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表明,基于平等和团结原则的、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民族政策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成功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国现实环境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增强中国民族理论国际学术对话能力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钟敬文先生在毕生的学术研究中,自觉地扛起民族文化自信和学术自觉的大旗。他的理想信念、治学道路和学术成就,对当下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他在晚年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在其学问集大成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提倡学术开放与坚持文化主体性相结合的明确选择。以往在中外文化对话中,人们往往感到底气不足,感到失语,现在可以说,中国的一流学者比起外国的一流学者来是毫不逊色的,他们完全可以同外国顶尖的学者平等地展开对话,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完全可以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3.
徐平 《民族研究》2006,1(2):47-56
2005年是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于同年4月24日逝世.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试图就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人生和学术的影响、民族研究思想的形成以及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展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社会运行论所阐述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的思想,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不同时期社会运行情况的概括和总结,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开发,也是对外国社会学两大传统--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和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借鉴和吸取.十多年来这一理论的扩展和运用,及其产生的现实影响说明社会运行论是一种具有较明显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哈佛-燕京学社校友学术研讨会上,杜维明先生提出的会议主题是"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当时中国学者对文明对话并没有什么认识,对文明冲突也没有特别的敏感。会上杜先生详细谈到他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既已开始的与穆斯林的文明对话。在杜先生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在南京、宁夏、昆明主办了四次中国穆斯林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学术对话,大家共同研讨中国历史上和当前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交往和碰撞、借鉴和吸收。在文明对话的旗帜下,参与对话的中国穆斯林精英的文化认同有了非常积极的发展,中国非穆斯林学者也能够更加自信地与穆斯林相处。这是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最吸引人的一次互动,不仅为"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推动,也为全球各地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的相处共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回顾15年的经历,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如何将"回儒文明"对话从哲学和思想史领域向更多领域扩展,比如对中世纪伊斯兰地理学、历史学关于东方的内容与东方汉语文献的对比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更加具体地展现公元750年至15世纪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世界文明史,而且让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2)如何认识当前伊斯兰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特别是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者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凌纯声先生1930年的赫哲族田野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界一次科学的实地调查,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从现代中国提倡和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背景来审视这次田野调查.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逐渐从吸收传播"西学"向研究中国历史、社会、民族文化转变,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努力,从而形成了提倡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而且中国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实践.这次田野调查与那个时代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并且体现出其学术背景.本文还论述了蔡元培先生与这次田野调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较曲折的经历。改革开放后,西北民族大学的社会学及其相关的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是在以郝苏民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学人的学术坚守、努力和费孝通先生等前辈学者的直接扶持下创办、发展起来的。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郑杭生先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在致力于做强社会学的同时,关心民族高校,关注和支持民族高校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发展,西北民族大学的社会学学科建设、发展得到郑杭生先生的帮助与大力支持,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8.
王希恩 《民族研究》2022,(2):68-81+140
作为中国第一代民族学家,早年的杨堃是法国社会学派在国内的主要传播者,晚年又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建设者。从法国社会学到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贯穿杨堃先生一生的学术主线。而支配这条主线的有杨堃先生真诚的学术信仰,也有其贯穿一生的政治初心。新中国成立后,杨堃先生对法国社会学派做出批评或批判的同时,也始终为其留有“借鉴”空间。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一面坚决维护“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名义和地位,一面也用具体研究不断填充着这一学科的内涵。对于杨堃先生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学术信仰,也是一种政治信仰,二者缺一不可。为达到这种圆满,他不懈奋斗,历经磨难。这种信念连同他的著述一样珍贵,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继承。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是致力于推动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学术组织.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凝聚了李绍明先生的心血和学术热情.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为我国西南民族研究和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重新回顾和总结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有着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尹绍亭先生学术道路、国际合作历程及生态人类学和物质文化等四方面学术成就的系统描述,指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健康发展,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