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欣赏歌剧<图兰朵>产生的审美心理体验出发,分析本民族传统文化定位对音乐审美心理体验的重要影响,并指出艺术的发展史也是欣赏意识和审美态度融合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声唱法东渐近百年来,在学习、训练和民族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歌唱口型的横与竖。声音色彩的亮与暗;声音方向的前与后;发声用力的松与紧,汉语与外语的咬吐字问题等等,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使美声唱法不仅仅适合演唱意大利歌剧咏叹调,更重要的是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曲,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受到中国大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戏剧艺术的第一要素和基本材料,研究戏剧语言,对戏剧的创作及欣赏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语言的音乐化、动作化、抒情化三方面探讨北路壮剧与英语歌剧语言性格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花儿剧是歌剧、戏曲及"花儿"特色互融的产物,是一种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戏剧.花儿剧的审美价值在于"花儿"音乐与戏剧结合后所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更具魅力的、更有欣赏价值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5.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据拜伦同名诗体小说改编,虽然貌似喜剧,实则悲剧色彩浓郁,是古典主义歌剧杰作。如果从艺术风格和写作技法对《唐璜》的剧情和唱段分析,可加深人们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也能对歌剧的创作与表演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论歌剧声乐文化艺术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音乐戏剧形式。由于歌剧的综合美感与声乐演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歌剧又被称为歌唱的戏剧、声乐的戏剧。本文首先阐述了歌剧中声乐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体裁,进而探讨了歌剧演唱与歌剧“综合美”的关系,以期读者从歌剧声乐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  相似文献   

7.
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在歌剧《白毛女》中的吸收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性作品,歌剧《白毛女》是音乐家们探索几十年后,在总结前人的失败与经验教训基础上创作的一部较为成熟的民族新歌剧。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充分吸收并借鉴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通过加工与改编,使之适合并发挥剧本所表现的内容。歌剧《白毛女》在创作中深受秧歌及秧歌运动的影响,并把秧歌的一些形式与内容运用到创作中;在创作中突出地方性戏曲音乐元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民歌音乐元素展示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及代表剧目 ,并从歌剧创作的戏曲化与民族化、中西融合、演唱风格与民族语言、歌剧创作与振兴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歌剧事业如何走出低谷的几点思考徐平歌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于一身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一种艺术。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类似于歌剧性质的众人伴唱,尽管那只是歌剧艺术的雏形;真正称得上较完美的音乐戏剧的歌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  相似文献   

10.
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我国歌剧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本文针对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人物韩英(女高音声部)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作尝试性的分析研究,分析了两个主要唱段《洪湖水,浪打浪》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从音乐分析、情感把握、风格特色、演唱技术与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全剧的演唱艺术处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或鉴赏)课是普通高等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之一。音乐艺术以声音为材料诉之于听觉,从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到审美认识和判断,构成一个完整的欣赏心理结构。非艺术类专业欣赏课的重要内容为中西方声乐、器乐代表作品,同时也涉及中西方戏曲及歌剧欣赏。非艺术类专业欣赏课在全国还处在起始发展阶段,教材内容的选用、教师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以及非艺术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积累等四个问题需要认真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里的分类现象从戏曲本体、戏曲创作、戏曲接受、戏曲表演、戏曲多维综合审美等角度,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项二十小类。戏曲本质存在不同审美定位,使得分类现象之间错综复杂,互相交融。分类现象和戏曲发展息息相关,戏曲美学理论受到其他诸种艺术理论的影响的同时,积极构建体现自身本体特征的分类并积极反作用于其他艺术理论。自觉的成系统的分类批评出现在明中后叶,合乎戏曲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宾白中存在着大量的民俗事象,从散白和韵白两个方面来观照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游戏节令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元杂剧丰富多采而又鲜活的文化底蕴。正因为元杂剧中有了大量民俗文化的展现,才使戏曲与广大观众紧密相连,使之在观众的喜爱和欣赏中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14.
陈妙常是明清戏曲中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该形象源于宋女贞现尼陈妙常,在明清戏曲作品中,陈妙常有尼姑、道姑、外道内尼三种形象,各有特色.这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明清观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5.
越调,因三国历史剧的影响而被列入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申凤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了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的精髓和艺术表现手段,将新的理念、新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注入三国历史剧的创作与排演中。她把饰演三国剧作为对历史精神的解读,作为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人格的体验与表达,在塑造历史人物、抒发人文情怀、阐释历史精神、揭示历史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创造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戏曲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信息化时代的高科技表现手段的挑战,一是如何以中国传统的文艺形式反映经济文化走向全球一体化的现代生活的挑战.所以,吸纳现代传媒的长处而大力发挥自己写意性表演的优势,适应人民欣赏需求与内容表达的需要作形式的革新丰富,是新世纪戏曲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后戏剧时代”戏曲鉴赏课程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戏剧时代,戏曲鉴赏应依据戏曲所处文化空间以及传播方式的变迁,改革培养目标,树立非功利性的教育观;遵循戏曲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丰富多样的课程考核形式,充分发挥戏曲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占居重要地位,众多评论者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方式给予全方位的解读。在评论中存在着大量将其与其他各类作品作比较的现象,其范围涉及诗赋、史传、戏曲以及小说等等,通过比较论述论者表达了自己对《金瓶梅》的阅读体验及价值评判。这些对比论述不乏中肯的评价,但也存在溢美或贬抑等有失客观的情况。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前人对于《金瓶梅》的审美感悟,以期对《金瓶梅》的丰富蕴涵与文学地位有更加深刻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雁北民间社火是节庆活动的一部分,反映着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心理,具有鲜明的祭祀神灵和祈求丰收的文化内涵,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滋养了戏曲的形成。现代社会的消费性瓦解了社火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它与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相结合,具有了审美与娱乐以及旅游与经济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喜爱《花间集》由来已久,晚年更为其作了评点。曾有学者批评汤显祖的评点"内容极为贫乏",窃以为不够恰当,事实上汤显祖的评点覆盖面相当广:在内容方面,不仅阐发了花间艳词的情感内涵,而且揭示了花间词丰富的内容,以事实证明"词为艳科"之说是片面的;在艺术方面,对花间词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多角度探索,选择了词境与诗境、词境与画境相比较的批评视角;在词史方面,探讨了花间词的艺术渊源,也探讨了花间词对宋词乃至元明曲的影响。鉴于汤显祖在文坛的地位和评点本身的质量,他的评点不仅扩大了《花间集》的影响,推进了词学及诗词曲研究,而且为我们探讨他的戏曲创作道路、创作特色及其成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