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至唐,由于种种原因,人口数时起时落,增而复减,变动频繁.著于版籍的人户,是封建王朝赋税的来源.人户的增减,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减."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页),因此,历来的封建统治者对户籍都十分重视.这一时期的人口思想,大都表现为寻求人口频繁变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历代王朝却出现了不断向长江流域倾斜的趋势。从隋炀帝开运河,经过唐宋两个朝代的发展,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从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长江以南地区的钱粮赋税。  相似文献   

3.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口的多寡增减常常被人们看作是衡量一个时代的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定、经济是否发展的尺度。隋朝国祚虽短,但它前结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后开唐代繁荣昌盛之世,其人口发展在历史中也曾达到一个高峰时期。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域内人口配置的不同,反映着不同地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在男耕女织的自然条件下,这一规律表现的就更为突出。在隋朝时期,黄河流域仍然是人口最多、人口较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当时全国共有190州郡,1,252个县,8629904户,而黄河流域就有624个县,6127504户,占全国总户数的71.00%;十万户以上的大郡全国共有三十四个,而黄河流域就有三十一郡,大都分布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说明在隋朝黄河中下游仍然是其主要的经济区。这种状况在经历了隋末战争以后,开始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4.
楚国赋税制度综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国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军赋、田税、地租、户口税和关市税等几种形式。楚国的军赋以加强国家军事实力为目的,田赋则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为旨归。楚国的地租制度一开始便与中原诸夏不尽相同,至战国中期已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向农民转嫁自己沉重赋税负荷的重要手段。楚国的户口税是以户为征税单位,以口为收税标准。楚国关市税的特点是向巨商大贾倾斜,这是楚国为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采取的让利政策。  相似文献   

5.
北魏时期国家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 ,但这些人口在身份地位上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呈现出一种分化趋势 ,其中以汉化程度较深的杂户、乐户、伎作户等技术性贱民的地位不断上升 ,而以胡族或胡化人口为主的军户、镇户、牧户的地位则不断下降。这种分化一方面是他们服役方式的差别使然 ,另一方面则是北魏统治者调整政治经济政策的结果。而这种现象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统治者对中原正统的仰慕和要求迅速汉化、封建化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6.
2001年我国建制镇稳步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建制镇发展现状(一)总体规模与分布建制镇是我国一级基层政权组织,也是政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建制镇得到了较快发展,到2001年,全国建制镇为18709个,比1997年农业普查的16126个增加了2583个,增长16%;建制镇总人口达60220万人,平均每个镇32187人。建制镇镇区户数为2958万户,占全国乡村总户数的19%,平均每个镇区1581户;人口为10781万人,占全国乡村总人口的17.2%,平均每个镇区有5763人;镇区总占地面积为765万公顷,占全国建制镇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比重为2.8%,平均每个建制镇镇区占地409公顷。  相似文献   

7.
子产,又名公孙侨(?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年(公元前543年)出任郑国执政。他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经济改革家、政治家。 当时,我国黄河流域正处於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时期,子产正是这个时期的历史代表人物,他对郑国的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等都做了重要而深刻地改革。他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保护山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元朝是中国封建大统一的时代.蒙古贵族于公元1234年灭亡金朝,统一了北方,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金朝末年,由于接连不断地战争破坏,北方地区人口锐减,元太宗七年(1235年)初次“下诏籍民”,结果“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873,781,口4,754,975”.与金朝明昌六年(1196年)的户口极盛时期相比,户数减少87.9%,人数减少了90.2%.公元1235年,是金朝灭亡的第二年,尚处于混乱状态.在此情况下统计的户口,肯定  相似文献   

9.
数字     
《社区》2005,(4):5-5
人均1部 至2004年年底,广东电话用户总数8329.4万户,与全省常住户口人数接近。这表明,广东实现了人均一部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去年广东电信业务收入实现835.2亿元,约占全国的16.1%。  相似文献   

10.
盐政与边政,这是封建国家政治中的两件大事。盐政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计之虚实,宗社之安危”,而边政同样是关系到社稷之安危的大事。明初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一问题上,盐政与边政相辅而行,“得盐之利以佐边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封建国家的田制是在豪强士族地主、庄园经济的存在发展与“以人为本”的赋税制度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唐代两税法的”舍丁税地”税制,改变了以“人丁为本”的税制,促使封建田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社会在其发展中 ,形成了一套适合封建国家的赋税制度 ,从而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同时对促进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文章着重对其内容、形式及改革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繁荣街道胜利社区位于扎兰屯市区中部,社区总户数1672户,人口5054人,党员56名,居民中有297户低保户,占辖区总户数的15%。社区党支部用零距离、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社区群众多样化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全体党员及志愿者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社  相似文献   

14.
再释西晋的“户调之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户调之式”出自西晋收载“常事品式章程”的档案《晋故事》,是赋税这种“常事”的“品式”,即标准品样。它包括了一个“标准户”(一夫一妻有四百亩,丁男作户主的户)和“半标准户”,以及“标准户”(“半标准户”)交纳的赋税“标准额”: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治交者未详查“户调式”的源出,未弄懂“式”的意思,误解了“户调之式”,特别是把其中“占田”、“深田”等作为“标准户”的假定条件的规定,一种品式的形式方面的规定,设为土地(赋税)制度了。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历来封建统治者对如何统治民族地区都很重视,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民族最繁多的时期之一,唐朝统治者对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统治”是历来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的总结和进一步的发展,对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所谓的“羁縻统治”,不同地区表现出有所不同的性质,不应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流域(历史时期包括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所及的海河流域和黄淮平原)种植水稻大致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由于气候、降水、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水稻生产始终没有在当地的粮食作物中占主要地位。不过,黄河流域开发较早,耕种技术比较先进,唐代中叶以前是我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所以水稻生产曾有过相对发展的时期。以后,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变化,水稻生产渐趋衰落。今天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诸省,稻田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90%以上,而黄河流域仅占2—3%。这种南北悬殊的比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本文即就黄河流域水稻种植地域分布的历史变迁和兴衰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耶律楚材是蒙元之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生致力于促进蒙汉民族文化融合,主张以儒治国,革除旧法之弊端,为蒙元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建立赋税制度;建立"王户丝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和驿站制度和"任用文臣的常制";废除"屠城"旧制。耶律楚材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大力倡导儒学,极力向蒙古统治者推荐儒士,保护众多的人才为蒙古统治者效力,使武力极盛的蒙古帝国大收文治之效。可以说耶律楚材是蒙元帝国封建制的伟大设计师,也是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杰出舵手。  相似文献   

18.
开发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苏忠遂,崔德源包括鄂、豫、湘、赣、皖五省的长江中游地区,占全国9%的国土面积,但载负着全国1/4强的人口。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综合经济科技实力强,在中国和长江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  相似文献   

19.
西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成为各族统治阶级争夺政权的角逐场。国家四分五裂,体制极度混乱,官僚机构重叠,郡县“倍多于古”。在方圆不到百里的地区,数县并存;一个不满千户的地方,要由两个郡分管,甚至出现了“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泛滥现象。随着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的无限制的增加,便形成了以士族豪强地主为主体的庞杂的官僚群。“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唯以苛剥百姓为乐,蛀得封建国家千疮百孔,大厦日倾。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针对这种腐败现象,首先采取了裁减地方行政机构的措施。开皇三年…  相似文献   

20.
清初,户口之赋叫“丁徭银”或称“徭里银”,是一种封建的人头税,它是在明代实行一条鞭法以后,由“差徭”与“杂税”的折色发展而来的。为了保证这项税收来源,清朝初期,还沿袭明代的“人丁编审”与“人户以籍为定”的户籍制,强制地将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