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察毛泽东在 195 6年— 195 8年期间总结并发展诗词创作的文学活动 ,分析他的政治心态和文学心态对总结的影响。此次总结产生三项成果 :整理并公开发表《旧体诗词十八首》 ;创作并及时发表新作三首 ;出版毛泽东诗词的第一种自选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 ,并对其作全面、系统的批注。诗人毛泽东及其诗词在当代和后世读者面前的自我历史定位 ,由此次总结开端。  相似文献   

2.
王兴东和王浙滨这两位青年电影编剧,一开始就带着独特的风韵闯进了电影文学的“迷宫”。他们自一九八。年发表了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明天回答你》(载《新苑》一九八○年第二期)之后,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又发表了《他、她、它》(与刘明生合写,载《电影新作》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拍片时改名为《白桦林中的哨所》)、《别忘了妈妈》(与刘子成合作,载《萌芽增刊》一九八一年第三期,拍片时改为《飞来的仙鹤》)、《请把信留下》(载  相似文献   

3.
林块平教授自1927年在他的家乡广东省台山县中学读书时发表小说以来,从事文艺工作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这六十年中,他在上海参加过“左联”,也参加过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学生运动,因遭到迫害,不得不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主持东京“左联”支部的工作。留日归来,他就在高等学校从事文学教学工作,先后出版了《文艺的欣赏》、《活的文学》、《抗战文艺评论集》、《文学论教程》、《文学概论》等著作,并且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政论以及文艺评论文章,还翻译了不少国外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的评论及美学著作。在他过了七十岁以后,他还亲自动笔并且指导他的研究生于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三年编写了《文学概论新编》一书(二十七万字,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又亲自校译  相似文献   

4.
茅盾不仅是著名的的小说家,杰出的散文家,而且是革命战斗杂文大军中的一员主将,在杂文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早在20年代初,他就为《文学旬刊》“写了许多杂文”,1925年又在《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上发表过不少“文学评论和杂文”。后来,有人把他和鲁迅先生并列称誉为《申报·自由谈》的两大台柱。抗战时期茅盾来到重庆,用他的笔为神圣的抗战鼓与呼,在写小说和剧作《清明前后》的同时,还积极从事杂文创作,获得丰收,于1945年出版了杂文集《时间的纪录》。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古作家群中,伊德尔夫是位探索型的中年作家。从一九七二年开始写作,至今已有十八个春秋,创作历程不长也不短。近十年来,他在《民族文学》、《民族团结》、《草原》、《朔方》、《现代作家》、《三月三》、《内蒙古日报》、《鹿鸣》、《包头日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一百多篇长短不一  相似文献   

6.
<正> 可礼教授从6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至今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起初,他是做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陆侃如先生的研究生,从此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时期担负着并不轻松的系行政工作,却始终不脱离教学,也不放松治学,总是挤出时间潜心研究,辛勤耕耘,多所著作。近十余年来,他已经先后出版了《三曹年谱》、《建安文学论稿》、《建安诗歌选泽》三部著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其中,《建安文学论稿》在同行中颇得好评,被推许为近期建安文学研究中卓有建树的论著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鲁迅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中的热门话题。其因导源某些人对鲁迅的挑战。首先,一群自称“是喝狼奶长大的”“新生代”作家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问及鲁迅时,韩东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朱文则狂傲地说:“让鲁迅到一边歇一歇吧。”这之后,葛红兵连续发表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9年第6期)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年第1期)两篇文章,鲁迅成了他首…  相似文献   

8.
孙犁是一位创作与理论并重兼长的作家。他在四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不仅写了大量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而且写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批评文章。他在中学学习时就写了关于《子夜》的评论,发表在开明书店办的《中学生》杂志上。抗日战争开始后,孙犁结合斗争的需要,先后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文艺学习》(即《区村和连队的文学课本》)等理论著作。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孙犁又写了不少理论批评文章,汇集成《文学短论》一书。从1956年到1976年,“十年废于疾病,十年荒于动乱”,基本上没有写什么东西;但当他重新提笔以后,又写  相似文献   

9.
白盾     
白盾原名吴文慧,原籍泾县茂林。现为黄山学院教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纽楼梦学会会员,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写的《红楼梦是怨而不怒的吗?》在《人民日报》发表时加《编者按》称“马克思主义的尖兵”,经全国报刊转载。同时。他在《人民文学》、《长江文艺》、《江淮文学》、《安徽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引起当时注意。  相似文献   

10.
白族作家、诗人张长同志,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他的创作生涯的时候,是以诗歌的形式和读者见面的(一九五七年以他的原名赵培中在《红岩》发表《傣村速写》七首)。嗣后,便以张长为笔名在《人民文学》、《诗刊》、《光明日报》、《解放军文艺》、《羊城晚报》以及《红岩》、《边疆文艺》、《文艺红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首诗和数十篇散文。他的散文创作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主要是以风光旖旎的云南边疆为背景,  相似文献   

11.
栩栩如生的女作家──铁峰著《萧红传》读后关沫南著名文学评论家铁峰,继1991年发表《萧红文学之路》后,为向萧红文化节献礼,1993年秋由北方文艺出版社推出他研究萧红的又一部专著《萧红传》。在有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的《萧红评传》、日本东京大学尾坂德司教授《...  相似文献   

12.
发表在《青海湖》(1985年第8期)上的《论鲁迅创作生涯》(邢孔荣作,以下简称邢文)一文,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因为他一反鲁迅研究界和广大读者的共同看法,对鲁迅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将鲁迅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准备时期(1906—1918)、创造时期(1918—1925)、衰退时期(1925—1936)。认为鲁迅在准备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失败的”,创造期中只有四、五篇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1925年鲁迅就进  相似文献   

13.
柯蓝自1936年,十六岁投入革命,献身文学,迄今已逾半个世纪。幼年时他领略了生之艰难,然而“毫不迟疑地从热爱文学,到下定决心要终身从事文学工作”。这样的心理契机,使他尚在孩子的年龄,便毅然离家,奔赴光明的圣地——延安。他最早的文学尝试,源于散文写作。无论是1936年在湖南《通俗日报·副刊》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小说家海因里希·伯尔(1917—),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从50年代起在世界文坛上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1971年《莱尼和他们》(一译《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的发表,被人们视为伯尔“小说创作的皇冠”。1972年“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了欧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德社会的全貌。由于伯尔的创作从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国内毁誉不一。  相似文献   

15.
吉川幸次郎先生与世长辞一年多了。我以深切怀念之情,把吉川先生的遗诗《访昭陵》送到《人文杂志》发表,追忆和先生相识的经过,以及与先生诗、书往还的友情,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吉川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日本的文学博士、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生前在京都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又是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著有《支那人的古典及其生活》、《中国文学入门》、《元杂剧研究》等。他特别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也善于写诗,并有研究杜甫的专著《杜甫私记》。这些作品,在日本曾经广为流传,影响所及,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有人断言,“香港文学在香港,香港文学研究在内地”。此话并不全面。香港学者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比内地还要早。还在内地闭关锁国的1964年,罗香林教授就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过《中国文学在香港之发展》的专题报告,不过他谈的是在香港的中国文学,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香港文学,且当时还未有明确的“香港文学”概念。到了1974年9月,吴萱人在《学苑》发表了《20年来香港文学的嬗变》,从宏观上论述了与内地文学分流后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1975年7-8月,香港大学文社主办“香港文学40年文学史学习班”,编印了《…  相似文献   

17.
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1902~1968)是一位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为1962年美国历史上第六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于1939年问世的《愤怒的葡萄》在国内外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自然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此他获得了普利策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坦贝克到欧洲战场当过战地记者,坚定地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先后发表了一些反法西斯作品,起到了重要的社会舆论作用。他在194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月落》(TheMoonIsDown)便是一篇反法西斯文学的力作,在美国战时反法西斯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年,他又将该小说改编成…  相似文献   

18.
<正>一 白话代文言的主张 到底起自何时 多年以来,人们都把以白话代文言的倡导功劳,记在胡适、陈独秀等人名下,说此种主张自“五四”前办的《新青年》始。其理由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就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同年2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过八首白话诗;与此同时,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明确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 目前一些已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论著,几乎均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革命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他早在一九二三年五月发表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就曾热情地呼唤:“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我们的目的是以生命的炸弹来打破这毒龙的魔宫”。虽然文中还没有明确提出“革命文学”这个口号,但却已鲜明地表达出文学要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他在一九二四年八月发表的《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则清晰地提出了“革命的文艺”这个概念。他写道:“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  相似文献   

20.
人的文学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3,(2):120-122
“人的文学”是贯穿20世纪中国文论的重要概念。今天 ,人们一般都把“人的文学”观念的建立看作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折的关键 ,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标志。“人的文学”术语的首次使用者是周作人 ,1918年 ,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发表《人的文学》一文 ,阐释了“人的文学”概念的内涵。但“人的文学”并非周作人一人所主张的 ,而是五四时期文学的核心理念。周作人对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是以“人的文学”概括新文学的新内容 ,标识出新文学不同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周作人在1918—1919年间相继发表了《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