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自然"是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很多学者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借由理性发现的一个自然方案,与习俗性的事物无关,且知识作为一般性的真理,无涉经验性的事物;柏拉图的正义城邦也只是一个纯然的理想城邦。然而,从理想国的四个维度:自然、理性、知识、正义上来看,习俗始终循着柏拉图的脚步。由此整理出的习俗观点及其四个维度上的表现说明了柏拉图并不是全然的否定习俗。"理想"一词不是柏拉图的术语。虽然古典政治哲学依"自然"而论,但以柏拉图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政治现实的关怀绝不会因为对自然本性的理想追求而减弱。  相似文献   

2.
把政治置于伦理的语境中思考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和优势。政治的伦理评价是现实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来源,伦理的善和正义是政治之善和公正的元规则。儒家“修齐治平”理想是家庭伦理的推演。以家庭内部的自然情感为基础建构政治社会秩序,典型地表明了儒家政治秩序观的自然主义和内在德性伦理特质。儒家政治哲学对现代社会政治与伦理分离的极端发展趋向具有重要的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传统思想认为正义是对天然秩序的遵从,城邦的目的就是在自然秩序中达到善.然而约定主义认为没有自然存在的秩序,本文在回顾传统思想的论述时整理出其理论中隐含的反驳及其对自身立场的捍卫和发展,并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秩序问题的理解重新加以认识,最后结合当前实际,论证了古希腊的正义在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传统思想认为正义是对天然秩序的遵从,城邦的目的就是在自然秩序中达到善。然而约定主义认为没有自然存在的秩序,本文在回顾传统思想的论述时整理出其理论中隐含的反驳及其对自身立场的捍卫和发展,并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秩序问题的理解重新加以认识,最后结合当前实际,论证了古希腊的正义在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珠 《南方论刊》2008,(4):15-17
柏拉图的《理想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而正义的城邦则可以通过教育,哲学王等途径来实现。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西方古代主流正义论的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西塞罗和奥古斯丁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主要代表.在正义问题上,柏拉图批判功利主义,坚持本质主义的正义论.西塞罗和奥古斯丁在不同文化场景中发展了本质主义的正义观.西塞罗吸取了斯多亚学派有关自然的解释,对正义做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奥古斯丁用基督教的上帝取代了柏拉图和西塞罗的"正义之神",把正义解释为上帝安排的事物的秩序与和谐状态,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个完全正义的"上帝之城".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试图在《理想国》中构建出以正义与秩序为基础的理想城邦,然而面对现实的困境,这样的构想是极难实现。对于如何解决现实的困境,其实柏拉图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即通过赋予正义以超验性和宗教性,使正义带有神圣色彩,并使之成为建立理想城邦的终极保障。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政治和谐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未来和谐社会所怀抱的希望依赖于一种信仰,即这个社会至少存在着一种像样的政治秩序,这种信念指引着我们寻找政治的善.本文用政治哲学的眼光,解读了和谐社会价值层面的三个政治词语:公共的正义、政治的平等和理性的法治,并以此为和谐社会理性归依的意识观念厘析和谐社会这一政治事实的合理性,作为政治价值的现实回应,政治和谐化需要从政治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三种途径加以构建,同时,政治和谐化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政治和谐化的过程中,作为和谐政治社会基础的政治人的培育和塑造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把“正义”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支柱,并将城邦正义之公共善的实现视为政治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个体善而言,“正义”是其灵魂的和谐,实质是激情与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导.就公共善而言,“正义”是社会各阶层成员各安其份、各尽其责,实质是生产者与护卫者服从统治者的领导.柏拉图按照灵魂素质的不同将人划分为三个等级,这暗含个体灵魂及境遇的不可改变性.而另一方面,柏拉图又注重体育、音乐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这说明人的灵魂的可变性及可塑性.这样,个体追求自身灵魂完善的可能性与遵从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守性互相矛盾,对灵魂完善的追求与对等级制度的服从形成悖论.柏拉图用个体善推导公共善的方式建构理想的政治管理模式,这种逻辑推演的合理性有待商榷.现代管理者在吸取传统思想之精华的同时应该注意其政治管理理念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老子与柏拉图"王"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虽然二人都把"王"归因于抽象的道或理,但"王"仍有明显的区别老子的"圣王"立足于现实世界,与天地宇宙共融相通,具有"朴"道的德性,其治国方法是"无为",即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去实现社会的复古;柏拉图的"哲学王"则立足于理念世界,在二元对立中确立王的神性,凭借正义(有为)以图建立等级分明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11.
王梦湖 《理论界》2008,1(3):101-103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就是个人在服从各自天职的情况下“做自己的事”,其实质就是个人对某种国家秩序的自觉的遵守与维护;“节制”就是服从某种好的秩序,对个人来说就是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驾驭邪恶的一面,即要求“有分寸的欲望”;而“和谐”就是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由于遵守了“节制”的原则,从而在社会与国家的层面上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意志力以及情感与利益的一致性状态。其实质就是个人和国家通过“节制”的途径对“正义”的最大化趋近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之中显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的稳定状态和一致性的发展趋向。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和谐”就是“正义”的实现状态。  相似文献   

12.
论权利的合理性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权利合理性的基础,国外哲学界提出了以人类本性为基础的自然权利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和功利主义理论等三种观点,但都未能对权利的合理性基础作出圆满的解释。本文提出的权利基础的历史正义论认为,主体对自由与安全的追求,是权利合理性的主体基础;正义的形式原则,是权利合理性的逻辑规范基础;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权利合理性的现实基础。一种权利规范只有同时建立在这三重基础之上,才能具有真正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通过哲学王这一思想对政治进行了哲学化的建构,实现了理念世界中哲学与政治的统一;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逐渐认识到民主和法律的现实价值,开始了政治视角的现实转向。这一转变既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是柏拉图哲学的本性使然,转变的结果不是哲学的世俗化,而只是从柏拉图的绝对理想走向了相对理想。  相似文献   

14.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正义理念既有对"形下"的不正义现象的现实批判,设想了实现正义的现实之路;又有对正义的"形上"研究,探寻正义的人性前提,论证正义原则的形上根据,设想正义的"形上"境界;包含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中的正义理论,作为马克思在现实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正义的意识形态性,而且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根本性特质.就根本而言,如何看待人就会如何看待正义;正义的原则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哲学史或者把柏拉图哲学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单纯理念论形而上学,或者把它解读成一种单纯的形而上学知识论不同,文章试图证明,柏拉图哲学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伦理学。但这种伦理学既区别于苏格拉底以“认识你自己”为起点的“德性知识论”和“德性教育论”,又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它要把伦理学理解为如同物理学那样的“存在的内在机制”,如同在《蒂迈欧》中那样,自然哲学(物理学)以伦理学为开端,而伦理学最终又回复到了自然哲学(物理学),因此柏拉图实现了早期自然哲学与苏格拉底伦理学的综合统一,又大大超越了他们。文章反对19世纪以来“隐微”和“显白”之区分,这种区分意图抽空柏拉图作品的内容,在隐秘学说中寻找作品中几乎不存在的所谓柏拉图的智慧,与之相反,真正哲学的解读必须依据柏拉图的真实作品,按照“存在的发生学”考察本真存在的内在发生机制,朝向至善至美至德发生的内在逻辑,这一内在逻辑在个人和城邦的灵魂中发生,才构成外在伦理生活秩序的原型,因而城邦政治生活是以正义为伦理、以多样性的德性相互共存,从而追求幸福实现的灵魂秩序的摹本。这样来解读柏拉图虽然是初次尝试,但比把柏拉图归属于任何特殊的哲学类...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正义理念既有对"形下"的不正义现象的现实批判,设想了实现正义的现实之路,又有对正义的"形上"研究,探寻正义的人性前提,论证正义原则的形上根据,设想正义的"形上"境界;包含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中的正义理论,作为马克思在现实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正义的意识形态性,而且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根本性特质.就根本而言,如何看待人就会看待正义;正义的原则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18.
追问价值的哲学本质就是价值的哲学化,也就是价值概念从经济学范畴到哲学范畴的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被哲学所同化,从而引起了价值观的变革;同时,哲学也被价值所同化,从而引起了哲学观的变革.(一)价值哲学化的生成价值的哲学化就是价值概念从经济学范畴到哲学范畴的转换过程.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曾经探讨过善、目的、正义、美德、义务、审美等问题.柏拉图的这种探讨几乎涉及了价值哲学的各种问题,但是,柏拉图并不是在价值哲学的名目下进行这种探讨的,他甚至未能提出价值这一哲学范畴.因此,柏拉图的理论只能被看成是价值哲学化的“史前史”.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认为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从伦理学方法论意义上还是从法学方法论意义上,康德哲学都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或法律命题,即为了人类自我本性的保全与完善,人们应当从善良目的和法律原则出发重新阐释抑或审视手段或规则本身.康德哲学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更加有益的视角和观点:一方面,人作为一种目的的存在,有其自在的人格争尊严,无论作为个体的人犯下何种罪行,都应当作为一个人接受审判和刑罚,从而使国家、社会及其个人都获得一种事实发现和道德反省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审判和刑罚又应当是“出乎善的目的”,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对于任何一个具有现代法治精神和制度实践的国家,康德哲学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寻找谋求自身不断完善的伦理基础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