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是农村反贫困的重要路径之一,对缓解农村贫困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甘肃省1 749个农户的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关于劳动力流动和贫困之间关系的四个假设。针对提出的假设,本文采用Double-log模型对农户收入进行弹性分析,发现农户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应用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外出劳动力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及工作地点和主要技能等对劳动力流动有重要的直接影响且间接地影响家庭的贫困状况,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证明。劳动力流动与贫困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务工收入是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劳动力流动对于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缓解农村生态贫困等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四川省63个自然村有无外出务工家庭的问卷调查为研究样本,分析四川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户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多维贫困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贫困地区农户生活状况。本文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多维贫困状况进行测量,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研究发现,低收入农户经受着更为严重的多维贫困状况,低收入农户和中等偏下农户多维贫困状况对贫困线变动更为敏感,但贫困线的提高更为显著地增加了中等偏下组农户的多维贫困贡献率。因贫困人口数量的不同,各省农户多维贫困程度和其贡献率并不一致。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多维贫困状况致贫原因中,地形因素的影响大于民族特征因素。贫困维度分解表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饮水问题而非增收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翠锦 《西北人口》2014,(1):34-38,44
本文基于新疆30个贫困县、3000个农户、2008-2010年的微观面板数据,在控制了家庭规模、劳动力数量等家庭特征变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等村庄特征变量的前提下.运用固定效应法与工具变量法分别考察了劳动力迁移规模、迁移方式与迁移区位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迁移规模虽然对农户农业收入有负向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农户人均收入与利他性收入:自发性迁移与政府组织性迁移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且自发性迁移的作用更强;省内县外迁移对农户收入的提高最为显著,其次为县内乡外迁移.省外迁移不影响农户收入:劳动力迁移规模提高了中等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对贫困户的贫困无缓解效应.也不影响富裕户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流动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带动农村家庭增收致富,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基础。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数据,首先利用A-F方法从收入、教育、健康、资产、住房、生活水平、社会保障、主观态度八个维度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剥夺得分进行测度,利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倾向匹配得分法实证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其次,将流动的劳动力是否有资金汇回纳入分析框架,进一步佐证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再次,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社会资本减贫机制。最后,利用面板随机Probit模型从单个维度分别探究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1)无论流动的劳动力是否有资金汇回,劳动力流动能够显著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且具有稳健性。(2)劳动力流动可以通过扩大其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声望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3)劳动力流动显著缓解除教育以外物质层面的贫困维度,但加剧了社会保障及主观态度维度的贫困。(4)劳动力流动增加了低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家庭及中年期、老年期农村家庭陷入社会保障维度贫困的概率,降低了青年期家庭陷入社会保障维度贫困的概率,增加了中、...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混合截面数据,以农村老年人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中位数的40%测量经济相对贫困,实证分析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罹患慢性病不仅没有增加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相对贫困风险,反而使他们陷入经济相对贫困的概率发生比降低了10.74%,农村老年人罹患慢性病的背后,并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负效应,而是农村老年人勤奋劳动损耗的身体再现。不同的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罹患血脂异常、心脏病和哮喘的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发生风险越高,罹患关节炎、肾病和肺病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相对贫困风险越低。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文章的政策启示在于:积极看待慢性病带来的负面效应,慢性病发生的背后是农村老年人勤奋劳动的具体反映;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有助于降低农业劳动对劳动力身体的损害,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导致的慢性病患病率;加强农村老年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数据,统计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的分布情况,比较了老年农户和中青年农户在农业劳动时间、农业经营规模和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老年农业劳动时间占家庭农业总劳动时间的比例呈平稳上升趋势。老年农户经营规模化程度低于中青年农户,户均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逐渐接近并超过中青年农户。老年农户的优势品种为水稻,中青年农户为玉米。从现有观察结果来看,老龄化暂时没有表现出对粮食生产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王志敏  曲玮 《西北人口》2016,(1):123-128
依据可持续农户生计分析框架对家庭资产的划分,构建农户家庭风险抵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贫困地区农户家庭风险抵御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家庭风险抵御能力的各子系统间存在“短板效应”,即农户家庭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取决于最短“桶板”的高度——最弱势子系统的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尽管自然资源约束是农村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但从农户家庭抵御风险能力角度看,农户家庭自身所拥有的经济物质和社会关系基础是农户抵御外部冲击的一个关键因素.可见,该分析方法可为精准扶贫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物质剥夺视角下构建农村家庭致贫机制框架,使用河南和陕西两省农村大样本微观调查数据对农户物质剥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总样本中有35.92%的农户至少在一个维度上发生物质剥夺,在发生物质剥夺的样本中,其平均剥夺维度数为1.53。在所有六个维度中样本农户在住房和医疗两个维度的剥夺比例最高。农户物质剥夺发生率远高于收入贫困发生率。尽管较高的家庭收入有助于降低农户物质剥夺发生概率和剥夺程度,但当充分控制其他经济资源和基本需要因素之后,家庭收入对物质剥夺的解释力度显著下降。回归分析发现除家庭收入之外,家庭资产存量、医疗保险、信贷支持和政府救济在缓解农户物质剥夺方面均能发挥出积极作用,而成员较差的健康水平及发生灾难性自付医疗支出则会显著提高农户陷入物质剥夺的可能性及剥夺程度。传统的收入贫困测量框架在识别绝对贫困农户方面存在较大的偏误,单纯的收入救助也不足以帮助绝对贫困农户真正脱贫。除了收入扶持之外,在农村减贫政策实践中还应当重视提高农户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信贷和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降低健康冲击对农户福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疆农户家庭微观调研数据,选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农村民间贷款方放贷行为的平均处理效应(ATE)、处理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以及控制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U)模型,估计农村民间贷款方的放贷行为对新疆农户家庭纯收入、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及家庭生产经营投资的影响效应,并通过平衡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验证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本农户的家庭纯收入、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及家庭生产经营投资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农村民间贷款方放贷行为的影响,其中,农村民间贷款方的放贷行为在1%水平上显著促使农户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平均增加0.329万元,在5%水平上显著使得农户家庭纯收入和家庭生产经营投资分别平均减少1.454万元、0.126万元,说明农村民间贷款方的放贷行为促进了农户家庭生活消费,同时又抑制了农村家庭纯收入及家庭生产经营投资行为,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新疆农村民间借贷对农户家庭正向驱动效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如何有效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是后扶贫时代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有序流转是后扶贫时代防止返贫致贫、助力农户实现多元增收的有效路径,对驱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缓解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微观数据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采用A-F双界限法测度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户创业的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有助于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与未流转户相比,流转户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的概率明显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东、西部具有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但中部不显著;此外,土地转出的多维减贫效应明显强于土地转入。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土地流转能够通过影响农户创业实现多维相对贫困的缓解。鉴于此,提出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精准做好多维相对贫困的识别工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等对策建议,这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玮 《西北人口》2016,(3):64-70
利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湖北4个县市为例,分析了不同子女数量农户的家庭生计策略。研究发现由于子女数量不同,相比子女较多的农户家庭,子女较少的农户家庭生计策略呈现出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生计多样化程度较高以及子女外出务工人数较少的特点,这是子女较少农户为兼顾降低家庭脆弱性和提高家庭收入所做出的适合自身的生计策略。本文还发现,随着父母年龄的变老,子女较少的农户存在潜在的生计隐患。据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农户生计资本、以及政府帮助降低农户家庭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支出作为教育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贫困脆弱性的实际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模型实证检验家庭教育支出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支出显著降低了贫困脆弱性,但是这种缓解作用并不持续,而是表现出“U型”非线性特征,即家庭教育支出存在最优限度,在限度范围内进行家庭教育支出能够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越过限度则会提升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需要降低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以及提高教育的社会回报,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支出对贫困脆弱性的积极功效。  相似文献   

14.
农业发展中的妇女参与及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主要利用1997年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分析了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情况、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在种植业和畜牧业部门,妇女就业比例和劳动时间明显高于男性。由于女性和男性在获得人力资本投资和生产性资源上的差距,家庭劳动分工在追求农户家庭效用最大化目标上是合理的,但它带来了男女不同性别的就业和收入差距。农业女性化对中国未来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贫困地区农户经济收入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1986年统计,我国部分位于山地、高原及其它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年人均收入低于200元,农民的劳动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1986年开始,中央和省(自治区)政府进一步强化了扶贫措施,农村经济改革政策在贫困地区开始得到更具体、深入的落实,到1989年,贫困地区中65%的贫困农户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30%的农户三年实现了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其中6%左右的农户年人均收入超千元,开始向“小康”迈进。显然,过去那种在贫困状态下农户收入“均衡”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户与户间的收入差异已很明显。为便于探寻产生收入差异的原因和农户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潜力,我们应用多元层次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家庭户为基本分析单位,从家庭人力资源、人口特征、土地资源和生产工具几个方面对影响农户收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 广大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关系着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转移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农村的智力投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只关注国家和社会对农村的智力投资,认为农户收入不高,对家庭智力投资缺乏能力,兴趣不大,而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其家庭智力投资产生了什么作用?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讲,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一定的劳动力素质相适应,而农户经济实力的增强又为  相似文献   

17.
秦其文 《西北人口》2008,29(1):53-60
本文探讨了发展经济学家关于人的思想观念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路径,诠释了五种类型的农民典型落后思想素质导致农户家庭贫困的具体路径,并通过时中国反贫困的反思,得出“贫困者自身落后的思想素质乃贫困之总根源”的结论.提出“思想反贫困乃新时期反贫困之必然选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武陵山区4省9县的271个样本研究了贫困农户参与扶贫活动的意愿及行为.结果表明:在由政府主导的传统扶贫模式下,贫困农户参与扶贫的意愿总体较低,他们在扶贫活动中主要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贫困农户在扶贫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遭到排斥;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研究发现:扶贫活动中的政府角色、政府公正以及农户对政府的信任等对贫困农户的扶贫参与均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同时"政府角色"和"政府公正"还会通过"政府信任"对贫困农户的扶贫参与产生间接影响;其中"政府角色"对贫困农户扶贫参与意愿的总效应最大,由此表明政府在扶贫活动中的"角色错位"是造成贫困农户在扶贫活动中主体缺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刘欢 《人口学刊》2017,(6):71-80
伴随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养老模式的变迁,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农村老龄人口在养老上不仅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成年劳动力的外流,在养老服务上也面临着供给不足。农村老龄贫困家庭尤为值得关注,老龄人口的自理能力是否会对家庭贫困产生影响?家庭贫困与老人自理能力及服务需求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基于此,文章以精准识别家庭贫困成因为思路,以老龄化为视角,探析农村老龄人口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具体方法是基于CHNS数据库19892011年9次调查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分别对各个假设进行面板Logit回归估计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农村老人自理能力与服务需求显著正相关,与低收入家庭、家庭规模呈现显著负相关;老人服务需求与家庭收入、生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自理能力对服务需求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服务需求满足程度、个人收入与医疗保险对老年家庭贫困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自理能力对农村老人家庭贫困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非老人家庭中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也有显著的关联性。因此,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针对农村老年贫困家庭,应优先满足其经济和健康需求,从而为精准识别老年贫困和精准帮扶贫困家庭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农村老龄人口养老服务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高新才  滕海峰 《西北人口》2011,32(3):108-111,116
基于甘肃省青城镇344家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土地要素对农户就业行为及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要素条件与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成反比,与农户经营设施农业的概率成正比,而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