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比较了《巴黎手稿》与《文心雕龙》的相通之处,认为《文心雕龙》的“道心”论有助于对《巴黎手稿》中“美的规律”的准确理解,使我们得以从价值本源的角度解释《巴黎手稿》的美学难题,从而为会通马克思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而建设当代文艺学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巴黎手稿》美学论争主要围绕内在尺度、美的规律、审美价值属性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等四个相关问题展开,文章就该论争作一简要述评并指出其积极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不是一部美学著作 ,但提出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 ,其涵义是丰富而深刻的 :劳动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 ;自然美也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巴黎手稿》美学论争主要围绕内在尺度、美的规律、审美价值属性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等四个相关问题展开,文章就该论争作一简要述评并指出其积极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旨在从社会实践角度揭示人类历史运动之谜的经济学、哲学著作.它虽不是以美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它的不少章节涉及到美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自其公诸于世以来,受到美学界的高度重视.从总体看来,各家对《手稿》所论及的“美的规律”、“两个尺度”、“劳动创造了美”以及美感、异化劳动等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并不一致.因此,相连带地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石,是打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的一把钥匙.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一些重大问题的阐述和结论性意见,都可以在这部《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的论争很多。《巴黎手稿》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人们在研究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时,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不要固守于马克思著作的某些词句话语,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于《巴黎手稿》美学思想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历了认识论、实践论以及价值论三个阶段。马克思《巴黎手稿》美学思想是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其关注对象的价值论美学思想。异化和美是马克思《巴黎手稿》价值论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价值评价性、价值理想性、价值人文性、价值关系性以及价值宏观性五个方面,构成《巴黎手稿》价值论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他26岁时写成的,当时没有发表,直到1932年才出版。1844年,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由费帝巴哈的人本主义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在《手稿》中,马克思曾论及美的规律问题,论述了通过劳动使自然界人化、变为人化自然的问题,并论述了人们在通过实践对自然界加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对象世界等问题。本文是对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美的规律及相关的问题进行初步学习后的心得。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劳动创造了美”.这是美学史上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它向人们昭示,美是与人类自觉、有目的和能动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卓有成效地解决文艺创作和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致杨绍萱、齐燕铭》和《致陈毅》等光辉论著,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包括毛泽东同志的艺术实践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巴黎手稿》自1932年正式发表到现在始终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之一,核心是如何理解其中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理论,研究者以为这就是《巴黎手稿》的主题思想。这是纯哲学语境理解的结果,不符合马克思当时的思想实际。《巴黎手稿》是政治经济学与哲学有机统一的经济哲学语境,主题思想是质疑和批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制度。这种主题思想的铸就与马克思写作《巴黎手稿》时依凭的思想资源有直接关系,较有代表性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青年恩格斯的经济学、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巴黎手稿》研究的历史明证可鉴,研究者们或是忽略部分思想资源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作用,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青年恩格斯的经济学;或是对部分思想资源的影响作用作出扭曲性判断,如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判断。两种做法的共同作用使然,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语境和主题思想皆被误解。关注和研究马克思《巴黎手稿》写作时依凭的思想资源问题,发现和揭示出二者之间细微且复杂的内在联系,我们就能更容易地进入马克思当时的心智世界,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巴黎手稿》的经济哲学语境和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的一些伟大美学命题总是从一种"动词"的意味中探讨美的本质与存在,美的存在具有一种生存论上的非现成性,也就是说美总处在一种不断的生成状态中.可以说,生成性是美的最高规定性,"生成"是美的本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论的标志。而异化劳动论的创立则是马克思最初研究经济理论的重要成果。因此,《巴黎手稿》所阐明的异化劳动论,无疑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异化劳动论在马克思价值理论形成上的地位与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中,"清"也是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澄明"是"清"的基本涵义,指艺术作品整体风貌的澄澈明净."清"的澄明本义使它具有极大的扩张性和覆盖性,渗透进了众多美的风格、美的表现中,使众美鲜明朗畅、澄明光鲜."清"是六朝人才性美、情感美完满而澄明的显现.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美学众多的理论维度中,李泽厚和高尔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把美的本质、美的生成以及美的呈现等问题都纳入到主体的"本质力量"及"主体实践"等范畴中,系统建构出一条从"美的本体"到"美的超越"的理论谱系。李泽厚实践美学对主体性的张扬、对"新感性"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体察以及"形象的自由"都给广大青年和普通大众以知识的启迪,呼应了人道主义和人性解放的文化启蒙。高尔泰将美的本源同主体实践进行联系,高扬了主体在美的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强调了"美"与"美感""自由"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不仅将自由看做是对规律的掌握,更是将其认为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从李泽厚实践美学对"美的本体"的追问,到高尔泰对"美的超越"的肯定,二人将实践本体纳入到美学研究和美学话语体系中,破除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理论窠臼,建立起从"实践"到"自由"、从"主体"到"审美"的逻辑框架,促使美学实现自身话语的延展和文化启蒙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实践派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解审美关系,创造美学把美的规律混同为艺术创造方法,都未能对美的规律作出科学界定。从主体对象性感性活动的过程来揭示审美关系的生成,从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来追溯审美关系展开的根源,从主体生命活动形式与其情感应答的内在联系来考察审美关系的形态,从主体间性来理解审美关系的本质,美的规律应当是:确证主体先进本质力量的实践活动的感性形象、形式,与主体心理快感之间的本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美的规律”范畴的提出有着深厚的西方现代美学背景。西方现代美学认为美不再是纯客观的实体存在,而是包含着主体的关系存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规律之一的“美的规律”也必然不再仅仅是美的事物的规律,而是包含着主体情感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经济美学以客观事物的经济美因为视点,通过研究经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关系和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在经济美创造活动中的辩证关联,揭示出经济的审美规律和经济美的创造规律。因此,经济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美的现象及其创造规律和经济审美规律的科学。该文在界定经济美这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经济美学的研究意义,勾勒出经济美学的宏观理论骨架和内容体系,从而在揭示经济美学与其相关学科的辩证关系中,体现出经济美学这一新学科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20.
蒋孔阳的“美在创造中”和叶朗的“美在意象”是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探讨的两个重要命题。二者都突破了实体性理论思维的局限性,都是将“美”看成是不断生成的而非凝固不变的,所以对人们思考“美的本体”问题颇有启发。但二者的哲学基础并不相同。“美在创造中”注意到美的现象产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注意到人的精神自由、生命创造、情感心理对美的创造的意义,但由于拘泥于劳动实践的美学观点,忽视了人的生存自由对于美的创造的重要性,所以在解释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美在意象”则是在充分审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与美学思维转向和中国美学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凸显了美对人的生存活动的意义,所以更有助于中国当代美的本体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思维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