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鹏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3):115-119
马克思审美理论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美学,其中康德和席勒最为重要.关于美,康德提出了"美的理想"说,认为理想的美是合主观规律(审美的规范观念)与合他律目的(理性观念即道德)的统一;席勒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美是"技巧中的自然",即美的对象是合客观规律(技巧或技艺性)与合自律目的(自然或称本性)的统一.二者的观点都良莠互现,马克思汲取了前二者理论的有价值部分,认为美是合种的尺度(客观规律)与合内在的尺度(自律与他律目的)的统一.这样,马克思就科学地解决了德国古典美学所遗留下来的"审美与自由"之历史谜题. 相似文献
2.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长期以来,主流话语关于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只强调"因此"而忽略"也".笔者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要遵循许多规律,如自然规律,美的规律等.所以,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美的规律不是"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的统一,而是指"内在的尺度",即人的目的和愿望以及人类美化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李波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2-92
花鸟画,关键是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去发现、捕捉自然界中所蕴藏的美,去领悟这些自然美的含义,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的物态结构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论美的规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如果我们以马克思的《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为基础 ,要去说明美的规律 ,必须认定它是美的本质的实现过程 ,在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展开与确证中加以认识。因为人在审美创造中 ,为了在对象中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直观自身 ,他们把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推延到一切实践创造活动之中 ,并超越直接需要去进行创造 ,构筑一个对象化的世界。艺术创造遵循艺术规律 ,体现美的规律 ,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并在对象化的方式中 ,以己度物 ,自由超越 ,达到艺术审美规律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曹俊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基本内涵是"内在固有的尺度"."内在固有的尺度"可作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我们给它以何种解释,都不能适用于生产、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全部领域,也不适用于这三个领域的全部对象.所以"美的规律"不能称为真正的美的规律,因为它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周维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3):55-57
马克思“美的规律”范畴的提出有着深厚的西方现代美学背景。西方现代美学认为美不再是纯客观的实体存在,而是包含着主体的关系存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规律之一的“美的规律”也必然不再仅仅是美的事物的规律,而是包含着主体情感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7.
孙宝根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24(5):51-53,5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只是对规律所作的最抽象的规定和描述。具体地说,规律显现出事物从"初始状态"到"终结状态"的基本路线图,显现出事物围绕"中轴线"的上下波动的运动态势;规律具有重复性、稳定性、普遍性、异在性、客观性及神秘性等特点;规律对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言,具有底线制约作用,但在此底线的上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存在着无限的活动空间。此时,人是自由的,实践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黄伟先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51-55
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实践派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解审美关系,创造美学把美的规律混同为艺术创造方法,都未能对美的规律作出科学界定。从主体对象性感性活动的过程来揭示审美关系的生成,从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来追溯审美关系展开的根源,从主体生命活动形式与其情感应答的内在联系来考察审美关系的形态,从主体间性来理解审美关系的本质,美的规律应当是:确证主体先进本质力量的实践活动的感性形象、形式,与主体心理快感之间的本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从“美的规律”看多元文化共存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贸易、信息传递越来越频繁,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在文化领域,出现了两股不同的文化潮流-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本土文化保守主义,这两股潮流都有不利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应是多元化、相互对话和相互融合.本文拟从文化的产生方面出发,结合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说对多元文化共存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不是物质世界的刚性限定性,不是神话世界的虚幻超越性,而是人类世界现实性与历史性、限定性与超越性、自然性与社会性、自在性与自由性的矛盾统一。超越知识论的认识方式,探讨美的规律的形上指向,是透视物质世界、神话世界特性的前提,是把握人存在特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池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观点,人类将对自然改造的实践中所生成的形式感觉上升到美的规律并运用到造物之中,因而人类制造的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美的规律"论对现代设计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纯艺术家和设计艺术家在现代社会进行了新的联合,现代设计艺术是发展人的形式感觉和审美能力的最大众化最普遍也是最有力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尹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47-54
马克思依据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内涵, 从生存论、 方法论和论证方式三重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进行了批判。 在生存论上, 马克思揭示黑格尔辩证法以形式批判性遮蔽现实活动非批判性的实质, 驳斥其主客体未经现实批判就达至 “ 绝对统一” 的虚假形式。 在方法论上, 马克思在分析黑格尔实现主客体统一所依托的 “中介” 时, 批判其肆意移用 “自我意识” 代替劳动发挥 “ 中介” 作用而导致的逻辑断裂。 在论证方式上, 马克思通过审视黑格尔将 “ 自我意识” 的辩证运动直接沿用到剖析现实社会总体性的运思逻辑, 批驳其基于概念展开 “先验思索” 的叙述结构。 马克思在三重意义上对黑格尔的批判深刻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超脱于现实根基、 沉浸于思辨逻辑的局限, 彰显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总体性的理论旨趣和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3.
王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4):16-21
与认识和道德不同,康德认为美具有一种双重的逻辑特性:"好像主观性"和"好像客观性"。一方面美以个人的情感而非概念为基础,不能通过经验归纳或理性演绎而得到证明,因而好像是主观的;另一方面,美同经验判断一样要求人们的普遍同意,好像又是客观的。美的本质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既不是纯然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任何将美还原为单纯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观点都是对康德美学的误读。康德美学的独特性就在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性在审美判断中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的论争很多。《巴黎手稿》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人们在研究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时,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不要固守于马克思著作的某些词句话语,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潘繁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5):75-79
本文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原汁原味的三个“尺度”,来探讨三个“尺度”与“美的规律”的关系,以及“美的规律”的含义。三个“尺度”的提法,是不同于理论界一个“尺度”(客观论派的“客观尺度”)和两个“尺度”(主客观统一派的“主客观合一尺度”)分析的另一种提法。三个“尺度”即(动物把握的)“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人把握的)“所有物种的尺度”、(人“随时随地”把握和运用的)“内在固有尺度”。三个“尺度”的表述,是通过比较人与动物把握和运用“尺度”的能力和状态的不同,以证明人的真正劳动的类特性——自由和自律。 相似文献
16.
陈代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6):16-19
人类最高的自由不能在必然性领域里寻到,只能存在于超必然性的世界。思维或精神自由是人类最彻底的自由。马克思提出“物的尺度”、“人的尺度”以及“美的规律”等概念,与真、善、美密切相关,且是一个渐次升高的系列。隐含着真和善的“美的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最高规律,是人类向自由世界迈进的路标。 相似文献
17.
刘雪英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2):57-59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规律实现的可能性.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途径、方法、条件,规律表现的个别载体以及规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形态又是多样的.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又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目标进行选择。这就为人们在实践中发挥能动性,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提供了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王诗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5):15-15,22
电视新闻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立意美。立意,就是立思想,立见解。电视新闻是靠新闻事实,靠形象的画面来反映思想,反映见解的。这种思想和见解,就是电视新闻的灵魂。何谓立意美呢?清代文人李渔说过,“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他的意思很明确,有新就有美。文章是这样,电视新闻是形象化的文章,尤应如此。电视新闻立意的美,不光从内容上强调有深意、新意、精意,也还要从形式上突出他的画面美、意境美和镜头组接美,否则固定的格式,千篇一律的解说,概念化图解式的画面,只会削弱电视新闻的感染力,削弱他的审美教育作用,严重的甚至会使电视观众反感。 相似文献
19.
劳动与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劳动的规律与美的规律不能等同。因此,我们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澄清劳动与美的创造及二者规律之关系,是一条合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郭留柱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作为结果的认识是有价值的。决定这种价值的因素除了实践经验的认识价值外,还有智力、知识、非智力和技能。但主体方面的这些因素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而是凝结为认识主体系统功能之一即认识能力来给予认识的价值以决定作用的。认识的价值决定于主体所拥有的实践经验的认识价值和认识能力,可以说就是认识的总规律。因此,谁想获得有价值的认识,谁就应当选择实践、提高认识能力,努力做到集思广益。从国家来说,则应尽快建立、健全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