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行政法观念更新试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已有的行政法从观念到体系面临着尖锐的挑战。进行观念更新属势在必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的行政法应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从注重“权力”行使到注重“权利”保障;从依靠“命令”到依靠“协商”;从强调实体法到强调程序法。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本文从历史、文化与经济三个维度搭建非遗价值传承分析框架,据此对非遗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非遗保护与利用存在商业化开发过度、数字化内在生命力不足、项目传承“后继乏人”、传播与传承度不广等问题。高质量提升非遗存续力,应健全科学化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精准化的保护政策机制、建立动态化的考核评估机制,找准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把握科技与创新的趋势、强化传统与现代培养方式的结合、注重从“造物”到“造境”的转变,不断开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是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再到“二战”,文化遗产所遭受的严重毁损和流失客观上导致了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在历史演进中,以禁止战时掠夺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扩大保护范围、加重保护责任、加强保护措施,从而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五城到流口,从汪村到鹤城;从党员到群众,从官兵到学生……4月18日,休宁县举行“万人新安源头保护行动”启动仪式,当地近万名干群等沿河岸拾捡垃圾、放养鱼苗,拉开了新安源头保护行动的大幕。  相似文献   

5.
罗亚女 《南方论刊》2023,(4):87-89+98
城市乃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荟萃所在,是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蕴藏之所。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座城市调研,基本会强调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本文以“好心文化”传承为例,从“根”与“魂”分析“好心文化”培育根基,从“源”与“流”分析“好心文化”历史渊源,从“变”与“常”分析“好心文化”内涵要素,从“承”与“启”角度分析“好心文化”传承路径,以此探究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好心文化”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当今,在全球文化趋同的时代,对建筑文化的保护、利用、发展和创新已经成为建筑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来说,对于地域建筑文化的保护,黄山市历届政府、规划、管理,已经做出了骄人的成绩,而且从政府到市民都已有共识。而利用、发展和创新倒是需要我们化大力气去研究、探讨和实践的。然而这个题目实在太大,是需要有识之士几代人共同不懈努力的,本人仅就为做大做强黄山市旅游发展的需要,如何尽快赋予我们城市建筑特色来浅谈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从私法保护到公法保护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进发 《东南学术》2012,(3):156-162
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已越来越形成共识。而对隐私权的保障是由私法与公法共同完成的。考察隐私权保护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随着社会变迁,隐私权的价值和意义日益突显,其保护呈现出从注重以民法或侵权法为主的私法保护到注重以宪法和行政法为主的公法保护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樊萌 《中文信息》2013,(8):122-122
对于居住类环境,人们越来越追求奢华,贵气的环境设计,例如使用理石进行装修。古语讲:“家和万事兴”,这个“家”从空间上理解就是居住空间。国人在对待某一种事物上都有一种攀比和炫耀的心理,这就促成了目前居住空间设计中“不正常”发展。“平民化”设计是希望人们追求“家”的本质意义,注重它所想创造的本源的生活环境,注重“心”的感受,而不是注重“物”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邹玉 《学术探索》2023,(4):9-16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爱国主义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发展道路同质同向,前者是后者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后者是推动前者的精神动力。爱国实践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不断丰富完善。“救国”主题下确立“工业化”发展目标,“兴国”主题下现代化目标从“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富国”主题下明确“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强国”主题下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展望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两个结合”原则,兼顾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依据实践发展新情况,适时调整现代化中的阶段目标;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为实现中心任务奠定物质基础;注重物质与精神协调,为达成强国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0.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红色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当今“弘扬井冈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之际,更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分析了影响红色旅游发展的生态因素,探讨了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个人信息的内涵范围及其类型化问题是个人信息保护理论研究的原问题,也是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基础性问题。从域外法来看,个人信息界定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即从“识别标准”发展到“识别+关联标准”。我国立法关于个人信息的界定尚未统一,理论上也尚未完全形成对个人信息内涵与标准的共识。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标准”存在操作难题,难以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分级分类是有针对性、差别化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进路,但整体而言,我国现有个人信息分类分级制度仍相对粗陋,个人信息收集知情同意规则、敏感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相关主体权利义务规则等仍有优化空间,特别是个人信息识别标准制度仍亟待改进。寻求个人信息范围之理论突破,可以识别标准为突破口,从单一“可识别”标准转向多元场景“可识别”标准,注重个人信息界定的情景化、弹性化、本土化。从制度创新角度,应当进一步创新我国个人信息内涵规则、外延规则、分类规则和分级规则等规则体系,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范续造。  相似文献   

12.
干打垒建筑遗产是大庆石油工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承载着石油文化历史。分析现阶段干打垒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大庆红旗村干打垒群为基址提出文化遗产旅游和红色基因传承相结合的二位一体化活态利用模式,打造特色干打垒文化产业园。通过SWOT分析红旗村干打垒群产业园的优劣势,采用PPP运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各自优势及特长,以传扬干打垒精神与民俗为主线确定文化产业园定位、生态低碳原则及具体的规划方案,将干打垒被动式保护转变为保护性开发利用,使其焕发青春,为大庆市“油”“游”并举,创新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英美公司法上“越权规则”从产生到终结的历程,从而揭示了世界公司立法发展的一个趋势,即由绝对保护股东的权益向保护善意第三人方向的发展,并结合我国在“越权规则”方面的立法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如维吾尔族的建筑,蒙古族的毡包,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等等。徽派建筑从精神内核到形态、特征是汉文化圈重要建筑流派之一。为充分体现徽派建筑与汉文化圈其它建筑流派的区别,特将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民居建筑与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福建土楼和江南水乡民居作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中国转型进程的一个年份。泱泱大国将迎来建国60周年庆典。从改革起步的“选准切入点”。到改革稳步推进的“渐进式”;从改革攻坚的“先增量后存量”,到改革可持续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闭关自守”,到全方位融入“世界主流文明”。  相似文献   

16.
以往在对决策形式的研究中,多以决策要素为标准进行划分,而对决策形式的历史演进关注较少。本文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决策形式的发生与发展,以此来透视决策形式的演进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关系,进而更深入地揭示决策的本质,启发决策者在实践中创造新的决策形式。文章认为决策形式的演进经历了一个从“神判”到“人判”,从“法先王”到“不法古”,从“谋断一体”到“谋断分离”,从“非程序决策”到“程序决策”,从“质性决策”到“质、量结合”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盲目到自觉、由粗糙到精确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1927年初,“党潮”由“汉赣党潮”发展到反共清党。此间,《大公报》对“汉赣党潮”的兴起与持续、“汪蒋握手”、反共清党等阶段作了较为全面与深入的报道与分析,展现了该报的基本立场与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媒体乃至当时社会在相关问题上的关注焦点与认识水平。当局者十分注重处理与媒体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对实现其政治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自尼采以后,西方哲学界对“真理”、“自由”等概念作出重新解释,对“自由”的关注开始优先于对“真理”的关注。这个转向导致了现代反讽理论的崛起,其理论特征有三方面:1.从注重必然性转到关注随机性;2.从注重客观性到强调协同性;3.从追求中心到走向边缘,并否认有“最后的语汇”存在。文章指出,当代西方哲学的这一转向,标示着人文主义的又一较大发展;围绕“反讽”而展开的诸多话题应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胡勤 《兰州学刊》2006,(12):68-70
本文从中国建筑产业“走出去”发展原因分析、具体途径分析以及“走出去”发展应在四方面有所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中国建筑产业“走出去”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正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中国建筑产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徽州社会科学》2005,(4):60-64
徽派建筑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徽派建筑工艺是徽州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何传承文明,保持地方特有建筑风格,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创造徽派新建筑,不少专家、学者和建筑师、规划师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由于徽州山区的地理环境,使建筑物与山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更为近来注重“人居环境”探讨与研究方面提供了真实的例证。近年来,在徽派建筑形式的继承和发扬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