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为改善全球气候所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到本世纪前后以《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为代表的全球性公约,确立了市场化手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环境问题的长效机制。特别是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相似文献   

2.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都议定书》第4次缔约方会议计划在2009年底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新的全球协议计划,但是能否顺利地达成新协议的预测则比较困难,后“京都”时代的前景依然模糊原因在于: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协议显然没有给涉及到众多国家利益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谈判留出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现实中很多阻碍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解决,如各方利益分歧难以协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得不到彻底的落实、《京都议定书》内容的缺陷、理论上的争论不休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此,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仍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期,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京都议定书》就是国际社会为防止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积极行动。由于其成员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各成员对于《京都议定书》这一国际集体行动承担了不同的行动成本,各国的收益也有较大差异。笔者试图利用奥尔森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京都议定书》面临的集体行动的困境,虽然其自身提供的成本-收益分担机制和选择性激励机制能够分担不同国家的履约成本,在增进全球公共利益的同时,增加各成员个体履约收益,但同时还需要外部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发达成员履行其国际义务的积极性,促成《京都议定书》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8,(2)
关于全球变暖的认知教育已经够多的了,重要的是需要负责的国家愿意负责任。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7年11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度假胜地巴厘岛举行。迎接  相似文献   

5.
说话算数     
"我自己的国家,美国,应该对巴厘岛的进程负主要责任。这个我们都知道。"戈尔:捧得诺贝尔和平奖、奥斯卡和艾美奖的戈尔在巴厘岛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直指美国正在阻碍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并说一年零四个月后,布什被取代,美国态度也许会更积极。  相似文献   

6.
论碳捕获与封存及其国际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框架公约》和《议定书》)中有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的初步思路,但没有明确规定CCS是否可视为缔约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CCS技术对传统国际法的多个领域造成了冲击,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当对《框架公约》和《议定书》的部分条款作宽泛解释或加以修改,同时在各国协商的基础之上,将碳捕获与封存的有关法律问题纳入后京都时代的气候变化立法之中。  相似文献   

7.
宋宁 《国际公关》2009,(4):82-82
从1991年各国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纷争.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曲折生效历程,都注定了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仍旧是一场以全球气候为焦点的各国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的博弈。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从这场博弈一开始就处于全球的聚光灯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9年的纷争、沉淀之路让中美的国家形象逐渐趋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关于全球变暖的认知教育已经够多的了,重要的是需要负责的国家愿意负责任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7年11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度假胜地巴厘岛举行。迎接世界各国代表的,除了这个岛屿上看  相似文献   

9.
宫笠俐 《国际论坛》2011,(6):64-69,79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日本国内针对是否批准议定书产生了意见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只有美国批准议定书,日本才能批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日本应该在全球环境事务中展示出领导者的姿态,即使美国退出,日本也要批准议定书。本文从政策决策的视角来解释日本批准《京都议定书》的立场。文章认为,日本除了受其环境外交的政治目标驱使之外,非政府组织的推动、欧盟的压力以及国内产业界的让步都是促使日本选择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原因。尽管日本批准了议定书,但由于认定议定书对日本不公平,因此日本试图在"后京都时代"脱离《京都议定书》框架。  相似文献   

10.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认的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原则。但是在后京都谈判进程中,面临着被重新解释和修正的挑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谈判情境,发展中国家要坚守共同但有区别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地位,需要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气候正义内涵重新审视,正视原则适用中面临的问题,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社会气候变化谈判。  相似文献   

11.
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回顾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认识到形成国际法律规范,最终成为政治家和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的演变过程,概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及框架;重点说明了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范灵魂的《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理性精神;同时分析了对待《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及其根源,说明了那些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非理性表现,进而探讨了一个科学问题背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博弈的表现及其根源。最后说明了中国在非理性意识的影响下备受世人关注的原因:理性地表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应当坚持的原则立场和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是公平分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球环境治理责任的基本原则。《京都议定书》适用该原则的基础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和资金技术优势,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比较《京都议定书》和同样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分析气候变化谈判截至2010年底的最新进展,本文认为共同但有区别的合法性基础应当重塑为自然资源主权和无害国外环境原则,以及全球环境治理利益的公平分享。  相似文献   

13.
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国际社会曾围绕如何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谈判,考虑到2012年后,世界可能面临真正的危机,国际社会一直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着激烈地角逐。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与每个国家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能源结构等息息相关,也事关各国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以及全球的生态利益。在气候谈判的进程中,俄罗斯、美国和欧盟在气候与京都议定书问题上既有利益共同点,但这三个国际社会的利益相关者也会为了自身的利益纵横捭阖,与其它国际社会行为者展开了一系列的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吕晓莉  缪金盟 《国际论坛》2011,(6):34-40,78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成立以来对推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发布的许多报告成为国际社会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国际气候谈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直接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重要国际气候法律文件的制定。在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谈判任务艰巨的形势下,IPCC需要对自身暴露出的一些局限进行改革,才能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洁发展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以其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的“额外性”要求对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启动对该机制造成了一些影响,我国应从国际谈判、开发碳市场、制度改革、政策支持、低碳经济、相关立法、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促使其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新少年》2009,(7):4-5
《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达成协议,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其一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7.
从履约角度谈《京都议定书》的争议解决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国际能源消耗纠纷的解决机制,比较了<京都议定书>争议解决机制的几种和平解决方法,考察了<京都议定书>的履约情况,认为<京都议定书>表面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协议.实质上是各国对能源消耗控制的协议,争议解决机制中的和平解决方法对解决在能源消耗中各国之间的纠纷,促进世界稳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也许在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斗争中,它的作用比较有限,但它的确标志着一段不确定时代的结束,也昭示了国际社会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9.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国际社会进行的诸多努力中,最卓有成效的当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选取京都三机制中,与发展中国家直接有关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作为讨论对象,以当前该机制在中国井喷式发展的现状为背景,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风险的成因及应对之策,能对这一国际环境法律新制度进行较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京都议定书》确定了气候变化应对的“减排”与“增汇”二元应对机制。近年来发达国家更多地强调减排机制,而增汇机制有减弱的趋势。“泛温室气体成因”的趋势对气候变化问题认知和对策路径提出了挑战。在承认各国在气候变化成因、利益、作用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加强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的路径是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导,在重视减排的同时,加强增汇机制的作用,并且应增加水循环改善这一新的机制要素,形成减排-增汇-治水的三元应对机制。加强水利建设改善水循环,加强和培育自然力碳循环和水循环对温室效应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