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生产力经济学的主线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①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其经济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虽然《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但其理论基础却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②劳动价值的规定又是什么呢?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不仅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而且是交换价值的实体本身”。③纵观《资本论》,从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的重要性是人所公认的。然而,《资本论》中的这一部分也是引起争论最多的篇章。我想就以下三个问题谈些探讨性的意见,即:(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三)人口问题。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学说的基本内容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正如马克思说的:“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当然不是赚一回钱就洗手不干,他们必须不断地把资本投入再生产运动中去。“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西方学术界争论了几十年,至今仍在继续。我国哲学界很多同志也开始注意和研究“异化”问题。在讨论中,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异化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国际和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异化概念只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占有它的地位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后,马克思抛弃了异化概念,只能作  相似文献   

4.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西方学术界自 19世纪末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在马克思逝世后 ,随着《资本论》第 3卷的出版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首先发难 ,利用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率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所谓矛盾 ,指责《资本论》第 3卷与第 1卷自相矛盾 ,前后否定 ,因此马克思的整个体系陷入“崩溃” ,并主张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0世纪中叶 ,在西方经济出现严重滞胀的氛围下 ,就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能否解释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决定问题 ,再次出现了争论热潮。到了 2 0世纪 80~ 9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方经济学界 ,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刮起了以商品价值理论修正或者替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之风 ,一些人主张用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拉法的观点来“发展”或者“重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斯拉法主义者主张根据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投入—产出系数和实际工资水平 ,来解释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利润率 ,只承认剩余产品 ,而否认剩余价值的概念 ,实际上也就是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或主要源泉 ,强调商品价值的多要素决定论。素以敏感和勇于探索著称的意大利左翼理论界 ,在这场争论中也颇得风气之先 ,不但论战迭起 ,而且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 ,涌现出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5.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西方学术界自 19世纪末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在马克思逝世后 ,随着《资本论》第 3卷的出版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首先发难 ,利用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率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所谓矛盾 ,指责《资本论》第 3卷与第 1卷自相矛盾 ,前后否定 ,因此马克思的整个体系陷入“崩溃” ,并主张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0世纪中叶 ,在西方经济出现严重滞胀的氛围下 ,就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能否解释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决定问题 ,再次出现了争论热潮。到了 2 0世纪 80~ 9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方经济学界 ,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刮起了以商品价值理论修正或者替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之风 ,一些人主张用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拉法的观点来“发展”或者“重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斯拉法主义者主张根据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投入—产出系数和实际工资水平 ,来解释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利润率 ,只承认剩余产品 ,而否认剩余价值的概念 ,实际上也就是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或主要源泉 ,强调商品价值的多要素决定论。素以敏感和勇于探索著称的意大利左翼理论界 ,在这场争论中也颇得风气之先 ,不但论战迭起 ,而且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 ,涌现出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到舍勒:反现代性理论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浙江学刊》2003,(5):37-43
马克思主义与保守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反资本主义理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舍勒学说的比较研究 ,探讨这两种反现代性学说的异同。两人都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集中于“异化”问题 ,但马克思侧重于人的现实生存方式 ,特别是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问题 ;舍勒则主要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文化价值的颠倒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对马克思学说的兴趣空前提高,马克思学说的反对派不得不承认它是当代诸多思潮中最为普及和影响最广的学说。资产阶级理论家拚命寻找“促使”马克思主义“中立”,以至将它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融合”的最有效的手段。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伪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包括妄图给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涂上“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8.
《创新劳动价值论》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促进《资本论》中国化、大众化的创新性著作;同时,也是从价值论层面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著作.它的原创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发现超常价值,圆成超常价值与正常价值辩证统一的完整价值范畴,破除了创新形成的“价值黑洞”;建立创新劳动价值论,系统研究和回答了“创新价值”课题,应对了当代国内外在理论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挑战;概括剩余价值二重性理念,明确了其代表生产关系剥削性与生产力先进性的完整属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知识经济形态充分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论证了新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实现、发展并完成使命的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9.
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理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特别是第四卷)及其手稿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关论述。但是长期以来,各国的许多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并未对此给予应有的充分研究和足够重视。在西方,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艾·亨特所指出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不考虑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著作中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概念”,甚至把它“看作是毫无意义的谬误”①。而在苏联和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劳动”概念新解赵汉平活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剩余价值论乃至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大厦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基本观点尽管传统,但不能动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实体理论,从多...  相似文献   

11.
杨彬 《求是学刊》2000,1(3):50-5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应该分清马克思对劳动雇佣关系的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的界限,由于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过于狭窄,因而对剥削现象认识和理解过于浅显和敏感。人们较多地注意了剩余价值的创造,却忽视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通过理性分析和实证判断,本文对剥削的定义是剥削是以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前提,以经营或管理等方式对受雇一方剩余劳动成果的合法、文明地占有,是劳动雇佣双方契约关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1.价格与价值理论马克思对经济学的众所周知的贡献是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现代激进学派中,对于马克思理论的论述存在着大量困难的、抽象的、深奥的和精彩的理论。许多争论是围绕着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变为产品价格的论述展开的。这一问题引起数学方面的许多争论。其结果是从对马克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学习与探索》杂志开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研究》专栏,引起了理论界的注意。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对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哲学和西方各种“马克思学”所挑起的企图以人道主义来钝化、溶解、改造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给以回答;对清算“四人帮”的  相似文献   

14.
赵民 《社科纵横》2003,18(6):17-17
马克思能够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把实践观念具体化为劳动观念 ,并且深刻指出 ,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废除所谓的“铁的工资规律” ,而是要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全部成果中,恩格斯特别重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这方面的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关于这两个伟大发现,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77年)一文中曾写道:“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两个重要根据之上的。”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他也谈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焦坤 《求是学刊》2007,34(6):45-51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存在的错误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7.
姚万禄 《社科纵横》2006,21(9):19-20
党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探索,从计划经济的单一分配到市场经济的多种分配,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但全面实现创新,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中,这种创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确认了“劳动”在社会主义分配中的差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实践。二、确认了“资本”在社会主义分配中的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新发展。三、确认了“技术”在社会主义分配中的权利,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价值理论的新突破。四、确认了分配“差距”社会负效应的控制层次,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新丰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学说中的生活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新概念,这就是“生活”范畴。正如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自由”等范畴对后来西方哲学有着广泛影响,并发展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等学说一样,马克思的生活范畴也对西方思想发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在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法国哲学家列裴伏尔就此专题写出《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1968年)的名著,卢卡奇的学生、匈牙利女学者阿格妮丝·赫勒写出《日常生活》(1970年)一书,等等。在当代西方学术中,日常生活的社会分析和研究正方兴未艾,而且这个理论在近来也已被介绍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理论,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总框架是物质生产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在此框架下有关文化的两个分框架是:“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和“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时间”框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出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自由时间),乃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这种物质条件的物质生产体现了“物的生产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造则体现了“人的生产性”。“生产性”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两大柱石,其中,“生产性”理论对于探讨在当代社会和产业转型中作为符号经济的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之间的财富配置关系及相关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战略学问题,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冷雪梅 《学术交流》2012,(12):17-2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说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它包括三个基本问题: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的。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生存自由问题。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超越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开创了资本逻辑批判的新道路。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