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汉语成语是一种富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且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和短句.本文从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这些方面探讨了成语的文化内涵,认为在归化和异化的策略下可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法、回译法、借译法和直译加注释法等六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有关汉语成语典籍中发掘森林文化成语并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文化成语起源于人们的森林图腾崇拜和物质文化实践诸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和得天独厚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在古今社会文化交流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利用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英汉成语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体现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使得其在互译时易因不当的转换造成语用失误。本文从英汉成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造成英汉成语互译中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观念表达的是那些精神的、情感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东西,存在于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中,可以借助语言手段表达出来。它可以用各种语言单位表达,其中成语能最大程度地揭示民族观念的内容,因为成语是从大量的社会生活语言中长期提炼、加工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一个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此以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几个较为重要的民族观念为例,分析成语作为民族文化观念的语言表达手段所折射的民族性。成语可以传达普通词汇所无法传达的民族文化信息,成语内部形式的生动性使它除可以表达观念的核心内容外,还可以生动地传达出民族观念所蕴含的形象性、情感性以及民族特性。这就使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成语成为了民族文化观念最直接、最富表达力的语言载体。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成语和英语的idiom都具有意义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鲜明、生动的特性,有极强的生命力。成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传承性和总结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悠久的历史背景,因而,它处于汉语言的中、上层地位,成语的社会效应无可替代。本文利用衬托式对比研究法,分析了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的语义学、语用学特点、结构特征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6.
汉语成语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时要根据其不同内涵特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保证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汉语成语翻译的5种方法,以期为汉语成语的准确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成语是语言的结晶,它集中反映人类在运用语言方面无穷的智慧,丰富的想像,深邃的寓意和巨大的表现能力。许多成语富有鲜明的形象性,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通过俄语成语源自宗教故事、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古典作家的文学作品等三种主要成语类型的分析,在实例中让人们了解俄语这门语言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之丰厚,经过许多世纪提炼出来的定型语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8.
蒙城方言成语结构多样、形式精简、韵律和谐、语义生动,使用频率高,口语色彩浓厚。蒙城方言可以使语言增色生辉,起到言简意赅、形象鲜明的表达效果,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蒙城方言成语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研究这些方言成语不仅有利于方言研究,丰富汉语词汇,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等效翻译要求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由于成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英汉成语互译要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并非易事。文章结合直译与意译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等效翻译在英汉成语互译中的运用,并指出在处理英汉成语中的不同喻体时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俄语成语汉译中的"用形象译形象"原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文化价值丰厚的语言单位,往往造成不可译性.俄汉语成语差别鲜明,如果翻译不慎,会造成信息量的流失.实践表明,"用形象译形象"的方式进行汉译俄语成语,不失为一个缓解矛盾、使成语"立象"与"尽意"两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浅析归化与异化在谚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作为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它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与民族内涵,因此,基于文化的背景采考察英汉谚语的翻译,将文化差异的考量融汇于英汉谚语互译之中,会给谚语翻译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而归化翻译法与异化翻译法正是针对翻译中文化异同因素的处理所提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商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商标的翻译同任何翻译一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实践中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两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及商业功利性目的的制约,对引起不同文化联想的商标词的翻译宜采用"归化"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汉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文化差异构成习语翻译中的一大障碍.文章分析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英汉民族文化差异,指出为了最大限度地传递原语信息,英汉习语翻译主要采用直译法、替代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14.
以往人们一般都将翻译和翻译学视为小道,认为它只是比较文学的工具.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文化思潮打破了关于原文与译文的尊卑等级观念,认为翻译并非只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翻译学并非只是研究语言转换的技巧,而是要研究翻译过程中包含的复杂的文化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翻译和翻译学的地位.20世纪中后期,文化研究思潮兴盛,研究者着力探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比较文学和翻译学研究受其强烈影响,并因此实现了"文化转向",开始注重探讨不同文本、不同语言系统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经过蜕变的翻译学研究领域得以加广加深,观察剖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目的被视为探讨各种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阵地和最佳途经,它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和取代了比较文学的地位和功能,比较文学和翻译学因此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迈入新世纪后,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翻译学各自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有新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工合作的局面.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已经过时,翻译学将居主要地位,是否如此,尚难断言.  相似文献   

15.
旅游文本资料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也正是其中的文化差异给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以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借鉴,以文化内涵为导向,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文化负载词汇、旅游景点及楹联等的翻译技巧,从而实现旅游文本的交际目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也传递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在尝试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以《红楼梦》中文化内涵浓厚的句子为例,对例句翻译进行了分析比较,进而探讨显性文化特征和隐性文化特征语言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河南省旅游资料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文化与旅游资料翻译的关系。河南旅游资料翻译应采取解释法、增补法、省略法、改译法,在翻译过程中还应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Translation is the bridge and motivation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language reflects culture in some extent, and cultural contexts affect and limit translators. Moreover, as the most active factors of language, words sensitively reflect the changes of social life and social ideas. They are the parts of language reflecting cultural features. In translation;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order to be faithful to the source language. Based on the influence and limit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s on translator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contexts and words transl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中隐喻颇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翻译的难点。基于框架理论,结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药》杨戴译本和莱尔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实例,从框架相同和相异两个角度探讨译者的隐喻英译策略。认为翻译框架相同的内容时可采用对等转换策略,对于框架相异的内容可采用移植和增补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审美意识形态》汉语译本中,出现了对同一审美范畴的不同译名,不仅表现为从"美学"到"审美"的版本变化,而且更显现为"肉体"与"身体"并存的文本样态。通过从文本语境到文化语境的语用学考量,解析这些范畴认知差异产生之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