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社会中,"邻里相扶,守望相助"是人们对社区共同生活的一种美好描述和期待。那么,在现代的城市社区生活中,邻里之间的交往情况怎样?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如何?邻里之间是否能够实现互帮互助?下面笔者利用在新疆某市开展的问卷调查中的有关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大庆 《社区》2014,(22):53-53
退休后社区工作者找上门,请我担任楼长,为居民义务做些工作,我自然义不容辞。当楼长后,我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办“楼道文化”。现在的小区虽然居住条件改善了,但邻里关系却退步了。以前大家住一条巷道或几家居住在一个大杂院,天天串门,互相照应,非常融洽。而现在,一进家,防盗门一关,邻里之间没有交往,即便碰在一起也未必认识。邻里关系的冷淡直接影响到邻里的和谐。但是打破邻里之间冷淡的坚冰,消除邻里之间因缺乏交流而产生的矛盾,未尝不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人人关注生活“幸福指数”的时代,城市社区的居住环境、邻里关系是两项重要的检验指标,而城市社区景观空间则承载着实现这个重要指标的任务。以浙江沿海开放城市——宁波为例,结合宁波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出发,在居住、邻里交往空间合理营造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策略,构建合理的社区景观空间建设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佳 《社区》2005,(24):22-22
“远亲不如近邻”曾是中国人崇尚的邻里观念,但随着国人居住条件的改观,那种“门对门,不相闻,同住小区陌路人”的现象开始增多,邻里关系渐趋淡化。怎样才能在日益淡漠的城市社区中重建那种“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氛围,一直是许多社区工作者关心但是又始终不得其法的问题。而在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通过探索一种新的“会所文化”,逐渐改变了居民过往的冷漠状况。到底什么是“会所文化”?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像亲子园地、交谊舞会、摄影展示、茶道茶艺等居民们乐意参与的活动,都是“会所文化”包涵的内容。不久前在上海虹桥新城举行的迎中…  相似文献   

5.
陈雪萍 《社区》2014,(1):37-37
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城东街道濠东社区的北街新村,居住着一群热心的退休职工,他们以一腔热情为社区建设贡献余热。不久前,北街新村成为崇川区城东街道濠东社区邻里建设的试点小区,几位热心老人被推选为北街邻里理事长、理事、楼道长——  相似文献   

6.
贡朝毅 《社区》2012,(21):33
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传统认知基于亲密的邻里关系,过去街坊邻居声息相闻,互相熟悉,但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可不容易。如何让邻里之间增进信任、互帮互助?其实办法有很多——针对困难群体发挥志愿机制的作用怎样使社区内的困难群体生活在温馨的环境中,是完善邻里沟通机制和做好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社区可以把工作重点定位在面向高龄老人、残疾人、困难户的关照与服务上,号召居民串邻里门、帮邻里忙,努力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相似文献   

7.
何飞 《社区》2009,(12)
我和妻在这个小区住了多年,同一楼栋的人每天都是上班下班忙碌着,虽然在这个地方生活了较长时间,但是邻里之间接触或交往的机会不是太多,就这样都在自己的空间里生活着,唯一传出邻里之间的讯息就是上下班开门或关门的"咣  相似文献   

8.
城市拆迁改造对邻里等初级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的拆迁与改造是一个必然趋势。在城市面貌因此而发生变化的同时,城市改造给城市居民的邻里初级群体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产生了许多社会成本。城市房屋拆迁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再配置的方式、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也将意味着居民们会弱化原来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情感联系和相互建立已久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杜海林 《老友》2010,(10):27-27
走进新干县金川镇敬老院,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干净整洁的巷道,美化的休闲健身广场,绿树成阴的休闲亭,房前屋后花草满院,俨然一幅城市小区优美的画卷。老人们满脸喜悦地说:"这都得感谢邹院长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他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是衡量民族关系好坏的一个变量。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各民族在城市的流动和居住越来越普遍,城市民族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对成都市的调查显示,成都市少数民族的居住状况是杂(混)居格局。杂(混)居格局的重要标志是不同民族在城市中均有分布,且大量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居民互为邻里。其居住格局呈大杂居、小聚居状态。成都市民族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对民族关系的调适上。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依靠地缘关系而产生的现实社区建构与邻里互动模式正遭遇冲击的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以便民利民服务为宗旨的"网上小区"的创建与运行在建立新型邻里关系的基础上,扩大社区居民的人际交往与信息沟通,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自我完善的高层次心理需求。"网上小区"在发挥多种功能的同时还存在着普及度相对较低、信息沟通不及时、虚假信息传播以及因缺乏背景性而造成信息误读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云霞 《老友》2012,(4):31-31
山东威海有花园城市的美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清新的空气和夏季凉爽的气候,成为老人们夏季休闲避暑的理想地。居住在这座城市华能社区的老人们。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活条件。小区依山傍海,绿树红瓦,环境幽雅。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都市的不断扩展,中国新城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城住区中邻里交往淡化的问题也开始凸显。文章以中国大都市郊区新城这一特殊城市地域的居民为主要对象,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研究新城住区邻里交往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并探讨改善新城社区邻里关系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新城居民的邻里交往水平和他们的收入水平、在新城的居住时间以及对于新城居住环境状况显著相关;增加居民对新城空间的认知、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和交往空间可以很好地促进新城住区居民的邻里交往。  相似文献   

14.
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国城市社会控制体系的某些问题使其变得不那么有效。第一,事实是,邻里的团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的设计和操纵,而不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自愿的合作和共同的礼仪生活的基础之上。对于那些不是大单位所属的家属院的邻里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在这样一种混合式的邻里中,人们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居住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被打破,现代住区取而代之成为城市人聚居的主要场所。邻里来往是一种人际交往,也是一种情感交换。在现代住区里,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不仅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道障碍。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分析现代住区邻里关系冷漠的原因、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重构和谐邻里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如今,在我们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里,邻里之间真成了“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陌路人。不往来倒罢了,邻里之间常因堵塞管道、房屋滴水等小事发生纠纷,一些人动辄恶语相加,甚至大打出手。我们常常收到一些老同志来信诉说苦衷。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本期特将《如何与邻里相处》一稿奉献给老年读者,希望对大家处理邻里关系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索尔@贝娄的作品以城市纷乱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不断探索、不断寻求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表现了人与外界环境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的涵青园小区,简单而温馨,虽没有鲜花簇拥,却有绿树点缀其中,让人觉得清新而优雅。一到开学季,小区东边时时传来朗朗读书声,别有一番情趣。早在十年前,我就想在我们小镇上购买一套商品房,以求工作、生活两不误。但由于资金缺口太大,再说我们小镇的第一个小区居住环境也不太好,也就一直未能如愿。后来,我稍稍积赚了一些购房款,可小镇那第一个小区已基本售罄。  相似文献   

19.
个体独立意识的增强、社区居住环境的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社区资源与利益的交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邻里关系,邻里间呈现出邻里关注窄化、邻里互动不畅、邻里交往次级、邻里纠纷频发的交往困境,新邻里关系亟需建立。文章援引社会工作中的有益成分,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建议通过弘扬传统睦邻文化、盘活社区活力资源地、搭建邻里圈社区信息平台、参与第三方社区矛盾调解、挖掘并培育社区居民的方式为社区加温,以期改善社区邻里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活中不同民族成员的居住格局历来都是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一种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居住方式而备受各个城市的关注。56种民族成分齐全的成都市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相关建设方面既凸显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多重意义,还为实现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文中简称"三交")创造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文章认为当前成都市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还处于浅层次的水平,其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