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清末修律中国法律开始了近代化转型以来,我国法律对“人”的想象也发生了变化,由宗法伦理义务本位逐步转向了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权利本位,实现了从“伦理人”向“科学人”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我国法律关注的核心从人一人关系转向了人一物关系,这是我国法律发展的进步,但这种进步的文本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让“科学人”从文本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认知范式和方法论渗透到西方法理学领域形成了具有整体效应的法理学语言学范式的转换。以哈特为代表的语义分析法学、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法学思想以及风靡一时的法律解释学、结构主义符号法学等学术派别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均来源于语言学的智力支持。这些派别跨学科、多向度的研究范式怀疑、消解、重构了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法律语言观,给现代西方法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体现了当今学界的潮流;同时法理学语言学视域的开启对现今中国的法学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法律本位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我国法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作者通过历史考察,提出:(1)传统中国法是一种集团本位法,并且愈趋集团化;(2)它在西周以前以氏族(部族)为本位,西周时期以宗族(家族)为本位,秦汉至清末以国家(皇权)和家族为本位,其影响在民国时转变为以国家(社会)为本位;(3)传统中国集团本位法是一种反个人解放的非权利法,其精神实质应予抛弃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认知范式和方法论渗透到西方法理学领域形成了具有整体效应的法理学语言学范式的转换.以哈特为代表的语义分析法学、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法学思想以及风靡一时的法律解释学、结构主义符号法学等学术派别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均来源于语言学的智力支持.这些派别跨学科、多向度的研究范式怀疑、消解、重构了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法律语言观,给现代西方法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体现了当今学界的潮流;同时法理学语言学视域的开启对现今中国的法学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法学理论界正在就法定权利与义务基本范畴及其相关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笔者认为,马克思早期法学著作中提出过的“习惯权利”问题,因其与法定权利有着不可分割的逻辑联系,它理所应当成为这场讨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习惯权利”范畴也理应当引起法理学更多的重视与研究。为此,本文试就“习惯权利”问题的研究意义,略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马克思法学思想中一份有待发掘和继承的宝贵遗产 马克思于1842年10月,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首次论述“习惯权利”问题。当时的背景情况是,为地主贵族利益效…  相似文献   

6.
刘志仁 《社科纵横》2001,3(3):39-40
理论法学的成熟与否 ,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法学乃至法制事业发展的关键 ,当我们把法治确定为改革和治国的目标取向时 ,成熟的理论法学显得更为重要。然而 ,我们以往通行的理论法学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产物 ,“人大于法、法自权出、义务本位、工具主义”特色渗透到理论法学的各个方面 ,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计划经济的特色产物不仅困扰法学发展的理论 ,而且严重阻碍着中国法治秩序的构建进程。因此 ,走出这些旧体制下法律特色的困惑 ,确立“法律至上、权利本位 ,信仰塑造”的新的现代法治理论是法学界亟需完成的使命。其一 ,确立法律至上地位我…  相似文献   

7.
宋亚辉  金苗 《浙江学刊》2023,(2):88-101
2007—2021年是互联网在中国飞速发展并全面普及的15年,也是网络法学科体系迅速形成的年代。网络技术的更迭带来了诸多新法律问题,互联网专门立法也陆续颁布,法学界跟进发表了大量以互联网为主题的论文与专著。尤其是2015年以来,法学类C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网络法论文快速增长。其中,民法、刑法学科贡献了最多的网络法论文,这与网络法学的研究范式密切相关,我国的网络法学研究总体上呈现“部门法理论范式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格局。不过,在路径依赖的洪流中也孕育着新生力量,迈向公私法融合的“行业法研究范式”在数据保护、平台规制、架构/算法治理领域已初露端倪,这或许是最早燃起的“超越马法”的星星之火。网络法研究范式的转型对于推动学术创新、优化法学教育、实现理论与实务的无缝对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凡属有关法的问题,无不以人为中心,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也都通过人来实现。人是最能集中反映和概括法的现象的本质和联系的法学范畴,它在现代法学的范畴体系中具有原生的地位。所以。现代法学应当是人学。其根本特点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范畴,而权利是仅次于“人”这一最高范畴的“亚原生性范畴”。权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逻辑展开;又构成了法的核心,不仅决定法的产生和存废,而且还直接决定着法的性质和法的功能的实现。今天,确立“法学应当是以权利为核心的人学”的观念,对变革传统法学体系,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法学体系,具有革命性和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二勇 《社科纵横》2004,19(3):97-98
自然法是西方法哲学范畴中的重要部分 ,其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渐次从自然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它的存在是基于人们对于理想的法律的追求因而具有颠覆性的特征 ;是以“理性”为内核的 ,但这种理性的基础是法学家的理性 ;自然法坚持道德与法律的不可分割 ,宣扬“公平”、“正义”等价值 ,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 ,其发展呈现从个体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学术挑战的一种回应.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路向而言,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主要方向是:变革已有的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要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哲学必须开展文化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模型来改造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实现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学法学到法律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法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法学派别,它是以心理现象解释法律的法学的总称,通常归属于社会学法学或现实主义法学。但是,心理学对法学的推进是功不可没的,法律现实主义得以诞生主要是由于法学中使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现在,以心理学方法来研究法律问题已经成为法学研究的一部分。所以,以调整人类行为规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学不能忽视对人类自身心理活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进入和转换古代文学资源是文学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大致有四种进入古代文学资源的范式: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以“精华糟粕”说为代表的社会政治化文学传统观范式;在西方阐释学等思潮激活下,产生了以“新文学源流”说为代表的精神启蒙型文学传统观范式;以科学释古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特征的“释古立美”类文学传统观范式,则是着重从传统内部进行解释和转化、更新和创造;此外还有一种以日常生活叙事为特征的民间常态化文学传统观范式,显示出古今文学贯通的文化整体性。在多种范式的共生互补、竞相发展中,重要的是在“互动”、“原创”中凸显问题意识,通过对古代文学资源的进入与激活,实现现实生命价值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法律本位之演进论略董延林孙宇法律本位,亦即法律的中心目的,或法律的中心任务。人类社会自法律产生以来,法律本位实现了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社会本位”的演进。有的学者把这一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义务本位时期、权利本位时期和社会本位时期。纵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研究肇始于20世纪海外尤其是美国的中国研究,并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而被大量译介过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与实践,国内学界已能娴熟地运用西方理论范式来解释“中国经验”,但中国研究的“西化之路”并不算顺利,学界一些有识之士敏感地意识到,作为西方社会经验的提炼和抽象,海外中国研究的理论范式和解释框架只是一种“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5.
王伟臣 《国外社会科学》2023,(3):172-188+246
作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分支的法律人类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比较法研究。但是对于人类学的比较法研究,传统比较法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法学与人类学在比较法领域没有太多正式的交流和对话。由于学科分立,作为“综合学科”的人类学必然会涉足法律现象。自19世纪末的一百多年来,致力于探索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学始终对比较法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人类学比较法研究的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早期侧重于非西方法和不成文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扩展至全球法律多元。人类学研究比较法主要使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而搭建民族志的具体技术则经历了从“问题个案”到“日常个案”的转型。人类学在从事比较法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如何理解和评价外国法坚持了主位视角和相对主义的研究立场。人类学范式的比较法研究对于传统比较法学有着重要的补充、借鉴和启示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蔡德仿  苏金锐 《创新》2015,9(3):122-12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因特殊的区位优势,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往来及其中的法律问题成为广西法学研究的特殊资源,广西和东盟诸国的法律实务交流正进一步拓展领域和主体。广西法律理论界和实务界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为促进广西在自贸区建设中的法律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在打造自贸区升级版背景下,广西法学界更需摈除法律交流的障碍,进一步拓展多维度法学研究,加强法律实务合作。  相似文献   

17.
论政治法与法政治学——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契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与法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法律的实在化、世俗化是法律政治化的进程。政治不仅以立法过程产生法律,而且是法律的权力基础,并在法律适用中发挥影响。政治的法治化是政治领域建立秩序并有效约束权力的关键,但是政治中也保留不受法律规制的领地。政治的法治化形成政治法这一部门法。交叉研究是西方法学与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批判法学是法学、政治学研究结合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我国学者也提出法政治学范式。本文通过廓清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冀图明确法政治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民族法学学科属于新兴的年轻学科,在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法定地位”和“法律身份”,“借壳”于民族学成为相对独立的法学学科.民族主体、民族权利(权力)、民族行为规则和民族责任成为科学构建民族法学学科体系的“四大件”:民族主体发挥主体效用,成为民族法学研究的主体要素;民族权利(权力)构成民族法学的核心关键;民族行为规则引领民族法学的方向、路径和方法;民族责任成为民族法学的“兜底责任”,共同构筑出特色分明、本色纯正的民族法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9.
墨家的伦理思想,以“兼爱”为基础,以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为核心,以社会本位为价值观,在先秦诸子学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研究墨家主要的伦理思想的特征,从而挖掘其伦理思想的精华,批判地继承这笔遗产。  相似文献   

20.
2 0 0 2年 9月 2 0— 2 2日“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主要论题是 :在2 0 0 2年起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背景下 ,如何正确处理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关系及相关问题。 2 0 0多名与会者就法学教育的性质与结构 ,本科法学教育的目标、模式与司法考试的关系 ,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司法考试的几个具体问题及其解决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