发挥法学教育的"层次效应".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有其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市民社会其实应当称作"城市社会",它既包括狭义的市民社会,即近代市民社会;也包括古代公民社会和近代政治国家。相比之下,马克思所谈论的"自然形成的社会"本质上是乡村社会,而未来的"人类社会"则是超越了城乡对立的自由人联合体。这样,乡村社会、城市社会、自由人社会,就成为他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而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性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其实是与此对应的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5.
自1089年意大利波伦亚大学首次将法学列为大学的专门教育后,法学遂成为此后设立的欧陆各大学的最重要的常设专业之一。当时法学教育所授内容与当时的法学知识形态必然联系在一起,而法学教育也是与法学的不断发展,法理学的不断成熟联系在一起的。在法学漫长的发展史上,法学经过了多元化演进,从自然法到实在法,再到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的多元决定了法学知识形态的多元,决定了法学知识形态的层次性,而这也自然地影响着法学的教育方向及侧重点。法学的知识形态即法哲学、法理学、法社会学反映到教育领域则体现为法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6.
法学教育模式之困惑与解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冶  凌萍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8,(5):178-180,185
法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法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困境,法学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法学教育的传统模式无论是对于法学教育的范围、教育目标以及实践教学的模式都存在相应的困惑。法学教育不应是一个固化式的教育,应当是一个多位阶、多方位的动态教学模式,采取2+2+1的方式对法学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推行"通才专业化",对传统的教学体系的配置进行调整,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对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实现法学教育的完整化。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hmanism)的内涵,随时代和国度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在西方,它源自古希腊文明,指自由人的博雅气质与理性精神;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它是一个与神学对立的概念,强调以人为本,解放人性,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观念;进入工业革命后的科学主义时代,它又是作为与拜物主义、技术至上论的对立面,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将对法的批判纳入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发展路径的起点,对法的批判是政治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马克思对法的批判需放入法学发展史的脉络中审视.历史法学与黑格尔法哲学关于如何编纂民法典的形式对立是二者对于法律本质分歧的实质对立的表现.马克思通过批判历史法学派得出应从历史回到现实;基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人权的核心即"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关键纽带,最终升华至"普遍的人的解放",自由优先于法学领域的最高价值正义,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对法的批判的独特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与学习科学的崛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一个转折,就是要从课程转向学习,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新教育观,因此当下教育研究需要回答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学习是如何可能的".由此,本文分析了建构主义的有关学习的三个基本观念,即"结构性"、"情境性"、"社会性",并进一步探讨了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对学习的影响及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建构主义引发的一项理论变革是学习科学的崛起,学习科学倡导"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在于理解知识的结构,这些都启发我们反思当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尹保华 《学术论坛》2001,(4):120-123
转型期作为"整体性社会事实"的中国社会工作是一种"准社会工作",这种准社会工作具有八大特征,即准职业、准机构、准知识、准市场、准教育和准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