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楚辞名篇《九辩》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典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展示情怀。这就使抽象的主观感情,附丽于主宰着形象的客观景物,从而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抒情效果,进而表现悲秋主题,并将悲秋主题贯穿全文。  相似文献   

2.
左思《三都赋》选择邺都而不是洛阳作为描写对象,有对曹魏尤其是对魏武帝曹操武功文治历史功绩的认可与肯定,《三都赋》对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很好地表达了“正之以魏都,折之以王道”的宗旨,阐明了晋承魏统的政治伦理观。《三都赋》产生“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是西晋主流意识形态对晋承魏统政治伦理认同的一种表现,也是三国以迄西晋魏、蜀、吴三国争统的历史与政治背景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借助蟋蟀、蝉、柳等自然景物与生活景象的描写,或表现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怀,或传达死亡断灭的人生感伤与人生愁绪的无限感慨,而对“悲秋”主题的超越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相似文献   

4.
描写景物时,作者往往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言行举止……这就是拟人修辞格。在文章中,这种修辞格若用得恰到好处,能把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彩,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风景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文章着重探讨儿童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翻译,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提高译文质量,更好地发挥景物描写对儿童认知的积极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儿童文学中的景物描写翻译应以目的论为指导,重视读者,不仅应在感情色彩、逻辑关系、词义方面达到准确,还应通过色彩、声音和修辞手段,使译文达到生动准确。  相似文献   

7.
景物描写,又称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自然空间的景物所进行的描写。写景的目的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为塑造人物服务,为表达情感服务。  相似文献   

8.
自从诗歌诞生之日起,自然景物便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诗歌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往往表现出民族所共有的情感态度和人们对自然自觉或不自觉的认识。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改变与深入,自然景物在整首诗歌中的功能与结构形态、景物描写的内容特征与技巧、乃至整首诗歌的美学风貌都会产生相应的改变。本文试图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来揭示魏晋诗歌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演变轨迹。细察这个时期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建安到西晋,自然景物作为情感的对应物而存在;东晋,自然景物作为哲理的说明物而存在。由于这种功能上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改变。下面,我们按时间顺序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9.
汉末世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操为强兵足食而推行屯田措施,从而刺激了曹魏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曹魏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为曹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军事漕运水利工程的兴修为曹魏、西晋的伐吴提供了保证。曹魏的两淮水利工程对三国后期政治格局的变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现代艺术关于色彩研究的理论,分别从“物景的表现”与“情感的表达”两个方面,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描写作了一定的探讨。认为诗词中的色彩运用在自然景物的表现,与作者主观感情的表达两个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形成中国古典诗词独特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山水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特色,一宗丰富的遗产。翻开古代诗人的集子大多可以看到有一定数量的山水诗,大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都留下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诗歌史上有过山水诗派。刘宋谢灵运;南齐谢胱;盛唐孟浩然、王维;南宋杨万里、范成大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山水诗产生于魏晋。魏晋前诗赋中已有对山水的描写,但不作为独立的题材。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魏时期,曹操父子,王粲等已有描写山水的诗篇。两晋描  相似文献   

12.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一篇为读者所公认的佳作.作者善于写出生活中的"矛盾"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善于用景物描写使文章节奏清晰明快,善于整体构思和布局做到如前人所说的"通体皆宜,局部闪光".该文在展现生活美的过程中,就方法而言,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13.
关于九品中正制,学界已做过许多深入研究并有诸多精辟论述。本文所要讨论的不是九品中正制构成本身,而是试图从分析西晋初年反对九品中正制的原因着手,探讨西晋初期的政治形势和统治特征。一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①,设置于魏国建立时,是曹魏初期急需选拔各种人才...  相似文献   

14.
西晋诗人张协仅以十余首的存诗,便被钟嵘奉为上品.究其原因在于其诗能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来反映时代特征;景物描写方面形成了: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的写作特点;结构上初步形成了"景-情-理"交替的叙述格局.这对后代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楚辞》中景物描写具有三个审美形态特征:一是自然山水对诗人心灵的舒泻与治疗,加深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亲和,使景物描写初步呈现为对象化的特征;二是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总是不断通过空间的转换来缓释心灵,又使景物描写呈现为流动化的特征;三是受楚地巫觋文化的影响,自然景物与诗人感伤的心境互渗映衬、缱绻缠绵,使景物描写呈现为神灵化的特点,从而使诗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天地神人共舞的审美境界.《楚辞》的景物描写虽总体上仍服从于诗人主体的抒情言志,尚不具有独立的审美地位,但却有其独特的审美形态价值,显示了古人山水审美意识的端倪.  相似文献   

16.
论郁达夫小说的景物描写郭东,张玉辉郁达夫小说中卓异的景物描写,早在20年代就引起了评论者的注意。郑伯奇的《<寒灰集>批评》在论及郁达夫以富有诗趣见长后,又称他“描写自然,描写情绪的才能,也是现代有数的”。从理论主张看,郁达夫把景物描写当作深化主题的重...  相似文献   

17.
在人物肖像描写中,有一种颇为独特的描写技法──画化描写。它采用漫画笔法、对人物肖像进行“技术性处理”,力求得出人物“漫相”。“漫”中蕴藏人物最重要的特征。它的运笔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1、抓住一点力求传神;2、适度夸张突现特征;3、变形呈现,寄寓象征;4‘或褒或贬、饱含感情。运用得当,漫画化人物描写能带来独特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西晋诗风的雅化以四言雅诗的兴盛并引导创作潮流为核心特征.这一现象发生的核心原因在于西晋统治者大力推行儒化文化政策,以彻底颠覆曹魏政权的文化话语权力及影响.雅化现象在造成西晋繁缛诗风的同时,也深入推进了诗歌在社会文化领域文人化、普遍化的历程,文学在汉末魏晋之际走向自觉,于西晋阶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西晋文学的雅化.传统研究通常直观地认为雅化阻碍了当时的文学发展,这一认识是有违史实的.  相似文献   

19.
庾信诗赋中悲秋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翻阅《庚子山集》,尤其是读到他后期的诗赋.伴随着身世之感、亡国之痛而来的是大量的悲秋之作。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是孤立与偶然的。应该说,悲秋心理虽然属于作家艺术创作活动的主观范畴,但却和作家所处的广阔时代氛围,个人的人生遭遇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庚于山悲秋之作的透视,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易代诗人的复杂心理.庾信,字子山,生于公元513年,卒于581年。在他4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南朝梁国。“我之掌记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①显赫的出具使他如鱼得水。当时的士大夫多两栖于官场与文坛…  相似文献   

20.
追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足迹,把景物意象描写与小说创造整体相结合的事例并不是很多,如《水浒传》这样能把景物意象描写与人物性格紧密而巧妙相接的更为少见。现代小说中的意象描写是非常丰富的,因此研究这种意象模式不失为探讨此小说主题和人物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