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与国民军将领联名致电孙中山,邀其北上指示“一切建设大计”。于是,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3日偕宋庆龄、李烈钧、邵元冲等二十余人,乘永丰舰离穗经上海、日本,至12月31日抵达北京。  相似文献   

2.
袁泉 《领导文萃》2015,(4):37-40
1924年,所谓"讨逆军总司令"吴佩孚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人。《时代周刊》创刊于1923年,如果早创个十年八载,想必这个第一不会是吴总司令。至少在1916年,有两个人可能成为这个"第一",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蔡锷。1916年中国的主角无疑就是这两个人。说袁世凯是主角应该无人反对,而说蔡锷是主角恐怕会有人质疑:难道唐继尧不是吗?孙中山不  相似文献   

3.
1925年,苏共决定成立孙逸仙大学(即莫斯科中山大学),专收中国学生。国共两党各自推荐了一批学生,蒋经国说服父亲蒋介石以及吴推晖、陈果夫等人,让他到莫斯科学  相似文献   

4.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公开批评斯大林,中共与苏共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加速决裂。与此同时,中国与东德的关系却得到了加强。9月8日,东德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乌布利希率中央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中共八大。9月23日,乌布利希与毛泽东、刘少奇和中联部长王稼祥举行了长达两小时的私下谈话。此次谈话涉及内政问题、对西德战略以及对苏关系,表达出了毛泽东和乌布利希的政治思维方式。以下是德国媒体新近披露的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5.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随后红旗落地,苏联解体。本刊高层顾问、经济学家、党建研究专家、反腐理论研究专家黄苇町先生撰写的《苏共亡党十年祭》一文在《决策与信息》杂志2001年10月号发表,各层次决策者、学者反映强烈。英中友好协会主席希思派专人从英国伦敦来中国武汉索要了黄先生所写《苏共亡党十年祭》、《谁是苏共掘墓人》等数篇专论,并译成英文向欧美推荐。今年年初,本刊总编辑蒋云鹤约请黄先生续写《苏共亡党二十年祭》,黄先生慨然允诺并如约赐稿,本期全文刊登。黄先生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悲剧的衍生及其后果的决定性因素作了科学、辩证的论述。这一独具特色的研究力作,必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深刻教益。  相似文献   

6.
宋庆龄的政治生涯是从她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和妻子开始的。如果说1913年8月底满怀理想与憧憬的宋庆龄在学成归国途中与家人在日本相聚,成为她接近中国革命的领导中枢继而投身革命的契机,那么1915年10月25日她与孙中山结婚,则成为她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她集孙中山的妻子、学生、助手等角色于一身,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当孙中山逝世以后她又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坚持和捍卫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重要政治象征。不过宋庆龄从“孙中山的妻子”到“孙中山思想与事业的继承人”这一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7.
先种树再说     
吴佩孚原是直系军阀中的一个,后来势力逐渐强大,成为权倾一方的人物。 吴佩孚少年时的同学王兆中看他  相似文献   

8.
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地批判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并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提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这一做法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也在中国和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反  相似文献   

9.
宋庆龄的政治生涯是从她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和妻子开始的。如果说1913年8月底满怀理想与憧憬的宋庆龄在学成归国途中与家人在日本相聚,成为她接近中国革命的领导中枢继而投身革命的契机,那么1915年10月25日她与孙中山结婚,则成  相似文献   

10.
张昌华 《领导文萃》2009,(17):82-87
品评民国名流.一言难尽者当数吴稚晖。他怀揣中西文化,脚踏政治、文化两条船,复杂而独特。他是孙中山的朋友.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却为无政府主义张目。他爱国.抗战时,在寓所壁上作诗明志:“国破山河在,人存国必兴。  相似文献   

11.
冯玉祥轶事     
同蒋介石拜盟兄弟1928年2月18日,在开封河南省政府会议室里,在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场面: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蒋介石与第二集团军冯玉祥正在举行“拜把子”仪式。他们交换了事先亲笔  相似文献   

12.
沈志华 《领导文萃》2005,(2):124-130
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大的最初反应并非论战时所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持反对和否定态度,而是有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苏共曾暗示要批判斯大林,中共代表团采取回避态度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包括米高扬发言在内的苏共公开发表的所有重要文件,而新华社的《内部参考》则详细报道了西方报纸对和平共处方针和米高扬发言的评论,以及苏联为大批 30年代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的消息,这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议论主要集中在对斯大林的评价和…  相似文献   

13.
负谤千秋     
杨度,他早年主张“君宪救国”,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思想大相抵牾。他与志趣相近的梁启超缔交,尚属情理之中;要与政见相悖的孙中山握手言欢,则怎么可能?那时(1904年左右)杨度是中国留日学生总会的会长,与孙中山和黄兴都有私交。据刘成禺《世载堂杂  相似文献   

14.
<正>名人,因备受关注,所以常常会失掉许多自由的空间与时间。为盛名所累,其实也苦不堪言。因此为了做事甚或休息,他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招式用尽。冯玉祥将军是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他平时军务繁忙,但仍读书学习不辍。为避免读书受到搅扰,他常在读书时将大门紧闭,然后在门上悬挂起一块牌子,赫然写上"冯玉祥死了",待书读罢,才将大门打开,将字牌换作"冯玉祥  相似文献   

15.
李奕潼 《经营管理者》2013,(19):139-139
<正>苏联作为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与苏共的失败一直被社会主义国家所关注,关于苏共的失败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主要从政党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苏共灭亡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一、政党意识形态概念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指一个政党对于政权配置、国家发展、对世界和社会的基本认识等问题所形成的一整套原则方法系统,它是在一  相似文献   

16.
吴佩孚轶事     
北洋军人多不读书,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就成 了很让哥们儿羡慕的光辉履历。在"学而优则仕" 的社会里,秀才只不过是头一磴台阶,实在没什么 可吹的。可在一群半文盲里,秀才成了金光闪闪的 最高学历,所以,即使吴佩孚当了威风八面的"孚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评说     
<正>李泽厚(下称李):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康、梁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的"暴力革命"之路。现在我评说孙中山,已不像我写《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时那样热烈地赞颂他所领导的革命了。刘再复(下称刘):我对孙中山总是充满特殊的敬意,这也许更多的是道德感情,而不是历史分析。袁世凯、蒋介石等政治强人,就缺乏孙中山那种道德光辉。  相似文献   

18.
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朝代、一个国家、一个党派,很少有因外力的征服而垮台或灭亡的,往往是自身存在的问题即内因起决定作用.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最主要的原因在苏共自身,如官员腐败、执政能力衰退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其观点众说纷纭。本文拟从苏共干部任命制的视角来解读苏共丧失政权的原因,希望对人们进一步深刻理解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有所裨益,也希望对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所警示。一、苏共干部任命制的演进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是指在任用干部时,无论是以委任方式产生的干部,还是以选举方式产生的干部,都统一由党的上级领导机关或党的上级负责人来直接任命或变相任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整套权力运作机制。干部任命制发端于苏共建党之初,并一直延续到20  相似文献   

20.
文娜 《领导文萃》2013,(7):65-67
(一)孙中山逝世后停灵祭吊期间,约有数十万人前往中央公园公祭,表达哀思怀念之情。据治丧处统计,仅于月底前,就收到花圈7000多个,挽联59000余副、横幅500余条。这些挽联,不仅见证了民国初期政坛恩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处世哲理的精彩表现。章太炎本是老同盟会员,后因政见不同,与孙中山渐行渐远。但在孙中山逝世后的次日,章就来孙宅,担任追悼会筹备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