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二八年的下半年至一九二九年的八月,国民党新军阀蒋桂阎冯四派为编遣裁兵发生了多次严重斗争。这场风波由蒋介石策划掀起,目的是想削夺各实力派的兵权,进而建立蒋记军事独裁统治。但是,蒋介石的“削藩策”遭到各派军阀的反对,激化了国民党各派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连续三年之久的军阀大战。要了解新军阀的混战史,有必要研讨一下新军阀的裁兵之争。  相似文献   

2.
阎锡山轶事     
六十一 不辞而别 北洋军阀垮台后,蒋介石为建立一统天下的封建独裁统治,1928年底在南京召开了一场意在“削藩”的“国军编遣会议”。说白了,就是蒋要借中央名义,扩充蒋军,削减各派新军阀兵力。 世人皆知,这是一场各怀鬼胎,勾心斗角,丑剧百出的不了了之的闹会。期间,蒋介石采用了制造矛盾、以派制派的手段,防止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三大实力结成一体联合倒戈,以图来个各个击破。不料,想火中取栗的冯玉祥首  相似文献   

3.
一、西南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的矛盾及其发展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以后,一方面继续进行清党反共;另一方面藉口实现孙中山“建国大纲”,提出要“统一军政”。他向地方实力派开刀,遭到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反对,从而导致新军阀混战。在蒋、冯、阎中原大战期间,西南地方实力派刘湘、刘文辉、杨森、龙云等人,乘机扩张个人实力。蒋介石在击溃地方实力派后,实现了暂时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1930年4-10月,在中原大地上发生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反对蒋介石的战争。这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一次军阀混乱。这次大战基本结束了国民党新军阀集团纷争内斗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蒋记中央政权,揭开了蒋介石在大陆20年独裁统治的序幕,对30年代的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中原大战的发端和结局,尤其是中原大战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建立的作用和影响,作些初步探讨。一、中原大战发端:争权、争利、争地盘1927年上半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峙。在激烈的争夺继承…  相似文献   

5.
李芳 《山西老年》2009,(6):11-11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一边是阎锡山、冯玉祥,一边是蒋介石。一群小军阀首鼠两端,在两边都派有代表,蒋介石出手阔绰,对于这些代表,要钱给钱,绝口不谈立场,也不要求他们站在自己这边。盗墓贼孙殿英只想坐山观虎斗,蒋介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七年四月至七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 一九二八年五月,残暴统治山东的奉系军阀张宗昌被蒋介石新军阀打败而退出山东。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乘机出兵济南,疯狂屠杀我国军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随后形成了由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新军阀和奉系军阀残余对山东的“三角统治”。一九二九年后,日本帝国主义虽然被迫退出山东,但是新军阀不仅残暴地统治山东,而且不断爆发了军阀混战。一九三○年五月开始的蒋冯阎中原大战,战  相似文献   

7.
<正> 张学良在中国现代史上,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名震中外。但是,张学良原是奉系军阀领导集团的重要骨干,后又依附于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成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拥蒋“剿共”的。1935年底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拥蒋“剿共”转变为联共抗日。本文就他的这一转变原因,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928年6月,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12月,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拥蒋道路的第一步。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发动了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反蒋各派都极力拉拢张学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政权是在血雨腥风中建立的。蒋冯阎桂四大军阀集团相互火拼,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代表中央的蒋介石集团在争斗中不断取胜,而地方军阀又合乎时宜地在各种力量的夹缝中得以生存。本文试就这一奇特历史现象为线索,论述中原大战后地方军阀争斗的某些共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经中原大战,蒋介石实现了武力统一。军事的胜利,使他踌躇满志,想尽快登上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实现其政治目标。但是,国民党新军阀内部矛盾重重,他的如意算盘当即受到抵制,最终酿成了一场逾时五年的西南联合反蒋斗争(1931.5~1936.7)。这场斗争是在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独裁领袖蒋介石和西南反蒋联盟的实力派军阀陈济棠之间展开的,实际上是十年内战期间国民党内部整个斗争,即围绕独裁与均权问  相似文献   

10.
在北伐大革命狂飙的扫荡之下,北洋军阀的旧体系土崩瓦解,其残存势力揆情度势,不得不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投到国民党的青天白日的旗帜下,以图苟延残喘。于是,以蒋、冯、阎、桂四大派系为主的国民党新军阀替代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地位。握有中央大权的蒋介石集团以“正统”自居,以“统一”为幌子,以武力做后盾,力主“削藩”,在军阀混战中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1.
抗日疆场建奇功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六日,是民族英雄张自忠捐躯四十五周年。张自忠,字荩忱,山东临清人,生于一八九一年。青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一九一四年,辍学到奉天入陆军二十师车震部当兵。一九一七年,改投冯玉祥部,经冯将军的培养教诲,由排长逐级升至师长。一九三○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阎失败后,冯的残部被蒋介石改编为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张自忠任三十八师师长。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向我国东北发动进攻,由于蒋介石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兵不血刃的侵占我东北三省。从此,三千多万同胞沦亡在日本帝  相似文献   

12.
张毅 《今日南国》2014,(5):29-29
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冯玉祥请他讲授历史时,让随从和亲朋好友也参加听课。一天正在讲课,蒋介石来到冯的公馆,冯玉祥向蒋介绍翦伯赞后,汇报说是请他在讲历史课,蒋连声说“好”:“你继续讲,我也是来听你讲课的。”  相似文献   

13.
抗日疆场建奇功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六日,是民族英雄张自忠捐躯四十五周年。张自忠,字荩忱,山东临清人,生于一八九一年。青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一九一四年,辍学到奉天入陆军二十师车震部当兵。一九一七年,改投冯玉祥部,经冯将军的培养教诲,由排长逐级升至师长。一九三○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阎失败后,冯的残部被蒋介石改编为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张自忠任三十八师师长。  相似文献   

14.
(1902一1942)篇名林茂生杨淑娟编 发表时间与刊名 蒋介石的进步真快呀1 阎韧山冯玉祥仍然是赤, 张作霖的共和与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寸铁: 国民党也可以为帝国主义镇压革命了! 国民党也想求得帝国主义的信任了! 国民党也要“外崇国信”了1 张作霖的遗嘱 国民党清党的效果 所谓无政府党本来就是这样! 速成的无政府主义者吴稚晖 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无常识处 不甚赞助捕房的法官之下场! 汪精卫是第五代反共者 好一个党外无党党内无派 (题略) (题略)寸铁. 黄埔失败第一个重大原因 团结三民主义信徒之结果 军阀政客是那些人?给中央的三封信 一…  相似文献   

15.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十四年中,毛泽东对国民党政权最高领袖蒋介石的态度几经变化,从反蒋、逼蒋,到联蒋、拥蒋,直至后来的批蒋.毛泽东对蒋态度转变的原因就国际原因而言,主要取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升级,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共的关系以及美国对国共政策的影响等;就国内原因来说,是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与抗战派的联动.基于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毛泽东注重实际,重视客观现实,以及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等领导集体成员纵论时势的交流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1931年8月25日西北军留甘部队,“中央”陆军新编第八师师长雷中田在兰州以军事政变的方式,扣押了甘肃省政符主席马鸿宾,此即当时所谓的“雷马事变”。事变背景是冯玉祥1930年联阎倒蒋的中原大战失败后,企图在西北东山再起,重新建立根据地的一幕反蒋军事事变。事变结果,雷、马两败俱伤,冯部残余在西北地区被彻底消灭,蒋介石控制了甘肃达十六年之久。可以说此次事变是冯玉祥和蒋介石在甘肃政治舞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看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加以阻止,就积极策划“和平”阴谋,以此欺骗人民,争取喘息时机,妄图挽救其垂死的命运.这时(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四九年二月),由湖北省参议会发动的“和平运动”,震动全国.当时华中各省市纷纷响应,蒋介石被迫发表元旦求和声明,随即“引退”,当时驻汉口的华中剿总白崇禧利用“和平运动”,逼蒋介石下野,拥李宗仁上台;而湖北社会贤达发动“和平运动”则顺应了人民渴望和平的善良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一湖北“和平运动”,是社会贤达顺应湖北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通过民意机构发起的.一九四八年冬,随着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的胜利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国民党在战略上已宣告失败,长江以北全线溃退,长江以南无力组织防御力量,人民解放军百余万饮马长江,南京已微闻枪声.此时,国民党内部更加分崩离析,蒋、桂之间矛盾尖锐,国民党反动  相似文献   

18.
1925年12月,冯玉祥统率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在关内的势力直隶(今河北省)军务督办李景林之间曾有一场激战,史称国奉战争。李景林是奉系重要将领,在派系林立的奉系军阀集团中属于新派中的大学派(土派),受到奉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老派和新派中的士官派(洋派)的排挤。为保有直隶地盘,他曾反对张作霖对国民军用兵。因而,李景林曾经暗中参与奉系重要将领郭松龄联合冯玉祥反对奉系张作霖,扬宇霆集团的秘密活动,并在郭松龄公开倒戈反奉后,于1925年11月25日发表通电,指责张作霖“好争喜战”,劝张下野,把权力交给张学良。然而,仅仅过了10天,风云突变,李景林又通电声讨冯玉祥,从而导致国奉战争的爆发。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李景林在数日内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呢?这个问题还得从考察国奉矛盾和斗争的全局中来寻求答案。发生在1924年秋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直系将领冯玉祥阵前倒戈,回师北京,另组国民军,而奉军亦趁势猛攻,从热河一直打到天津,致使吴佩孚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战败,于  相似文献   

19.
1930年10月,蒋介石打垮了阎、冯、桂三派势力,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上升到全国军事独裁者的地位。10月3日,他从开封发出江电,要求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遵从孙中山的遗教,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使自己的独裁地位合法化。当时,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同意召开国民会议,但不同意在国民会议上制定约法,谓“总理全部遗教即属约法”,与蒋意见相左。1931年3月1日,蒋介石将胡汉民软禁于南京汤山,踢开了召开国民会议制定约法的绊脚石。3月2日,国民党中常会决定,由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5月5日,国民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这部约法自1931年6月1日公布,迄于国民党政府1948年“行宪”,前后通用了十七、八年,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20.
阎锡山轶事     
六十二 除夕前的恶梦 在汪精卫鼓动下,奉蒋介石之命开赴河南攻打冯玉祥西北军的唐生智,于1929年12月5日通电讨蒋,且将与其密定讨蒋的阎锡山的大名列到了汪精卫之后。阎认为唐生智此举背弃了拥己为倒蒋盟主的诺言,盛怒之下,变“联唐倒蒋”为“拥蒋讨唐”,12月20日发出讨唐通电后,即命晋军冯鹏翥、孙楚、杨耀芳等部集结石家庄,开赴河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