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日”是中国古代著名神话,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有广泛的流传。学者张勤在《中国少数民族射日神话类型与分布》一文中提到,目前已发现包括满、蒙古、壮、瑶、彝、苗等25个民族的67篇射日“异文”。与汉族的“羿射九日”神话相比,在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异文”中,太阳的数字有所变化,射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易学的视野来看,“射日”神话并未脱离中国文化”天人同易”的传统,少数民族的一些射日“异文”,也可以从易学的角度给出合乎逻辑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客观的民族文化特征作为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导致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强调,最终导致了"文化族别化"。"文化族别化"不能解释不同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又将地域性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明确民族归属的民族文化。对"文化族别化"这种社会认识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和反思,有利于申明民族之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客观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承认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比刻意地强调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3.
2013年7月5~7日,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年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以"新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史"为主题,交流和探讨建国以来朝鲜族社会在经济发展、人口、教育发展、民族史研究、民族认同、民族语言的使用与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问题。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成员。  相似文献   

4.
民族与宗教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价值共同体,尽管两者时常相互交融,但却具有根本不同的价值诉求.价值取向是区分民族与宗教的重要标尺,民族与宗教关系模糊化的实质是价值观的模糊化.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出现“族教合一”“以教定族”等现象具有浓厚的“反世俗化”和“去中国化”的倾向.因此,必须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框架之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区分,培育信教群众的公民意识和主体性精神,积极推进“族教分离”.  相似文献   

5.
广西民族学研究会于6月24日召开了以“民族学发展趋势与前景”为主题的学术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广西民族学院、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区党校、广西艺术研究所以及南宁地区从事民族学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共20多人,大家就民族学的发展问题发表了意见。回、关于民族学发展方向问题。大家认为,今后民族学发展的方向,应是民族学中国化。其主要理由是:(l)民族学、人类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人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现阶段民族学研究的重点是“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外族女婿是哈尼族迁徙史诗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文学形象,他们在不同的异文版本中反复出现,并出现在相似的情节中,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征。本文分析了这一形象三个层次的程式化特点,试图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7.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百越民族史第五届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4月17—21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允景洪召开。来自全国十五个省、市、自治区的汉、壮、傣、瑶、侗、黎等十一个民族的九十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傣族及边疆现代化建设问题”,“百越民族与现代民族关系”和“百越民族文化特点及贡献”。会议共收到了九十篇论文。  相似文献   

9.
稿约     
《世界民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要借鉴意义的、论述国外民族与民族关系问题的论文和资料 ,辟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族际热点问题透析、民族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国外学者对中国民族的研究、人类学与民族学理论和方法、国外民族考察报告、图书评介、人物与机构介绍、国际会议报道等栏目。热切希望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对世界民族问题感兴趣的作者不吝赐稿。来稿务请加上“内容提要”(中、英文 )、“关键词”及“作者简况”。“提要…  相似文献   

10.
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利用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作为在民族地区推行极左路线实行法西斯专政的理论基础。他们鼓吹这个“论据”,别有用心地把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对民族工作的危害是很大的。“文化革命”期间,在许昌地区,党的民族政策遭到践踏,是非被颠倒了。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说成是掩盖阶级矛盾,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说成是用民族化取代共产主义化,搞民族王国;把注意民族特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说成是故意  相似文献   

11.
当今民族文化的处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地球村”、“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等,是近若干年来听得最多的一些字眼儿,也确确实实是世界发展趋势的真实写照。在这种形势下.民族文化如何发展.就成了每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里所说的民族文化,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指族  相似文献   

12.
楚民族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楚文化研究中民族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概念和正确的理论,对楚民族族源、演进阶段的划分,民族结构的层次分析,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 在楚民族研究中,对族源问题的探讨已经做了不少工作。目前有华夏说、东夷说、土著说、西来说等说法。各种不同的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证据。而楚人自己供认为高阳氏之苗裔,又常自称为蛮夷,看来华夏族和土著居民都是楚民族的族源,而真正的楚民族应该是华夏族的一支与土著融合的结果。我们不妨对“祝融八姓”和“陆终六子”重新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3.
“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族”的总称,是中国民族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过去对百越民族史的研究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1980年6月17日至6月24日,在福建厦门大学举行了百越民族史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南京、上海、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的高等学校、民族研究机关和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共十三个省、市、自治区,三十多个单位,六十多位代表,提出学术论文五十篇。主要围绕着百越民族的名称、来源、地理分布、文化特征、同中原民族以及现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省蒙古族教育的情况,开展对蒙古族教育问题的研究,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地区的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在乌兰县人民政府及所属教育局、财政局、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我们于1989年5月3日到5月27日对乌兰县发展蒙古族教育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兹作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15.
学术信息     
贾晞儒在《西藏研究》1992年第一期发表《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一文,谈到蒙古族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丰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个自强不息、富于开拓精神的民族。早在10世纪就开始吸收藏族的先进文化。为了制备一代制度,学习和吸收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忽必烈曾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为译写、学习藏文经典和其他文学作品提供了方便,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学术界围绕着与民族矛盾原因有关的问题展开了不少的研究 ,其中有的研究实际上已经在理论上建构了彼此不同或有一定区别的民族矛盾原因体系。主要有 :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主要因素和多种原因”论 ,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论 ,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论 ,民族关系或民族问题的“诸影响因素”论 ,“国内族际冲突导源于民族国家构建和族体发展之间的矛盾过程”论。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视角探讨蒙古族民族过程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瑞 《民族研究》2002,(6):73-77
蒙古族民族过程既呈开放性 ,又不失部落制民族的特色 ,这与蒙古帝国把远东和中亚文明统 一在一个王朝中的背景密不可分。本文从文化视角 ,探讨了蒙古族民族过程中的涵化、分化和异向发展等主要特点 ,认为 :蒙古族民族过程中的涵化可以归纳为混合成新民族的融合型、名存实亡的“假晶”型以及几乎无踪可寻的同化型三种 ;而东、西蒙古与漠南、漠北蒙古等族体长期断的分化 ,形成蒙古族重大的文化异向发展。文章剖析了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理论和现的 启示。  相似文献   

18.
周竞红 《民族研究》2004,(1):105-105
20 0 3年 10月 9日至 11日 ,由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2 0 0 3年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 14个省、市、自治区及韩国的 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学者们以“汉文化、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为主题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汉族族称的流变和汉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学者将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即奠基期 (先秦时期 )、萌生期 (秦汉时期 )、整合期 (魏晋南北朝至清末以前 )、确立期 (清…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旬在成都召开了一次关于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参加会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族学院、成都大学、省哲学学研究所、省博物馆、省省志编委会及中国科学院民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单位的同志共五十余人。会民委副主任黄觉菴同志主持。会议根据党的“百花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写的族简史简志合编》的历史部分行了讨论。讨论中心集中在的族源和羌族古代史分期  相似文献   

20.
朴今海  王俏 《民族学刊》2021,12(11):63-69, 128
传统节日是我国各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的“斡包节”是集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和现代多种文明等多元文化因子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活动。作为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斡包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敬畏自然的人文伦理、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纽带、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等。深入挖掘“斡包节”的积极因素,唤醒达斡尔族节日文化的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有利于提升各民族的自我认知,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