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最近读了易健先生撰写的《人的诗化与自然人化》(南方出版社 )一书 ,感到欣慰的是作者紧紧把握住了美与人的这种密切关系 ,把自己的全部论述都立足在人自身的需要 ,人自身的优化、完善、人的自我实现这样一种原发性本体上展开 ,从而充分地发掘了美学、美育学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与深刻的人道主义的内涵。正如作者所指出的 ,从人类学的观点看 ,动物是以“完成品”的面貌来到世界的 ,而人来到世界只是一个“半成品”。用兰德曼的话讲 ,“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 ,另外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尼采说 :“人是尚未决定的动物”。柏格森说 :人…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美育思想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美育思想三题古风延安大学中文系沿历史长河上溯七十多年,在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近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交叉口,站立着一位文化巨人,他就是蔡元培先生。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美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号,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形成了比较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美育传统相当长的时间里 ,美育经历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发展阶段 ,展示出了中国美育传统实践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而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和思想理论的建构是与西方学人如鲍姆嘉通、康德和席勒诸人的西学美育理论在中国的译解和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 ,美育内涵从以听觉为主的乐教向以视觉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变迁 ,中国传统美育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的转换 ,同时生成了其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略论西方美育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和思想理论的建构与西方美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紧密相联。现代中国美育的概念形式,大多是在译介和传播西方学人如鲍姆嘉通、康德和席勒诸人的美学等现代知识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代学者张君劢、沈建平在全面介绍并评述西方美育定义及其派系状态的过程中,对现代中国美育整体形式建构及其知识学之分类研究作出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就目的而言是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是由德、智、体、美等育构成的一个全面完整的系统,它们以自己的独特任务、内容、方法构成该系统的子系统而具有独立地位,又以塑人这个总目标的一致性而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全面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中,美育同其它三育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既互相渗透又互为手段。就美育与德育之间来说,不仅可以“以美导善”,而且可以“以德成美”。就美育与智育之间来说,不仅可以“以美引真”,而且也可以“以智成美”。就美育与体…  相似文献   

7.
美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纵观历史,美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美育不仅在完善人格、启迪智慧方面有特殊功效,而且在构建美好心灵的层面上也显现出自身的超越价值.人们只有懂得美,才能深层次地爱美、惜美,才能努力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制作“合适的鞋子”──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艺术创新罗振亚(哈尔滨师范大学)客观说来,现代诗派凸现的情思意蕴并不新鲜,那种病态的诗化青春心灵展示,在诸多古典诗词以及二十年代象征诗派那里都似曾相识。现代诗派主要是借助完善的形式创新与合适的艺术“鞋子”制作打...  相似文献   

9.
唐晓丹 《学术论坛》2007,(1):154-157
20世纪30年代初,新批评派理论大师瑞恰慈在清华等校讲授的“意义学”理论在中国引起学术反响。中国学者李安宅编著的《意义学》对“意义学”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希望通过这一理论唤起国人“语言的自觉”。“意义学”研究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有益于起步之初的中国现代学术界建设清晰健康的理论环境,促进人们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对长期忽视语言研究的中国思想界而言,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道家艺术与现代文学的诗化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保昌 《学术论坛》2005,11(1):102-107
道家经典富于诗化美。这种诗化美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上的押韵(如《老子》),而且表现在关于"道"的思想本身即是诗性的,也表现在老庄人生风采的诗化之上。中国现代文学所具备的诗化美,不仅是对以老庄道家为起源的意境理论的借鉴与利用,而且是通过道家式的情感内敛、寄意自然山水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化美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正日益受到文学史家的重视与好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以来的美育观中存在着夸大美育功能、过誉艺术化人生(审美人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美育即是情育”、 “美育蕴含德育”、 “美育成就心灵的自由”三个命题中。事实上,纯粹的审美教育不能涵容道德情感的教育,不能天然地要求道德的发展,审美心灵所成就的空灵心境,亦只是心灵自由实现的一个背景性前提。只有在伦理或道德的观照下,心灵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并获得转化为行为自由的动力。这是儒家选择“为人生而艺术”而不是“艺术化人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杜卫 《浙江社会科学》2003,1(5):192-195
蔡元培从他的教育即启蒙观念出发 ,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其实质是在感性领域建立启蒙理性的精神 ,即“感性启蒙”。这种美育思想为20世纪中国美育理论铸就了理论模式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朱立元 《学术研究》2022,(4):142-153+178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的学说是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席勒自由观的审美乌托邦主义的超越;第三,马克思自由劳动时间论是对席勒“审美无时间规定”论的超越;第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造成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的批判,超越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揭露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五,马克思关于个体和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对康德、席勒偏重于“族类”发展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以人的现实解放为根本目标的历史哲学,实际上也设定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塑造和改善人的美好心灵,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立德树人、铸根塑魂总目标下开展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进行素质教育,美育必不可少。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美好的事物,厌恶丑恶的东西,这无疑是学校…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解脱”价值,同时也主张要在保持美育独立性的前提下突出美育对德育的工具性价值;而王国维美育伦理学观念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则是在席勒“感性—审美—道德”阶段性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强调“美丽之心”“美情”对道德建构的基础性意义。与王国维不同,蔡元培更注重席勒以美育囊括德育、引领德育的思路,他将伦理学的核心诉求与美学精神的建构融合起来,强调美育与德育的同一性与融合性。朱光潜通过“想象”阐发“同情”,并由此而强调“美育为德育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他又从西方现代生命伦理学和中国传统礼乐精神出发,打造和倡导“问心的道德”,凸显感性生命的激活对于道德建构的决定性意义。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的美育伦理观念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以审美来纯洁和完善人性,以人性的自然舒展来实现道德的生长和拓展,这是现代人道主义伦理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核心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6.
乔泓凯 《理论界》2023,(5):51-57
作为青年卢卡奇的基本命题之一,心灵—形式的二元生活哲学与浪漫派的诗化哲学之间具有密切的理论联系,该问题在《悲剧的形而上学》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卢卡奇对悲剧进行了浪漫化、神秘化的处理,通过悲剧的“伟大瞬间”及“内在上帝”的纯粹自性体验,重提现代主体的悖谬性生存困境。悲剧体裁被赋予了浪漫化的伦理指涉,这使得散文时期的卢卡奇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谢林、施莱尔马赫等浪漫主义者的忠实后裔。  相似文献   

17.
赵梅 《兰州学刊》2000,(4):60-61
美育作为大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其地位和功效日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进一步关注。如何坚持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方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好高等学校美育教学工作,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从事和研究高校美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一、对传统美育教学内涵与特征的再认识人类社会一经产生,审美则同步自然而生。追求美是人性的本能之一。历时两千余年的美学研究始终未能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诸如“美是和谐”、“美是整一”、“美是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美在形式”、“美超功利”等学说,也…  相似文献   

18.
陈太胜 《社会科学》2005,2(5):110-117
"纯诗"理论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的外来源头是法国象征主义诗学,但它又是一种经过中国理论家改造的本土化的中国现代诗学理论,诞生于中国现代新诗由"散文化"到"纯诗化"的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倡纯诗的是后期创造社诗人穆木天与王独清,梁宗岱在20世纪30年代对"纯诗"理论作出了最为深入的阐释,李健吾则将它用来评论当时的现代派诗人作品."纯诗"理论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体育”与“美育”仍处于相对薄弱状态。现代社会条件下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均衡发展的跨世纪人才,亟需加强体育美育。作为融体育、艺术于一身的新兴运动项目——国际体育舞蹈则以其显著的健身娱心作用和极高的美育价值,为我们深化全面教育、拓宽教学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帮助,使其成为高等院校中实施“体美共育”的良好形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应试教育、美学理论研究、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两分”认知习惯等方面分析了美育在中国教育中不受重视的原因 ,并从美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角度论述了美育对教育的意义。文章认为 ,当教育被美之精神统领时 ,美育将一跃成为“大美育” ,这是我国美育必须达到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