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崖面窟龛密如"蜂房",几乎每窟每龛都绘有壁画。由于种种原因,绝大部分壁画被毁。但127窟100多平方米北魏壁画却"奇迹"般地被保存了下来。笔者结合在该窟中发现的三个现象,从壁画的制作工艺、绘画材料应用等方面着手,通过观察、分析、研究,深刻阐述了该窟壁画能较完整地保存至今的原因,肯定了该窟壁画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它正是决定其保存寿命长短的关键所在。同时,提出了有效延续这份珍贵文化遗产保存寿命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曹学文 《西藏研究》2000,(1):103-107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之一,其考古价值与艺术价值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相媲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释道世《法宛珠林》记载,炳灵寺的历史可上溯到“晋泰始年”,即265年,距今有1700余年。在炳灵寺169号窟中保存有中国石窟中最早的纪年题记──“建弘题记”,记述了169号窟部分造像的制作情况,尾处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的字样,“建弘元年”即420年。炳灵寺石窟现有窟龛216个,各类佛教造像8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3.
赵雪芬 《西藏研究》2023,(3):101-107+162
炳灵寺石窟第132窟壁画系明代藏传佛教和道教风格,其中以藏传佛教壁画为主,壁画绘制精美,保存完整,内容复杂。分析壁画的空间布局和图像发现,该窟为藏传佛教密宗的实修窟,壁画内容围绕行者实修展开,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观想成就法象,二是入法界经变画,三是供养像,四是护法像。道教壁画占比较少,为明代流行的三霄娘娘、监生高元帅等与送子有关的艺术题材,表达了功德主们求子嗣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第465窟壁画绘于西夏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是作者研究敦煌莫高窟第 465窟壁画的系列论文之一。文章通过对莫高窟第 464窟游人题记年代的分析确认该窟壁画绘于西夏前期 ,进而比较第 464窟与第 465窟之间花卉图案的细节 ,确认两窟的壁画大致绘于同一个时期 ,然后将莫高窟北区这两窟出现的上师像冠帽样式与榆林窟及河西石窟所见西夏上师冠帽样式对比分析 ,确认它们最初来源于藏传佛教宁玛派的莲花帽 ,是西夏上师的典型冠帽。最后讨论了第 465窟壁画大成就者像贴附纸条与此窟年代的关系。根据以上论据的逻辑联系 ,可以确认莫高窟第 465窟壁画是西夏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第127号石窟作为麦积山石窟最重要的壁画窟,壁画题材丰富、篇幅宏大、色彩艳丽,展现出当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情感体验.《西方净土变》作为麦积山第127窟大型经变画的代表作,对其进行构图图式特点探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风格以及表达方式的研究.文章以麦积山石窟127号窟中的《西方净土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壁画中所展现出来的构图图式及特点,以期实现对壁画的美学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南北朝艺术体系复原工作的实现,为后续工作的进行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第127号石窟作为麦积山石窟最重要的壁画窟,壁画题材丰富、篇幅宏大、色彩艳丽,展现出当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情感体验。《西方净土变》作为麦积山第127窟大型经变画的代表作,对其进行构图图式特点探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风格以及表达方式的研究。文章以麦积山石窟127号窟中的《西方净土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壁画中所展现出来的构图图式及特点,以期实现对壁画的美学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南北朝艺术体系复原工作的实现,为后续工作的进行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石窟的顶部,是石窟中应用菱形构图最多的区域。克孜尔石窟中的第4窟、第8窟、第13窟、第14窟、第1 7窟、第32窟、第34窟、第38窟、第58窟、第63窟等多个石窟的顶部都由菱形构图组成。在这些石窟中,绝大多数是中心柱石窟,其窟顶都由菱形构图来填充,除中心柱石窟外的其他窟形,虽然占克孜尔石窟的数量不大,但其顶部也分布有菱形构图。中心柱石窟是克孜尔石窟的典型,数量较多,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礼拜窟之一。本文以中心柱石窟来说明菱形构图在窟顶区域的分布:在中心柱石窟中,主室的窟顶和甬道、后室的顶部都分布有大面积的菱形格构图。  相似文献   

8.
石窟的顶部,是石窟中应用菱形构图最多的区域.克孜尔石窟中的第4窟、第8窟、第13窟、第14窟、第17窟、第32窟、第34窟、第38窟、第58窟、第63窟等多个石窟的顶部都由菱形构图组成.在这些石窟中,绝大多数是中心柱石窟,其窟顶都由菱形构图来填充,除中心柱石窟外的其他窟形,虽然占克孜尔石窟的数量不大,但其顶部也分布有菱形构图.中心柱石窟是克孜尔石窟的典型,数量较多,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礼拜窟之一.本文以中心柱石窟来说明菱形构图在窟顶区域的分布:在中心柱石窟中,主室的窟顶和甬道、后室的顶部都分布有大面积的菱形格构图.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阿尔寨石窟第32窟壁画二十一度母图像回鹘蒙古文榜题二十一救度母礼赞文的版本、书写特征和语法特点等进行分析,试图说明阿尔寨石窟第32窟壁画二十一度母礼赞文的书写年代及二十一度母图像的绘制年代有可能是15-16世纪,应属北元时期.  相似文献   

10.
吐蕃统治时期,莫高窟开凿的洞窟出现了一种特殊而又典型的组合形式,即在崖面的同一条垂直线上,上下两个洞窟与崖顶土塔形成一组整体性建筑,作者暂称为“塔、窟垂直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一直延续到了晚唐时期,并早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关于这种形式的来源一直未能确定.文章通过对藏经洞出土纸本绘画P.T.993《吐蕃寺庙图》、莫高窟第361窟药师经变、东嘎石窟宝楼阁曼荼罗、桑耶寺初建史及同时代的印度寺院建筑形式的考察,结合吐蕃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莫高窟这种塔、窟垂直组合的新形式,应是受吐蕃本土的影响,其建筑涵义来源于密教中的“宝楼阁”,建筑形式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并带有吐蕃桑耶寺的“三样式”特征,或可定名为宝楼阁式石窟建筑.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