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和使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需要。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汪嘉瑶 《社科纵横》2013,(1):232-234
儒学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形式,自其诞生之初至今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太过革命性的变化,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儒学本身也始终是采取着富有"儒式"特点的中庸的方式丰富着自身。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儒学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儒学在发展速度上未能完全跟上通过革命手段由封建帝制转化为社会主义体制的中国社会的脚步,从而也导致了意图通过恢复儒学传统从而解决当前社会道德民生问题的尝试遭遇了瓶颈——如何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形势下正确认识儒学传统的价值,如何为儒学传统在当代中国正确定位并谋求发展出路,便是本文将着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谢佳  王勤 《浙江学刊》2007,(5):221-224
没有政治主体自身的发展,政治文明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影响着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实现方式,对政治教育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依据中国当代政治主题的变化,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技能等三个方面对当代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具有各种动力因素间相互交织和更替的规律性特点。当前社会民主意识的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 ,给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也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政治儒学的兴起及其对中国思想世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维武 《求是学刊》2006,33(6):16-20
在最近20年间,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程中思想空间与舆论空间的开放,也随着中国在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中出现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反省,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出现了新的开展.政治儒学的发生与发展,就是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在其新开展中所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7.
袁宝龙 《求是学刊》2020,47(1):171-180
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体系向以宏大有为著称,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理论框架以及建构范式,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也因此处处彰显着公羊学的大一统观念。概言之,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与董仲舒新儒学的结合以汉代政治哲学从"无为"向"有为"的嬗变为时代背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亦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汉武帝在理论层面的政治诉求,但在具体实现的路径选择上则与之发生了剧烈的理念冲突。最终,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以公羊学的大一统理想为理论外衣,其践行方式则选择了与董氏新儒学观念迥异的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8.
徐晓宗 《社科纵横》2008,23(4):12-1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党提出的一项重大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对"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几个概念进行探讨,揭示其丰富的内涵,是推进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深刻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但理论界探讨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与价值时却对此因素有所忽略。本文认为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推动了国家统一与政治现代化进程 ,提升了中国政治文明的水平和地位 ;同时 ,也更加凸显了政治文明的中国特色 ,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的政治文化建设思想十分丰富,譬如,他提出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导向的政治价值观,构建了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为模式的治国方略,论述了以"政治文明"为重要内容的"三个文明"建设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不仅自身和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而且也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1.
陈丛兰 《唐都学刊》2012,28(4):23-27
《贞观政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学政治哲学的人性理论。其官德保障机制体现在内修与外治两个方面,一则从非制度的内在层面强调官吏通过思、慎和学的途径修身养德,二则从制度的外在层面加强旨在预防、考课与奖惩官员的吏治建设。体现自律与他律、儒学政治哲学与法家政治理念的统一,完善了中国传统政治外儒内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2.
明清鼎革之际,满汉之间政治体制、统治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生活组织方式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满汉文化冲突的主要内容,加剧了顺治和康熙初年的社会矛盾。面对激烈的满汉文化冲突,清初理学既不批判现实,也不反传统,而是致力于社会重建,力图通过合法的渠道,按照儒家的正统模式,重建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并借机恢复自己在意识形态中的独尊地位。在以熊赐履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名臣真正将理学推向朝廷之后,理学在清朝政治中的影响随之急剧扩大,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清朝政权的指导思想,成为清朝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解决了清初社会政治演变方向问题。在此过程中,清朝政治逐渐完成了从满洲传统政治向中原政治的历史性转型,而皇帝转向儒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使满汉间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民族融合成为可能。与之相应,遗民政治态度从复明到重建的改变,则是清初中国社会由乱到治的标志性政治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赵雅丽 《唐都学刊》2005,21(3):74-78
周初历史上,在政治地位、历史功绩、德政思想对孔子和儒家影响方面,与周公影响齐名的还有一人,就是召公.<诗经·召南·甘棠>对召公德政爱民的记载以及上海博物馆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反复对<甘棠>思想的申说,都表明孔子对召公的敬仰、对召公德政的怀念,以及召公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孔子和谐社会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三可 《唐都学刊》2006,22(5):51-57
孔子的和谐社会论是孔子政治理想、愿望的集中反映、概括与提升。“务为治者也”,孔学本质上是社会政治论体系。追求和谐社会理想之实现,达到“天下为公”的目标是其主旨所在;“齐之以礼”,是和谐社会的秩序保障;“依于仁”,是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保障;“足食”,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孔子之论即是和谐社会论,孔子之观即是和谐社会观。  相似文献   

15.
The findings of a qualitativ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Havana's rapidly expanding private sector, reveal that paladares – privately owned Cuban restaurants – are not,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antithetical to Havana's political status quo. Instead the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state in, and toler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 in Havana has become the foundation for a host of double standards and informal regulations that manifest themselves in two distinct business model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nherently capitalistic, modestly successful paladares help contribute to the socioeconomic endurance of Havana's social doctrine despite their high levels of regu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elite paladares routinely challenge political and social ideologies, yet remain largely immune to retribution.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of Havana's informal second economy and the ongoing U.S. embargo.  相似文献   

16.
Ethical dilemmas are inherently ambiguous, complex, and ill-defined. Additionally, these dilemmas involve multiple stakeholders.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y induce political behavior as a resolution tactic. Thus,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effort was to investigate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among researchers in an ethical decision-making context.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university faculty members revealed that faculty members’ 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behavior in an ethical decision-making context fall into a number of categories, including positive, negative, and realistic views of political activit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varying perspectives o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吴寒 《求是学刊》2016,(2):134-139
汉代今古文学派的《关雎》阐释是诗经学史上的重要争论点之一。一般认为,毛传郑笺将《关雎》认定为西周文王时代的称美之作,而今文三家诗以之为刺周康王之诗。通过辨析可以看出,三家"刺诗"之说应是着眼于《关雎》的"用诗之义"而非"作诗之义",是在肯定《关雎》称美文王的基础上申明诗作的刺时劝谏功能。因此,今古文《关雎》说解并无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8.
徐宝锋 《阅江学刊》2011,(3):126-129
《礼记》是一部对于中国士人的精神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儒家经典。把《礼记》作为一个系统文本予以整体探究,以一种宏观的诗性视角敞开《礼记》所包蕴的儒家早期伦理世界,而非断章取义、纠缠于单一的伦理或者诗学观念,有助于藉此探寻中国士人的原型精神,进而深入思考出早期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轨迹,从历史纵深和横向发展的角度透视儒家的精神境界以及诗性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19.
The field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like the social sciences more generally, is being challenged. New theoretical direction is being demanded from within and a greater epistemological sophistication and ethical relevance is being demanded from without. In response, an outline for a reconstructed political psychology is offered here. To begi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 truly integrative political psychology is sketched. In the attempt to transcend the reductionist quality of cross-disciplinary or multidisciplinary inquiry,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 offered here emphasizes the dually structured quality of social life as the singular product of both organizing social structures and defining discourse communities on the one hand and motivated, thinking individuals on the other. To further this theoretical effort, meta-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re addressed. The modernist-postmodernist debate regarding the status of truth and value is used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constructing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for political psychology. In this light, structural pragmatic guidelines for theory constructio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normative inquiry are presented. While the focus remains on political psychology in particular, it is assumed that the criticisms of present research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nquiry apply to the social sciences more generally.  相似文献   

20.
范玉秋 《求是学刊》2004,31(2):45-50
1 9世纪下半期 ,康有为在今文经学的旗帜下 ,借助西方近代科学和民主思想 ,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 ,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把“仁”由传统引向近代。这一思想体系在当时历史背景下 ,具有救亡和启蒙的两重意义 ,它既是为对抗西方文化的侵略 ,保持住儒学在中国的主体地位而开展的一场民族文化救亡运动 ,同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改造又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 ,为儒学由传统走向近代开启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