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德国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和马克思都主张"两种实践"观,并都试图把"两种实践"统一起来.马克思在康德"两种实践"观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把"两种实践"统一于"生产实践"并赋予"生产实践"以本体论意蕴.马克思在康德"道德地实践"基础上继续创新,把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改造和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前提,并进而赋予社会技术以本体论旨趣.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完备的社会认识论,为社会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合理的逻辑前提.具体而言,构建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人的问题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前者是社会学的中心问题,因为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学研究的"中轴",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后者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要求在方法论上必须从人与社会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层面进行社会学研究.此外,构建社会学理论还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逻辑原则.  相似文献   

3.
1844年以前,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集中批判了黑格尔颠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那时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始终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它主要指处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市民社会.1844年以后,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深入到市民社会内部来揭示市民社会的经济本质,这时"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的概念体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成熟过程.同时,这一变化也反映了马克思研究方法的转变,并且粗略地勾勒出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本历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是在社会批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在社会批判语境中得以具体阐发的。正是借助于深入持久的社会批判,马克思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而且对一般社会发展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所以能够执行社会发展理论阐释的功能,原因在于其社会批判的方法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认识中,社会是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个人相对立的。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社会是标志人的社会生活空间的关系范畴,社会化是衡量人的社会丰富程度和社会普遍程度的范畴,人的价值的历史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构成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社会化还反映了其对特殊性和普遍性范畴的深刻思考。马克思的社会观既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也具有积极的社会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阐释了人和社会的本质是在现实的活动中相互生成、相互规定、内在统一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其当代价值,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是以所有人的共同合作为初衷的交往关系的实现.马克思希望以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克服个体选择的现实性制约,达成理论与实践统一,实现每个人平等参与到社会合作之中,而罗尔斯则希望以"公平"为前提消除人们因社会地位差异而产生的消极合作态度,推广个体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来实现平等参与基础上的社会合作.因此,考察两者就社会合作问题产生"重建"与"共建"的理论差异就不能回避其分析整合社会的方式差异,特别是两者关于"人"的设定差异来剖析其理论预设与结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论从社会要素、社会交往、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一个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以及达到和谐的条件.马克思的社会有机论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举措的理论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必须以马克思的社会有机论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观与社会文明观具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从社会系统结构、社会文明结构、社会评价结构内在统一的视觉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意蕴和本质要求在于:在物质层面上,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坚持生产力尺度,建设物质文明;在精神层面上,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坚持人的发展尺度,建设精神文明;在制度层面上,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制度尺度,建设制度文明;在生态层面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环境尺度,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诹论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系统总结自己的研究历程,其中"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被后人作了简单化处理.有鉴于此,围绕"结果"而来的七个问题应重新研究和认识:1、"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知多少问题;2、"解剖市民社会""结果"的命名问题;3、"解剖市民社会""结果"中的核心范畴问题;4、劳动者主权论的遗失问题;5、"解剖市民社会"及其"结果"的学科性质问题;6、市民社会范畴的性质问题;7、研究市民社会问题和"解剖市民社会"与经济哲学的关系问题.梳理和澄清这七个问题是正确理解马克思思想体系形成和内容的关键,舍此而逐它,马克思相关思想的遭误解状况就不会被改变.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以前,没有形成科学的完整的"人本思想"。马克思在社会实践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统一的"人本学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马克思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使体现在人的本质中的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的矛盾得以统一。这是历史上人本思想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用实践的观点揭示人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以宏大的历史尺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他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总纲领.马克思通过劳动性质、财富尺度和自由时间这三个基本维度,不仅从"自由个性"、"自由劳动"与"自由时间"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人和社会互动生成的社会历史机制,而且从"实体"与"主体"相统一的角度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本原.  相似文献   

14.
社会语言学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语言交换有一定的市场与调节规则;语言交换是言说者运用策略与技巧的言语行为;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因而,语言是符号暴力.这种社会语言学是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体现了布迪厄一贯主张并建构的"统一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有三种状况 ,即无独立性的人、片面独立的人和自由个性的人 ,它们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是在个人与整体的不同关系状态中产生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不仅显示了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与整体的关系 ,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 ;而且揭示了只有在集体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 ,个人才能获得自由个性 ,从而为当代提倡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宗教及其文化以人类特有的精神性符号表达了社会的本真.社会进步本质上表现为文化思想模式传承与变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动的诸多复杂因素中,唯有与传统相关的精神文化因素是最稳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以毁弃传统为目标的"新思想"却无法摆脱自身内在的逻辑悖论而给社会带来可怕的灾难.传统伦理精神和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和国家政治、法律等几乎所有制度的基础.近代以来,摧毁自身传统导致社会历史倒退的教训远大于传统对社会变革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社会权力是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正确理解社会权力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石。社会权力是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的非理性的感性力量关系,它起源于自发分工造成的感性活动的异化。社会权力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土地私有权,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资本,资本是社会权力与物质财富的统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资本发展的最大界限就是资本本身,从它的界限中会生长出否定资本的种种感性力量,从而导致资本权力的消亡,使有个性的人代替偶然性的人。  相似文献   

18.
重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可以看到,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对资本主义既有客观现实社会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通过现实批判建构未来的理想社会。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更加本质地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类的历史贡献。马克思关于社会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形:第一,社会存在——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总体存在;第二,社会形态——人类历史进程变化中的经济关系和由这种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国家制度等的总体称谓;第三,人类社会——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联结的人的彻底解放状态。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本身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客观实在的构成,同时也是人类可欲求的价值目标,它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个内在的道德基础和人性的动力。重温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重大哲学命题实现了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生产逻辑、资本逻辑、科学逻辑和自由逻辑共同构成这一重大命题的本体论基础。社会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社会实然性和应然性统一,社会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统一是社会变工程思维的基本模式。"感性的人的活动",社会生产、生活、生命和生态的有机统一,社会现代化、人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构成社会工程思维的三个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社会整体论、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发展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应从社会整体的视角考察其中的各个子系统乃至每个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论以人的尺度即人道主义为标准,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异化理论为框架,以实践即改造现存世界的学说为其结晶。马克思不仅坚持社会整体论和社会批判论,而且还坚信,社会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着的,并以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其实现途径。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社会变革和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