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志 《北方论丛》2006,(4):141-148
"人权入宪"标志着我国的人权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人权建设的全面发展.与宪法人权保障的水平相比较,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人权的保障手段相当滞后.这种状况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相距甚远,亦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对现行刑事诉讼法进行修订.修订刑事诉讼法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宪法确立的"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彻底清除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人权保障方面的弊端,从立法上科学设置人权保障制度,进一步推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文明与民主,维护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人权保障乃现代刑事诉讼之灵魂。诉讼目的的确立,诉讼主体职能之配置,诉讼结构之建造,无不受制于人权保障的理念,并为人权保障的理念所左右。在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如何,是一个国家人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一个国家民主、文明与进步的程度,因此,我国从刑事诉讼的立法到司法,应始终把完善冤案、错案预防机制,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3.
张绍谦 《中州学刊》2005,18(5):78-8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护状况如何,不仅是衡量一国刑事诉讼进步程度的主要指标,而且是判断一国基本人权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保护当事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不受侵犯为核心的立法意识,要合理配置司法权力,完善监督机制,扩充公民自保手段,拓宽侵权救济途径,将司法侵权现象尽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健 《中州学刊》2004,(5):206-208
侦查讯问是刑事诉讼中一项由公权力主导的侦查措施,它具有潜在地损害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的可能性.要加强立法改革,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并做好法律解释;建立侦查讯问程序,加大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护力度;转变观念并强化侦查讯问中的人权保障意识.  相似文献   

5.
姚建涛 《理论界》2005,(8):169-170
保障人权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还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与国际人权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人权保障问题的研究,对于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诉讼文明的进步和人权保障意识的增强,在我国确立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其必要。由于立法的模糊性及不易操作性,使得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因此,必须从防止公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侵犯人权,从维护法律尊严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达到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二者的平衡,真正体现刑事诉讼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祥华 《理论界》2008,(11):82-83
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中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措施,人身自由又是人权的核心内容。强制措施的适用与人权保障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强制措施的规定存在有待探索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权保障视野下的刑事诉讼程序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霞 《东岳论丛》2005,26(5):174-176
随着刑事司法改革的深化,人权保障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权入宪”这一人权保障的重大进步,更是给人权之刑事诉讼程序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宪政基础。人权思想是人权保障制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为人权保障制度提供理论支持;人权保障制度是人权思想得以实践的载体,而价值观是构成刑事司法目标体系的重要因素,是刑事诉讼法所追求的实践效应。对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内涵进行研究就必然探讨刑事诉讼程序中应保障的人权的主体问题。而以人权保障为视角,研究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对促进诉讼观念的更新、完善刑事诉讼的结构体系、指导刑事诉讼的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事不再理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制度 ,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中没有确立任何一种形式的一事不再理原则 ,我国应在立法中确立该原则以限制国家追诉权 ,保障被告人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0.
关于逮捕条件与程序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逮捕作为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体系中最严厉的一种,在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同犯罪作斗争的有力武器.但是由于逮捕涉及被逮捕人人身权利的暂时限制或剥夺,与人权保障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各国普遍对逮捕制度做了严格的规定①.但是我国立法中关于逮捕的规定十分简单,更加强调逮捕的犯罪控制功能,而对于逮捕的人权保障意义却鲜有体现.司法实践中,逮捕侵犯人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情况的执法大检查中,首先就提出了超期羁押问题仍然比较突出②.  相似文献   

11.
国外艾滋病患者人权保障与立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英国等国艾滋病患者人权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状况进行分析,国外艾滋病患者相关立法具有以下特征:将反歧视纳入制度设计目的之中,公共卫生立法体现人权制度,等等。由此,我国与艾滋病相关的立法应该汲取经验,完善宪法内容,加强反歧视立法,制定艾滋病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12.
论修改后的刑诉法对人权保障之新规定柯葛壮酝酿已久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修正案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已于1996年3月17日公布。这次刑诉法的修改,堪称我国刑诉制度的大改革,在刑诉制度民主化、科学化、文明化进程中向前迈出了...  相似文献   

13.
构建我国刑事诉讼证人拒证权制度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赋予证人一定条件下的拒证权是现代刑事诉讼立法的潮流,也是人权保障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在这方面立法欠缺的实际情况,本文通过分析有关证人拒证的立法例,设立证人拒证权制度的法律理念,并为建立我国刑事证人拒证权制度提出了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4.
人类诉讼史证明,正当程序止步的地方往往是人权被践踏的地方。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诉讼文化的繁荣已经为刑事诉讼程序的构建创造了足够的基础和外部条件。只有进一步梳理正当程序理念内涵与外延,运用正当程序理念解决刑事诉讼体系中的现实问题,才能构建我国完善的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作为一种国家追究犯罪的活动,它有两个并驾齐驱的目的,一为惩罚犯罪,一为保护人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经修改后在保护人权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使得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大体上接近国际公约所规定的刑事诉讼的国际标准,但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与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只有切实加强制度和程序设计,缩小这种差距,我国刑事诉讼的人权保护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存在的问题 第一,刑事诉讼人权的宪法保障不够充分.尽管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国家保障人权的义务,但能够直接体现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则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沉默权制度起源于西方,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其作了明文规定。我国立法尚未确立沉默权制度,与公约的规定存在很大差距。从人权保护、制止刑讯逼供、平衡刑事诉讼双方控辩力量等方面来看,当前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均有必要性。从现实国情出发,我国应建立有限制的、与鼓励坦白制度相结合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无罪推定原则及在我国刑诉中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华 《兰州学刊》2004,(5):163-165
无罪推定原则是一项国际通行的刑事司法准则 ,其产生是基于朴素的自然法学研究 ,并且被资产阶级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思想武器。它的贯彻实施 ,对于保障被告人基本人权 ,维持刑事诉讼控辩平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刑事诉讼中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些合理内涵 ,但并不全面。我们应当在基本原则、沉默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审前羁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人权保障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并日益重视的热点。完善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是现代刑事诉讼发展的趋势,是发扬诉讼民主和健全法制的要求。我国法学界就刑事诉讼与人权保障的相关问题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使国人受益匪浅。但是也有一些议论是值得商榷的,现就下述两论大胆提出不同看法,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宗旨平衡论;(二)无罪推定已立论。宗旨平衡论一般认为,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都是刑事诉讼目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世界各国的刑事法学家对刑事诉讼的目的应当侧重追究犯罪或者保障人权,认识并不一致,有所谓犯罪控制模式和法律正…  相似文献   

20.
宋永政 《理论界》2007,2(10):106-107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人权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和问题,特别是在对被害人权利保障方面。无论是认识上、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中,都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为了切实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人权保障体系,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