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葡甘聚糖-壳聚糖复合膜,并测定了材料的吸水率等理化性能。模拟体内生理条件用溶菌酶对复合膜进行体外酶解实验,并与壳聚糖膜作了比较;以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N IH 3T 3)为对象,利用复合膜的浸渍液培养与膜材料表面直接培养法,同时结合复合膜的溶血反应实验,研究了复合膜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溶菌酶对复合膜的生物降解有促进作用,复合膜降解速率较壳聚糖膜快。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实验表明复合膜浸渍液对细胞无毒性效应,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显示N IH 3T 3在复合膜上能很好地贴附,生长旺盛。复合膜溶血率小于5%。葡甘聚糖-壳聚糖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以氯仿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聚乙烯基咔唑(PVK)的共溶剂,采用溶液共溶法制备了PBS/PVK复合发光材料.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仪确定PVK的分子结构,并分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荧光光谱分析仪(XRF) 研究不同含量的PVK对PBS/PVK复合发光材料热性能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VK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结晶温度降低且结晶度减小,这有利于提高薄膜的透明性;而随着PVK的加入,复合材料发光性能变强,且由于PBS链段的稀释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BS/PVK复合材料蓝光发射的饱和色纯度.  相似文献   

3.
将再生料PBT作为本次改性所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原料,将云母粉作为无机填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合金。通过热变形温度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分析手段研究了PET与PBT配比和云母粒用量对PET/PBT合金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PBT∶PET为90/10,云母粉含量为PBT和PET总质量的15%~20%时,材料的热变形温度最高,且综合力学性能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甲醇解聚的方法,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降解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丁二醇两种单体。利用液相色谱法分析产物DMT,建立了较好的分析方法。其实验操作条件如下:色谱柱为D iam onsil C 18,流动相为甲醇-水(3∶1,V/V),检测波长254 nm。测定结果为DMT含量在0.005~0.25μg,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具有高色谱分辨率、简单、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HBA)为软段原料,用扩链剂1,4-丁二醇(BD)和4,4-二苯烷异氰酸酯(MDI)制备PHBA/BD/MDI体系的形状记忆聚氨酯.着重讨论了该材料的回复性能,并测试其DSC、力学性能来研究该材料,讨论了软段分子量,硬段含量,拉伸比率和拉伸次数对其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农用地膜在土壤中难降解的问题,从土壤中筛选菌株且对不同农膜材料降解的研究。本研究从黑色聚乙烯(PE)地膜、白色(PE)地膜、聚乙烯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降解地膜、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降解地膜等4种不同材料覆盖下的土壤中分离筛选两株有效降解农膜的真菌,经过鉴定得到菌株Penicillium citrinum(JW1)和Aspergillus costaricensis(JW2)。将JW1和JW2菌株进行复合,观察农膜降解前后表面微观特征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四种覆膜材料在同时接种JW1、JW2菌株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在接种复合菌群降解30 d后,PPC降解地膜、PBAT降解地膜、黑色PE地膜和透明PE地膜的失重率分别为23.78%、14.73%、22.78%和17.55%,接种复合菌群对PPC地膜的降解效果显著高于其它三种地膜(P<0.05)。本试验旨在筛选出有效降解农膜的真菌菌株,以期为农膜的微生物降解技术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用热重分析法(TGA)探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热降解的动力学,揭示了PBT的热稳定性、热解反应级数和热解活化能。以高纯度氮气为载气,在不同载气流量、不同升温速率下对PBT进行降解,通过失重曲线和微商曲线分析其结构的稳定性,建立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PBT作为工程塑料在高温下有较好的稳定性,在N2中降解过程为一阶失重,流量对降解几乎没有影响;增大升温速率,分解的起始温度、失重平衡温度和最大失重率温度均呈增加趋势。PBT的热解可分为两个阶段,降解前期,即失重率在25%~50%之前,可视为零级反应,其平均活化能为261.3 kJ/m o l,降解反应的中后期直至完全降解,可视为一级反应,其平均活化能为186.7 kJ/m o l。升温速率对两段降解的温度区间划分有影响,随着升温速率增加,零级反应温度范围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8.
硝基苯在纤细裸藻中的毒性和降解吸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分析硝基苯对纤细裸藻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纤细裸藻对硝基苯的降解吸附,以期了解硝基苯的毒性效应和纤细裸藻对硝基苯的降解吸附能力。结果显示硝基苯浓度与纤细裸藻藻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性,96h-EC50为119.78mg/L;8天内,纤细裸藻对硝基苯约有2.2%的降解吸附。实验结果说明硝基苯对纤细裸藻的毒性机制是通过降低叶绿素含量进而抑制了纤细裸藻的生长,纤细裸藻对硝基苯有较弱的降解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种依赖锌离子并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为水解底物的蛋白水解酶,MMPs通过对ECM成分的水解,影响其水解与重组的动态平衡。近年研究发现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ECM的合成与降解有关,由于ECM是构成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是一种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人脑黑质区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死亡。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虽然至今未明,但氧化应激是主要因素。DA作为脑内主要神经递质,也是一种神经毒素。我们的研究中采用DA作为氧化应激诱导剂,观察了6种神经保护剂的作用效果。MTT分析其存活率、荧光双染色法观察其形态变化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显示DA诱导后细胞存活率随浓度、时间进行式降低,而6种保护剂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流式细胞仪检测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P.p astoris)细胞活性的方法,并在高密度发酵过程中得到应用。使用碘化丙锭染色法测定细胞活性,发现甲醇诱导时酵母细胞活性开始下降,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加,由于细胞胁迫和甲醇的影响,细胞活性明显下降,活细胞率最大下降了14%。与此同时,细胞生长减缓,目的蛋白发生降解,表明细胞活性与发酵过程中细胞的生长和目的蛋白生成等参数密切相关。实验证明:流式细胞仪可作为检测毕赤酵母发酵过程中细胞活性参数的一个便捷精确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多元氧化物薄膜,特别是ABO_3钙钛矿结构的薄膜由于有铁电、压电、热释电和超导等特性和在多功能电子器件上的广泛应用而成为电子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该文利用激光分子束外延和磁控溅射等薄膜制备技术,采用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RHEED)对薄膜的生长进行原位实时的检测分析,确定了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氧化物薄膜的层状、层岛混合和岛状生长模式。优化了薄膜的生长条件,实现了对薄膜生长模式的有效控制,绘制出SrTiO_3、BaTiO_3等薄膜的生长模式图谱。测量计算了薄膜的表面活化能和沉积粒子在表面的有效扩散率,发现氧化物薄膜表面的生长运动单元具有活化能小、迁移时间长等重要特点,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掠入射XRD对层状生长薄膜的层厚结构进行了精细测量,提出了氧化物薄膜单胞生长动力学模型,即薄膜生长的主要单元是以B-O八面体为主体的单原胞基团.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薄膜生长异质界面应力释放行为和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在小失配度、中等失配度和大失配度下体现出的不同生长规律,出现了在临界厚度下的相干外延、应变岛、双晶外延和近重位点阵等现象.最后,通过薄膜和衬底的失配度的选择来调整界面应力的影响,并通过工艺条件来诱导薄膜结构取向,如采用薄膜自外延技术和自缓冲层技术,有效地控制和大幅度改善了铁电薄膜、介电薄膜、超导薄膜和热释电薄膜的微结构和电磁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高纯的靶材,利用PLD法生长薄膜,成功地在Si衬底上生长了高质量的ZnO薄膜,系统的研究了衬底温度对薄膜生长的影响。采用XRD对薄膜结构进行分析。XRD测试表明,大部分薄膜都具有高度的C轴择优生长取向性,只有衬底温度过高薄膜结构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高纯的靶材,利用PLD法生长薄膜,成功地在Si衬底上生长了高质量的ZnO薄膜,系统的研究了衬底温度对薄膜生长的影响.采用XRD对薄膜结构进行分析.XRD测试表明,大部分薄膜都具有高度的C轴择优生长取向性,只有衬底温度过高薄膜结构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多巴胺是脑内一种天然的神经递质,对于体外培养的 SH-SY5Y 细胞,不同浓度的多巴胺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多巴胺对 SH-SY5Y 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得出了其从对细胞生长促进作用转入毒性作用的拐点。并且对这些细胞中的多巴胺转运蛋白进行了染色,观察了它们在不同多巴胺浓度下,在细胞膜表面及细胞内部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把主体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客体偶氮化合物,用溶胶-凝胶法制成溶胶,旋涂成膜,测量了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厚度。用电晕极化的方法对薄膜进行极化,然后实时监测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厚度下薄膜的二次谐波产生(SHG)强度随时间退极化的特性。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其驰豫曲线,结果表明,对于厚度相同的偶氮薄膜,随温度的升高其平均驰豫时间变短;而相同温度下不同厚度的薄膜,平均弛豫时间随厚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用于研究细胞入侵的基质降解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胞正常发育、发炎和肿瘤转移研究中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通过多层的细胞外基质入侵细胞。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们已经发展了自己的检测方法,就是利用荧光标记的凝胶来研究基质降解,其中伴随着细胞的入侵。这篇文章探索了研究细胞入侵的新方法,能得到比传统方法更一致的结果。研究者们利用这些方法来研究降解时间过程,扫描在降解过程中潜在的活化剂或者抑制剂,探索细胞入侵的通道。  相似文献   

18.
主研人员:成建波 陈泽均 冉启钧 林祖伦 张沛 电子轰击YAG显示材料是用钇铝石榴石(YAG)单晶作为衬底,然后在其上采用液相外延技术生长一层掺铈的YAG(Ge:YAG)薄膜作发光层制成。由于YAG单晶材料与Ce:YAG薄膜有极好的晶格匹配(其失配小于0.018A)和很高的导热率。  相似文献   

19.
伴随叶片衰老的代谢变化已被全面地综述了(Beevers,1976;Thimann,1980;Thomas和Stoddart,1980;Woolhouse,1982,1983),这里仅仅简单地概括这些代谢变化。普遍观察到的两种主要生化变化是大量的蛋白水解和叶绿素丧失。通常,蛋白水解先于叶绿素的丧失,例如在离体燕麦叶片中,蛋白水解在离体后6小时开始,叶绿素降解晚18小时发生。蛋白水解时伴随有游离氨基酸的增加(Malik,1982;Wang等1982),在附生叶中这些氨基酸被转运出叶子(Thimann等1974;Beevers,1976)。在离体叶或者叶园片中,氨基酸的积累可能促进衰老(Malik和Thimann,1980)。伴随着蛋白水解和变黄,细胞  相似文献   

20.
GeTe系硫属粉状材料,采用真空高温合成、快速淬火和经特制蒸发器真空蒸发成非晶薄膜、再蒸镀电极而成记忆开关。该记忆开关具有阀值电压低、响应快、体积小、结构简单、耗电省、无机械磨损、价格低、材料来源广等特点,是一种新型薄膜记忆开关器件,适用于逻辑电路、保护和控制电路中代替机械开关、光电耦合器和固体继电器等。其主要技术指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