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3D影片<阿凡达>全面呈现的"人类学想像"景观.  相似文献   

2.
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的人类学电影肇始于“文化救险”和保护文化“活化石”的目的,后来同应用人类学一起,服务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学和比较文化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学电影滥觞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在美国最后成熟并获极大发展。人类学电影不仅是学术电影,而且影响到了艺术影片,商业影片甚至故事影片的内容与风格。不论对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发展,它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推动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已成为人类学者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文本.当代人类学语境中的电影研究,已成为人类学者观察社会的文化视窗.电影研究进入人类学研究视域,带来了电影研究方法论的变化.人类学者将电影视作文化系统中的文化符号与视觉表征,并采取不同研究取向展开影像研究.当代人类学电影研究已出现符号学取向、民族志取向、感知人类学取向及新艺术史取向,他们从各个不同取向的影像中观看社会的文化意义与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已成为人类学者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文本.当代人类学语境中的电影研究,已成为人类学者观察社会的文化视窗.电影研究进入人类学研究视域,带来了电影研究方法论的变化.人类学者将电影视作文化系统中的文化符号与视觉表征,并采取不同研究取向展开影像研究.当代人类学电影研究已出现符号学取向、民族志取向、感知人类学取向及新艺术史取向,他们从各个不同取向的影像中观看社会的文化意义与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5.
日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是日本民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简要概述了日本大学中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课程的缘起及其发展;"人类学"、"民族学"等诸词在日本各个时期的不同含义;日本女性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
文学人类学研究中的"陌生化"的运用,要求用新的形式言说新的感觉体验,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变成一种特殊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创造出一种对客体从未有过的感受和认知.一方面,"陌生化"理论在人类学中的运用与人类学始终对"远方文化之迷"的学科追求有着异曲同工的所指;另一方面,"陌生化"理论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中也得到了应用性的发展,使得人类学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王铭铭先生的《人类学是什么》一书中讲述了人类学主要研究的两大方面即:人类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而认定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核心。本文将从针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及我个人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继而阐述一些对"人类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见解和思索。  相似文献   

8.
灾难的人类学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人类学开始关注灾难,为灾区和灾民增加了一份社会与人文关怀.布莱基等把灾难的社会与自然原因分别置于"原因序列"(spectrum of causation)的两端:有些灾难由社会原因造成,有些灾难由自然原因造成,有些则由社会和自然原因共同造成.目前的灾难人类学有四种研究取向:考古和历史的取向、政治-生态的取向、应用取向、社会-文化及行为的取向.灾难研究还可取"体化"、皮尔斯的"对象"三分理论、社会记忆、"大传统"和"小传统"及"空无"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彝族人类学影视片是彝族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的彝族人类学摄影是在本世纪初出现。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始拍《凉山彝族》这部民族志影片,是为新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开创性工作。八十年代又拍摄出一些彝族人类学片。今后彝族文化的更新和交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剧烈,因此拍摄彝族或彝区人类学影视片的题材与日俱增。彝族人类学影视片的拍摄将是一项任务繁重且前景广阔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马歇尔·萨林斯是从事世界性边缘文化研究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他"通过边缘理解中心的缺失"的研究思想及努力"超越文化局限"的人类学实践,使之成为人类学家中极具个性的大师.萨林斯凭藉民族文化旅程上的反思,通过对构建西方文化观念的呈现,剖析西方社会的符号学结构,揭示"甜蜜的悲哀"即源自以西方社会的概念界定,先入为主地研究非西方社会所导致的文化误读.音乐人类学借助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尝试对音乐这一文化符号的解码,同样面临着打破西方民族中心主义的藩篱,摆脱"科学"的西方本土社会观念的课题.正因为任何民族文化表现形式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象征体系和符号系统,思考文化在维系族群整体生活的灵魂作用,成为人类学边缘性文化思考的中心所在.  相似文献   

11.
对卡西尔哲学从<符号形式哲学>到<人论>的发展作了一个考察,认为这个发展实际上可看作一个人类学维度上的进展.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出发点"世界理解"就已经预示着其哲学的人类学关怀,一个符号形式哲学之所以同时是一门人类学,就在于符号具有把印象转变为表达的功能,符号化的表达也是人的根本规定性之一.这一进展最终导致了卡西尔"人是符号动物"的定义.最后通过对这两个文本的比较,对<人论>表现出的哲学进展与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一位人们熟悉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人类学家。是他首先将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纳入到中国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并给予了教育与家庭、亲属关系、种族、社区等人类学研究主题同样的重视程度。费孝通先生倡导的人类学精神和他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对于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有着实际的意义。当我们把他的“文化自觉”理念引入到“教育自觉”中时,我们开始尝试对本土教育的反思,并在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中,探索一条既不“复旧”又不“他化”的革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人类学的理论中,对于人类学特性的思考已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不少有关人类学的教材普遍讨论了人类学的普同性、整合性和文化相对性等特征.这是传统的、经典的论述,至今对人们把握和认识人类学理论的特性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作用.从人类学的本质出发,人类学还具有洞察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17.
美国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以其卓著的成就在人类学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菊与刀》所作日本文化模式的经典个案研究来看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的特点,并论及《菊与刀》之于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文化模式理论所引发的争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民族志影片应用到人类学实践之初只是将它作为人类学研究的记录工具;随影视人类学理论的发展才将其用作表达方式。现阶段民族志影片的创作在人类学理论的指导下冲破了资料记录的束缚,表达人类学信息时不拘泥于影视体裁的限制,把表现人类学信息的故事片也纳入了民族志影片的创作范畴,以使人类学信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06~2007年中国大陆人类学界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与文化、汉人社会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现实问题均展开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人类学在跨学科研究中日益泛化、理论创新乏力等问题。中国大陆人类学研究今后亟待加强学科体系建设,重视应用研究和区域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5月13日至17日在湘潭举行。文章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从文化看文学、学科建设: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未来等三个方面对本届年会的交流论文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