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众文化是随着当代社会工业化、都市化和现代化而在文化领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社会现代化、都市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发生,又是以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成员对信息的高度要求的支持下发展的,共产生了各种具体形态。本文仅以服饰文化为其中一例,对大众文化作点阐释。服饰在其产生的早期,是为了满足人们遮挡身体免受风吹雨淋的需要而出现的,发展到后来,逐渐成为了人类身体装饰的一部分。进入当代社会,服饰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代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流行:1、模仿、流行及其一般规律当代服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伦理是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对文化本身还是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文化伦理作为一种规制手段和新秩序的基石应当受到重视.艺术大众化促进了文化权利的平等,同时也产生了大众文化伦理价值缺失的弊端.文化伦理应当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状态,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文化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规制文化消费和市场乱象.构建大众文化伦理价值体系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也要吸收国外大众文化伦理的精髓.在当今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精神领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一场艺术运动,它代表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依据《美国传统辞典》的定义,波普艺术是以商用艺术及通俗插图艺术的技巧来描绘日常生活的物体与景观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消费社会密切相关。勃兴的大众文化、电子传媒所造就的新的文化形态与审美经验以及充斥着工业化消费品的日常生活,是波普艺术得以确立和兴盛的依据。这些事物所带来的文化嬗变,被波普艺术家敏锐地感知并予以回应。这样的文化嬗变可以归纳为三种  相似文献   

4.
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长军 《南都学坛》2002,22(2):104-108
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上对大众文化继而对其母体———资本主义社会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理论倾向 ,是一种从负面性上阐释大众文化的理论———批评范式。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将其视为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奥尔特加、罗兰·巴特、女性主义理论、葛兰西、哈贝马斯、杰姆逊。法兰克福学派等共同书写了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规范和引导着西方大众文化实践的发展方向 ,至今仍然是权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话语资源 ,对建构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框架也具有参照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桑塔格的美学思想与西方传统美学存在着渊源关系,但她在20世纪六十年代却提出了具有叛逆色彩的"反对阐释"和"新感悟"形式主义美学观。这一转变与美国由现代化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有关。桑塔格既未恪守纽约知识分子的精英保守姿态,也未一味迎合大众文化的挑战,而是将两者都纳入了她的文化批评视野。"新感悟"批评是在新的形势下重构一种崭新的批评模式,从而对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6.
略论民族艺术在当代文明冲突下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歌这种古朴而且稳定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所提出的问题为例,分析了民歌在当代大众文化模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矛盾,初步分析了民族艺术在文明冲突和全球化的压力下的特殊作用。首先,民族艺术可以起到新文化建设"母胎"一样的作用;其次,民族艺术作为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大众化的文化形式,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再次,在社会主义艺术生产方式的条件下,民族艺术有可能发挥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牵引性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或者说一种预演。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商品化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用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征来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认为这是艺术的异化。其实艺术始终具有商品性的特征,因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需要通过流通和交换实现其价值。从历史与现实上看,艺术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实现,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正常现象,它给艺术带来了自由,使大众成为艺术享受的主体,是艺术进步和繁荣的表现,所以,市场经济就是大众文化繁荣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借助于传媒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通俗性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它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的产生,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方政治思想界对民主制的批评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批评的民主制是一种多数平民统治的直接民主制。柏拉图批评直接民主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违背了其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理念,造成国家秩序与个人灵魂秩序的失范。柏拉图对直接民主制某些方面的批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大众文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大众”和“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特有的现象。大众文化和大众社会互为因果,互相支持,其共同的前提条件是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及其体现──技术。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有本质区别,它其实是一种文化工业,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市场要求代替了精神要求,使得大众文化注定是平庸与雷同的。大众固然制约大众文化的风格和内容,但却被它塑造和改造。在大众文化强大而又无所不在的影响下,大众丧失了自己的头脑和判断能力,成为纯粹被动的文化消费者。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垄断性权力,它正在侵入和剥夺人的私人生存空间。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一个困难但又是必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危机是 2 0世纪以来的一个重要事实 ,其社会背景是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 ;文化背景是后现代主义文化 ,尤其是大众文化。在大众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讨论小说的出路 ,首先要从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小说的定位开始  相似文献   

12.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指责,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谁整编谁的斗争,实质上是文化形态的优劣问题,对其从表象到表象的浅层指责,暴露出以一种文化形态的普遍性排斥另一种文化形态的特殊性,或是以一种文化形态的特殊性排斥另一种文化形态的普遍性的悖谬,只有确定文化形态的划分依据-文化目的,才能超越众多文化表征,区分不同形态的本质,使比较获得共同的前提,批评更具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小说的危机是20世纪以来的一个重要事实,其社会背景是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文化背景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在大众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讨论小说的出路,首先要从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小说的定位开始.  相似文献   

14.
乔纳森·弗兰岑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美国都市社会的大众文化形态及其对严肃艺术生存境遇的影响。他将深陷大众文化重重包围的严肃艺术创作视为痛苦经历,可与孤独和不适相提并论。其小说《自由》正是通过书写人物理查德在严肃音乐创作过程中遭受的冷遇和挫折,阐明严肃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文化工业产品泛滥的焦虑,以及对被大众文化消解的现代人审美感受力进行审美救赎的希冀。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众文化崛起于 2 0世纪后半叶 ,伴随改革春风的吹拂而觉醒 ,根植于市场经济沃土而成长 ,迅速壮大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 ,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 ,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 ,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争议。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一方面同与其共时态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 ;另一方面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相区别 ,其基本特性表现在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要使大众文化向人文化、科学化、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正确方向发展 ,需要对它的运行过程整体控制 ,并进行人文提升和科学化改造 ;促进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多元整合 ,从而成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一、象征主义的诠释与界定在对文学史上的象征主义作过一番考察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象征主义就其内涵来说可区分为一种艺术哲学观和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哲学观,是19世纪下半叶才产生的;一方面它是随着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创作的出现而产生,另一方面也正是以它的旗帜形成了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欧美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从世界观上溯源,象征主义艺术哲学观植根于柏拉图的二元论。柏拉图把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认为前者是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具体表现都与西方现代工业化、都市化和商业化基础上产生的大众文化现象有所不同。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峙传统,也没有西方那样充分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社会条件,没有西方那样完备的市场机制,更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文化消费关系。我们需要针对中国大众文化自身的一些特征,找到较好的理论方法和理论立场来解答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而不是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的文化批评中,不少人轻视或指斥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变迁、对大众文化整合高雅艺术、对大众文化占据了原有的经典艺术的中心感到不理解。这是批评者不理解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品格所致。因此,要繁荣文化,不在于要排斥大众文化,而是要建立高雅文化、经典艺术与大众文化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大众文化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也有过所谓"文化热"之类的现象,但这并不能称之为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申明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迅速勃兴,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最为清晰的"变更线".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正与这一大众文化的兴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日渐突出,同时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为美的逼真性、美的时空性、美的重构性,而这些特性对影视文学创作提供了审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