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0年的17年间,中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1973年和1981年男性高于女性转为1990年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在市镇县及省市自治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少儿期年龄别死亡率下降幅度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大的,尤以1~4岁组最明显,下降了73.25%;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老年死亡率男性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平均预期寿命是由人口的分年龄死亡率决定的,不同年龄的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不同,我们希望给出定量的描述。 一般说婴儿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而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婴儿死亡率的调查数据与真实情况有差距,从而影响了利用调查的婴儿死亡率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结果。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并且找到一种通过改变死亡率直接修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这里不仅要找到婴儿死亡率与0岁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而且要找到K岁 相似文献
4.
年龄别死亡率数据异常的检验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人口调查结果计算得到的年龄别死亡率 ,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人口研究中 ,还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和修匀。本文提出了用死亡率的差分来检验、判定调查死亡率异常的发生 ,并用它分析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全国和各省区人口死亡率的数据质量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发生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6.
中国人口死亡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四普”分性别死亡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及其各地区女性死亡水平普遍低于男性,总的趋势是女性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地区死亡水平越低性别差异越大。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死亡率性别差异较小。死亡水平标准化后,地区间两性预期寿命差距幅度仍有较明显差别,且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同质性。两性预期寿命差距主要由老龄段死亡率差异决定,女性婴幼儿死亡率高于男性则使两性预期寿命差距缩小。从“三普”到“四普”,死亡率性别模式的最大变化发生在育龄段,而在婴幼儿年龄段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7.
死亡率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随着各年龄组死亡率下降,人的寿命延长,年龄较大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必然上升,人口趋向老化。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绝对)正相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似乎是反常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各年龄组死亡率逐步下降的幅度是大不相同的。多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各年龄组人口的死亡率都在下降,但其中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人口寿命在人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人口再生产分析、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模型等都离不开寿命表。但由于编辑寿命表所需要的年龄别死亡人口数据在我国不易搜集到,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人口寿命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旧中国没有计算过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但在三四十年代南京金陵大学和陈达、袁贻瑾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资料,认为该时期粗死亡率在25‰~35‰之间,婴儿死亡率可能在170‰~200‰之间,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随着地区和时期的不同,有着较大差异,在某些地区已经超过了40岁。另外,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对降低死亡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内部分有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和宣传中,常把人口死亡率下降列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或把它强调到和混同于与其他因素相似的地位。这种说法失之模糊和粗糙,在事实和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长寿历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人类寿命的长短一方面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卫生医疗水平的制约,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每个人的寿命长短也相差悬殊。然而,经过前人多年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中国妇女从1950年以来初婚的变化及其给妇女生育率带来的影响,已有不少论述。 本文试图建立衡量人口已婚状态的几个指标,以此来阐明人口已婚数量及构造与人口初婚指标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16.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已经突破60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许多国家已经完成了人口转变,其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下。与此同时,人口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死亡水平显著降低,期望寿命在不断提高。本文利用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192个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系统分析了世界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在过去50年里的演变态势、区域差异以及演变模式。结果显示世界人口期望寿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增长,有50%以上的人口或国家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70岁。演变轨迹呈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区域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总体上较发达地区增幅大,人口比重上升幅度也很显著。人均期望寿命增幅最大的是亚洲国家,非洲国家与世界不同步,而且区域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人口死亡一直是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口死亡的统计与分析对于促进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对于制订社会保障政策和卫生工作规划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就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的死亡资料,参考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死亡资料,对我国人口死亡年龄分布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是过去生育率、死亡率变化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口变化。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影响着中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20年来,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未来20年里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