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以多种表现方式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浩瀚的宇宙到以自由状态存在的最小物质——粒子,数学无处不在,它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一听到数学这个词,大家第一反应就只是"数字"、"公式"还有"题",但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  相似文献   

2.
吴雪 《决策》2014,(12):19-19
<正>书法是有格调的。一幅书法的高低雅俗关键在于它的格调。格调其实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格,其次是调。格是品位、境界,调是特点、特征。光有调没有格不行,作品立不起来;光有格没有调也不行,作品不生动,缺乏个性风格。因此,格调是我们进行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我们欣赏书法作品的一把钥匙。史培刚书法格调是高远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师法"二王",以魏晋为宗。对兰亭、圣教、十七帖等"二王"经典,他都心摹手追,日夜临习。后又兼融颜真卿、孙过庭、苏东坡、米南宫、董其昌等各家所长,融会贯通。古人云,取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挖掘化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化学更多地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里说的"贴近"、"联系",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必须高于生活。教学的内容和活动,必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在这方面笔者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世人的喜爱.尤其是中国画中所留下的那一处处空白,给我们留下了无穷尽的审美享受,真正达到了笔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也是要营造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吗?我们又何尝不借用一下留白到我们的课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来阐述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1读之留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语言文字本身是无声的,老师就是要通过有声语言的朗读,把那些春燕呢哺的舒缓亦或狂风暴雨的急促;黑暗恐怖的惊悚亦或晴空万里的明媚的丝丝情感给有效的表达出来.并在朗读完后的"留白"中给予学生以回味与品悟的时间,让其用心灵的审美来享受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5.
<正>现在对人最高规格的赞美不是你有钱有才,而是说:你真有趣。有趣,正在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隐形的力量。公司要裁员,在Jerry和Helen之间,最后留下Helen。"民间"调研的结果是,大家觉得如果注定要有一个人离开的话,他们希望留下的是Helen——她是个特别懂生活的人。大家桌子上的那些小盆栽都是她亲手培植送给大家的,每日短短半个小时的下午茶  相似文献   

6.
<正>一位经济学教授问他的学生: "有一个商人,他要运一批黑色的衬衣到非洲去卖。你们想一想,他这一笔买卖的成本该怎样算?"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要算运输费,有的说要进口税……等大家静下来,教授正色道: "我问你们,谁看见过曼德拉穿黑衬衣?"学生们面面相觑,原来气候炎热,太阳光照射强,谁穿上黑色衬衣,皮肤就会灼伤。教授叹了口气说: "无知才是最大的成本。" 成本有两种,一种是上面学生们讲的经营成本,另一种是教授讲的成本,即机会成本。有人说,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成本"的角度去看。比如经济工作中的决策成本,表现在资源配置、产品开发等方面;比如道德成本,表现在诚信、公平等方面。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具有作  相似文献   

7.
正有位省委领导同志在谈到为官之道时,用了"两个简单"来概括:物质生活简单、人际关系简单。他说,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水平到现在这种程度,幸福就是这"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简单,其实就是对物质生活没有过多过高的要求,少些欲念,清心寡欲。吃、穿、住、行、用,达到普通水准就行。人际关系简单就是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同事之间、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真诚相待,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藏着掖  相似文献   

8.
宋新 《决策探索》2014,(23):86-86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小偷”,它们不喜欢金银珠宝,也不稀罕手机电脑,真正让它们感兴趣的是你体内的营养素。跟这群“小偷”扯上关系,你即使吃得再营养,也很难拥有健康。下面带大家认识一下这帮从你体内偷走营养的“小偷”。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决心整治所谓的"关系网"、"潜规则"。干部怎么用,由组织部门考察,听取群众意见,党委集体决定,按程序办。谁再打招呼、递条子,就要曝光,让大家来监督。现在,用人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某个干部优不优秀,群众眼里有杆秤,领导心里也明白,但到实际任用时,结果却与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大相径庭。这其中作祟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  相似文献   

10.
“半称心”     
正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所谓"半称心"并非消极应付,而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一种智慧的人生感悟,一种从容的处世哲学。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不是玩世,而是求是。起伏聚散,坎坷波折,遵从本心,有舍有得。不强求,不攀比,不自扰。追求过,努力过,付出过,便是快乐,亦是精彩。生活中,我们可能得不到某些东  相似文献   

11.
不要比坏     
熊培云 《领导文萃》2013,(10):117-117
不要让我们继续生活在一个没有底线的比坏型社会里。再这样比下去,就真的要坏透了。社会不能没有底线。没有底线,整个国家就像是在一片沼泽地上前行,没有谁是安全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掉进去。比坏包括两方面,一是别人坏,你更坏。另一种是本来自己有良知美善,看别人不用它,你也不用;看别人逃避,你也逃避。一说到不扶老人,就不扶了,这是非常糟糕的。  相似文献   

12.
锁和钥匙     
正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羡慕你!"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  相似文献   

13.
新低调主义     
老枪 《领导文萃》2005,(1):158-163
低调与格调之间的距离 前几年,小资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非常讲究“格调”,不讲究格调,小资们就无法卓尔不群。然而,近来一种“新低调主义”却悄然兴起,大有引领时尚之势。那么,低调是如何与格调拉开距离的呢? 上海的一家媒体对“低调主义”作了抒情的描述:有人以一种气吞山河之势用财富堆砌一个又一个金光灿灿的场面斗富,就有人开始寻思怎样将自己的财富与别人作区别。有别于大众趣味的低调,成为少数人的选择。你在明处,我就在暗处;你隆重,我随意;你张扬,我矜持;你热闹,门庭若市,我僻静,曲径通幽;你可以忽略所有的细节,我就在细节上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14.
大家非常熟悉毛泽东同志关于"出主意"和"用干部"的论述.他认为这是领导工作的两件大事.可以肯定,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加入WTO以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尽快更新领导观念、转变领导方式,以适应新的领导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很有必要正确地理解"出主意"和"用干部"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围绕一个具体事件,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意见。不仅一方根本不理会另一方的意见,即便中允的看法,往往也会"两头不讨好"。  相似文献   

16.
鼓掌杂说     
<正>日常工作、生活都经常会和鼓掌有牵连。鼓掌看似一种普通的肢体语言,细细琢磨却很有意思。最常见的鼓掌是发自内心的。比如领导许诺要发奖金或者是要出去旅游,你和同事肯定会鼓掌相庆;再比如听了某领导抗震救灾的动员报告,大家热泪盈眶,掌声雷动。这是领导真情精彩的讲话,感染了大家,带动了人气。  相似文献   

17.
高中政治课改之后,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有四块: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这四部分内容,各有特点和侧重,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几百个知识点。这对于大脑中已填满了各科知识的高三学生来说,完全是一团糟,一片混乱,要理清并很好运用,难度相当大。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探索教学和复习规律,非常重要。而这规律就是模块特点,考试大纲的考向,各种题目背后的考点。考点及知识点这  相似文献   

18.
寿治国 《经理人》2013,(7):64-66
奢侈品B2C可以理解为"奢侈品牌"遇到了"B2C",这活脱脱一副"高富帅"遇到"丝"的场景。奢侈品牌打造如梦如幻的品牌体验,提倡尊贵的生活方式,可是奢侈品B2C的运作者偏偏要打破这个梦,自然是两头不讨好:奢侈品牌不买账,不授权;消费者"唯利是图",缺乏忠诚。  相似文献   

19.
握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节。然而在政治生活中,握手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一代伟人邓小平,便在其波澜壮阔的政治历程中,召开过两次著名的"不握手"会议:第一次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1946年9月10日,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间全面整顿的1975年3月召开的。1946年中秋节,二野各纵队的司令员满心欢喜地赶往司令部,结果邓小平却提出召开一次"不握手会议"。他开宗明义地说:"我们把大家请来,不是欢度佳节,庆祝胜利,而是要开一个不握手的会议。我们不要以为打了两个胜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  相似文献   

20.
走近陈子庄     
有些人生来便注定要过一种与众不同的传奇生活,甚至在他们过世之后,还不断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乃至历久弥新,新旧印象叠加起来,远远望去更加神情飘然,别具独特的吸引力,至于真相如何,大家是不甚注意的。这时候,被公众按自己的意愿所改造过的名人们已经成为一种公众需要的存在,早已不是他们自己,他们一生的奋斗、追求、苦难、欣幸此时己变得毫无意义。想起当年他们曾那么认真地跟生活较劲,面对如此结果,真令人有说不出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