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是精神产品的独创,文章必须能给人一种陌生感,令人耳目一新,力求避免和别人雷同,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可见创新学习显得多么重要。我们应教学生作文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创新。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叶先生的教学思想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说的:从事“教”的活动的是教师;“为了不需要教”,是“教”的目的,是教师活动的依归;但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的,即学生在接受“教”的过程中,要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导者,学生则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 ,“2 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造教育 ,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有人这样形象地预言 :今后各国的激烈较量 ,不在战场 ,而在课堂。为了使教育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 ,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 ,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 ,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是课堂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有限时间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 ,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学科教学组成之一的历史课教学 ,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和创新。为此 ,这里略谈几点浅见。一、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的素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学识素质、技能素质。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与教师整体素质要求一致 ,但应有自己的侧重方面 :1、改革与创新的意识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重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变“教”为“导” ,改变政治课死记硬背的陈规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从而改变政治课教师唱独角戏的做法 ,让学生尽情表现 ,使每个学生都能一定程度地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1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核心在于“新”,创新意识就是创造的愿望与激情.没有愿望,没有激情,即使有创新的机会,也会失之交臂.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间的自由平等的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创造性地教1、将以教材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增长、发展能力的目标。 要积极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知识 +智力”模块向“智能 +创新”模块转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 ,既适当保持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 ,又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培养 ,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框架。2、鼓励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在教学形式上 ,注重多…  相似文献   

9.
在贯彻国家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时,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语言的技能。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中,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上也不能再一味地“灌”,而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土建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创新需要学生的努力,但更需要教师的发现、引导与启发。在学生与教师这一对教与被教的关系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只有教师本身具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注意和发掘出学生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观念。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旺盛的创新意识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如果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也不具备创造的能力 ,那么将来进入社会就无法立足 ,只会是被淘汰。作为教师 ,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认为作文教学是最能引发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种训练形式。因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往往能开动脑筋 ,发挥想象力 ,展开联想 ,并且为了把作文写好而采用求异求同等多种思维方式来立意、构思。因而作文教学对于引发和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和“学”有机结合的过程。 “教”是教师的职责,“学”是学生的任务。“教”是“学”的手段,“学”是“教”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实践证明:教学中忽略了哪一方面都是徒劳无益的。 本人由于工作关系,近年来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映,总结学校各阶段“教”与“学”的情况,发现不少教师教学之所以不成功或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  相似文献   

13.
数学研究性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指导思想,注重的是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关注的是研究过程,其核心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性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发生了根本变化。本文对数学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两个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不是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自己能够学习了,不需要教。世界上的事情学不完。  相似文献   

15.
一、及时捕捉创新教育的“信息点”我认为在教学中及时捕捉创新教育的“信息点” ,应作为开启创新教育的钥匙。近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而是教学生学”。这句名言的深刻含义 ,在于他辩证地指出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授课本知识 ,更重要在于启迪教化学生怎样去学 ,尤其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潜能 ,指导他们从明显的课本知识去挖掘推敲 ,旁引出与此相关的隐性知识内容 ,这才是真正的老师。在教授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 )第一章第三节“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这一课时 ,第二目“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课文…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考试得高分,在考前背诵作文,写出来的文章既无真情实感,更无创新可言,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创新之花在作文中灿烂开放。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创造方面的观点,着重从马斯洛的潜能说和罗杰斯有关心理健康与创造 力的关系阐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即 1、树立“人人均有创造潜能”的观念; 2、倡导以创造性的教 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创立和利用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因素;4、构建“心理安全”、 “心理自由”的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势在必行,迫在眉捷。只要教师能摆脱思想枷锁,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但当前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不问或者不会问。学生不问,是因为他们不会学,不懂得“学问相辅”的道理。一般来说学生不会问,不善问,是因他们所学(基础)有限,又不懂得问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也把学生学习策略的养成和调整列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它立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笔者认为这正是英语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注重的重要的方面,也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