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的过程,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它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师”和“学生”概念的内涵,还使教育中的权力资源得以重组,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更趋于民主,实现了师生行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们在讲授马列主义理论课时感到不得心应手:一是学生不爱听,认为马列主义理论课讲得“呆板”、“空洞”、“教条”、“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二是教师自己也感到授课“内容和社会现实合不上拍”,很难解决学生思想中的一些模糊认识。问题的症结何在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向学生请教,向同事请教,共同研讨。大家认为,教学过程历来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教学效果不理想,诚然有学生方面的因素,但更有教师方面的因素,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到学生方面去。倘若作认真的反思与检查,当前我们讲授马列主义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点:一是教师脱离学生,没有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二是教师脱离实际,没  相似文献   

3.
浅谈优化课堂教学的三个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图分类号G424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形成社会心理关系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处于知的方面,学生处于不知或知之不多的方面。教师既然处于主导地位,那么他的一言一...  相似文献   

4.
冯丽萍 《新天地》2011,(7):102-102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师生矛盾激化的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矛盾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老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因为学生犯错误而产生矛盾时,老师又没有及时化解矛盾,只要求学生屈从于自己的意志,这样,如果遇到那些“拧”的学生,矛盾往往会激化。其实,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现象,老师应当理解并想办法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和学生“顶牛”,产生矛盾时,老师应该寻找宽容学生的理由,这样就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5.
教育首先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因此探索教育发展规律须围绕“师生”这一核心要素做文章。教育中教师之地位、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固然值得探讨,学生之要素更不可忽视。回归大学精神,需要当今大学生至少要“拥有”平静之心智、敬畏之态度和怀疑之精神。  相似文献   

6.
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没有了观众;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针对这种弊端,依据教育交往理论.新课标精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学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它也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这种互动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既昭示着民主和平等,也张扬着个性和人性,更凸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对话”固然可以理解为无声的心智交流。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地体现为师生间的“言语对话”。由于理解上的种种失误.在具体的实践中.师生间的课堂言语对话还存在着不少有待于纠正的偏差。  相似文献   

7.
在开放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所以如何进行网上交互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网上交互学习是开放教育教学形式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开放教育有效性的核心。在网上交互学习中,师生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更平等了,在知识占有方面更接近了,在情感方面更微妙了。因此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因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者的向导、参谋、设计者、帮助者、管理者和激励者。通过网上交互学习活动的精心组织,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充分激发,积极引导师生、生生不断提高交互水平,创新交互学习的形式,丰富交互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情感、兴趣、意志及性格。教育家赞诃夫说:“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效、有效的作用。”如果师生之间既有追求知识的同步共振,又有思想交流的感情共鸣,这种情感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1.师生心心相融,以情动情  学生毕业升入大学后,脱离了中学教师的严格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差,而教师则希望学生乐于接受所讲授的学科,并且要求学生学好该学科,因此在这一对矛盾主体中,教师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情感人,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  相似文献   

9.
沈辉 《新天地》2011,(8):112-112
教与学是教学中的矛盾统一体,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学习,教师主要是教书,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课堂学生接触的是教师,特别是美术教学、师生在课堂里更容易沟通,学生学习态度,道德风貌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美术教师更易了解学生,他们不仅在业务上指导学生,更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文教学“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堂“活”字教学实施需从“乐”、“情”、“美”、“智”四个方面入手,发挥师生的教学互动性,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跑,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1.
1 存在的问题目前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 ,即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学的教与学矛盾。一些学生重才不重德 ,学习专业知识十分刻苦 ,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则主要为应付考试 ,使“德”字当先的地位受到冲击。教与学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单纯理论说教。一些教师知识面狭窄 ,社会阅历肤浅 ,缺乏感情投入。他们只着眼于书本现成的条条框框 ,脱离社会实际 ,也不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空洞无物 ,使学生产生误解。其二是单一的讲授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单一单向的灌输方式 ,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 ,缺乏师生之间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学生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 ,强调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权威意志作用。忽视了教育对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种是“儿童中心论” ,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 ,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是陪衬。教师的任务是刺激学生去学习。这两种观点都不能科学地说明师生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 ,因而不可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师生双方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有机融合,然而我们今天中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点,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得到体现。不少课堂,“主体”实际上却成了“客体”,“主导”变成了“主宰”。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  相似文献   

14.
性格,是一个人在处世接物方面表现出的一些关于他如何对人对己对事物的基本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一定性格,就必然在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在“做什么”和“怎样做”中表观出来。因此,我们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性格,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可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有一全面的认识,从而更能了解自己,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教育威信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众所共仰的声望和影响力,是教师人格和能力的整合。教育威信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品格有效传递给学生的催化剂。从本质上说,教育威信是社会和教育环境中人们对教师个人职业活动的心理评价。因此,不断追求良好的教育威信促进教师完善自我,从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潜在动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在客观方面,社会为教师威信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党和政府努力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营造利于教师实现价值的生存环境。尊师重教不是空洞抽象的教义,而是实实在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三者之间在教学本质上的合作与沟通。语文教育满含主体情感,充满情感体验,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当文本进入教学流程之后,随着师生活动的不断发展,师生与文本之间就产生“人本”对话,使接受者(师生)从文本中直接把握或间接获得理解信息,进而凭借文本信息唤起记忆、储存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探究文本,在“人本”互动中感悟新意,习得能力。  相似文献   

17.
师范教育现代化,除了设备、手段等“硬件”需要现代化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积习难改,破除旧的习惯有时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训。师范学校的教师是否也是只“传道、授业、解惑”就行了呢?由于师范学校培养的是未来幼教、普教的教师,他们更需要获得的是未来的教学能力。因此,在校三年期间,教师一定要注重他们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小先生”教学法就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小先生”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所谓“小先生”教学…  相似文献   

18.
师爱,是一种高尚、圣洁的感情,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展,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在德育工作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作为教育者,只有通过真诚的爱,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教师不仅要讲授科学知识,还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精心地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更要创设特定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还应该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融化于对学生的爱之中,使学生体验到“师爱”的温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 ,还是现实状态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 ,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 ,即由人与物的关系 ,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 ,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 ,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 ,对话既是教育形式 ,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 ,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影响 ,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 ,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所谓“最优化’”,简单地说就是在规定的际准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改进课堂教学的若于问题》卜一书中,巴班斯基说;“我们认为,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就是尽可能大的成就和师生消耗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过程,是学生在学校生活期间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形成思想品德的一个过程,也是师与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与学这一对矛盾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从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讲,教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