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渤海文字     
唐代渤海国,究竟有无自己的文字呢?这是目前仍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三十年代后,考古工作者在渤海的建筑遗址中采拾了很多陶瓦,其中有些陶瓦上戳印有“文字”或“符号”,这种戳印有文字、符号的瓦,一般称作“文字瓦”。“文字瓦”上的“文字”,多为汉字,也出现一部分字体殊异于汉字的“文字”(以下简称殊异字)和少量的符号。某些学者认为:“文字瓦”中出现的“殊异字”,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渤海造字,是渤海人除用汉字表达思想外的一种补充手段。①但是,由于他们搜集的“文字瓦”数量有限,所以,对“殊异字”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得出的结论也就很难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2.
在西欧文字词源学的角度上,找不到将“文明”与“国家”被一些学者那样区别来看的理由,更找不到将“文明”区别为“文化”与“社会”两大部分的根据。“文明”就是“国家”,本义就是“国家”。将“文明”区别为“文化”与“社会”两大部分,正如将“文明”与“国家”解读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来解决文明起源问题,同样没有根据。因此,研究文明起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及其管理结构的变化,也就是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话语:思考和分析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不仅对于认识古代社会具有重大学术意义,而且对人类的前途走向的思考也具有一定意义。如果说文明的出现,是对野蛮的否定,那么,在文明出现的那一刻,各种文明也就脱离了原初的“一”而走向“多”,形成了各自的规定性。或许,人类文明毕竟曾渊源于共同的“一”,所以人类的心灵深处,始终怀有突破文明的规定性,重新建立“一”的渴望。于是,文明的比较,尤其是古代不同文明的比较,便很自然地成了建造文明“巴别塔”(Babel Tower)的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按照辩证逻辑,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有限的,事物的规…  相似文献   

4.
倘问现在的“国病”是什么?一字曰:“混”。在我们社会中,努力工作、勤奋上进,为国分忧,为民效力的大有人在,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这是事实。但是,浑浑噩噩,糊糊涂涂,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亦为数众多,这也是事实,而且是不可忽视的事实。说句并不夸大的话,“混”  相似文献   

5.
“混”是当今流行的一大社会病。更有人指出这是一种吞噬我们社会机体的恶性肿瘤。有识之士的这般痛切陈词,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反映了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对“混”的痛心疾首和盼望诊治“混”病的殷切之心。鉴于“混”病的形成与流行有着深刻和复杂的社会因素,从而决定了对它的诊治也要有一个辩证施治,综合治疗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可以有多种多样治“混”对策的选择。但是,任何一种选择都应着眼于治本的考虑,即要从根本上铲除社会上有些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于失去目标是难以忍受的,哪怕这个目标是暂时的失去,它会导致人们在现实中放弃对生活价值的追求。这正是当代青年“混”字背后的一个原因——目标的失落。在改革的过程中,当传统的旧的社会价值体系被打破时,青年以其持有的价值超前特性,迅速地接受社会中那些还只是隐隐若现的价值日际。这时,尽管社会价值目标依然存在,但在青年的心目中,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这里我们刊登了林玖一先生给本编辑部的一封信,来信对目前社会上的混日子的现象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提出了他的中心论点:混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他还认为“混”正在腐蚀着我们的民族和每个人,使得我们丧失进取心和自信心,“混”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巨大的恶性肿瘤,如果还不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加以铲除,那么我们将在“混”字之中丧失一切。林玖一先生确实指出了当代中国的一大问题和它的严重性,当然林先生的观点并不代表本刊的意见。我们将这封信刊登出来是为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同时希望社会各界读者踊跃来稿,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讨论。从下一期起,本刊将辟专栏发表读者对“混”的意见以及治“混”良方。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社会的镜子,每一社会乃至每一社会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它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而今,有一种社会心态很令人担忧,反映在语言形式上曰之为“混”诸如:读书的曰“混张文凭”;有点官衔的曰“混只位子坐坐”;经商的个体户曰“混几张分意思意思”;更多的人则曰“混混日脚”、  相似文献   

9.
乱而生混     
混的出现,原因十分复杂,若以混为生活信条和方式的一些人的行为分析,我以为,乱是混的土壤,混是乱的产物。“乱而生混”是其谓也。制度上的乱,形成了混的政治环境。党员要遵守党章党纪,工人要遵守厂规厂法,学生要执行校规校纪,公民要遵守宪法法律。如果某一社会或社团范围内制度较乱,无章可循,则必然会使该范围内人们在政治行为上出现混的现象。管理上的乱,形成了混的内部环境。一个单位,只要它在管理上乱,或以人治代法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论述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新社会的轮廓信息文明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信息技术在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以及教育、科学领域的普遍推广、使用;2.建成各类资料库网络,其中包括公共资料库网络;3.信息转变为经济、国家和个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信息在社会中自由传播并出现新型的民主——“参与与协议制民主”。新的“信息文明”将取代传统工业类型的社会组织,它将建立在全新的信息经济的基础上。信息经  相似文献   

11.
也谈“混”     
编辑同志: 读今年一月你刊上的《混: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及“编者按”,颇有感触。在此谈谈对这问题的一点看法。首先,我同意林玖一的看法:“当代中国社会还不是一个高度健康的社会”。客观现实中的确存在“混”的现象。而作为口头语的“在哪里混”、“混得怎样”、“混混日子”、“混得不错”……,已成为习惯,似乎无多大指责的必要,问题看它的实质如何据我所见所闻,真正主观上存心“混”的人也不太多,之所以”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前一些制度上有缺陷、弊端(特别是用人制度),  相似文献   

12.
“混”,已被不少人挂在嘴上。对于它的含义,如果想从词典里找到一个确切的注解是很困难的。混杂,有纷乱的意思;混合,有搀和的意思;混然,有蒙昧、不分明的意思;混沌,有无知、不清晰的意思:混充,有假冒的意思。还有混日子、混饭吃,有糊里糊涂过去、不积极工作的意思等等,似乎没有一条注释能确切地表达人们所说的那个“混”字的意思。人们生活中所说的“混”,它的意思是相当丰富的,但人们不必翻词典也能理解它。人们说自己在“混”,并非一定是坏事。因为,“混”也含有自谦、自责的意思,没有业绩,没有成效,自己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于是说在“混混”。但是把“混”作为一种生活哲学,那就不好了。有人自以为“混”得不错。什么样才算是混得不错呢?据说“混”得好的有四个特征:一曰日子过得舒舒服服,二曰能尽量少干活,三曰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13.
张继军 《学术交流》2006,(11):34-37
“德”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观念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人们对于“德”之观念的自觉使用使得“德”字成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核心概念,“德”的观念亦由此而构成了中国早期精神世界的基本源头,标志着传统礼乐文化的开始。一般认为“德”字始于周初,作为观念形态的“德”的涵义是较为宽泛的,它既代表某种高尚的品格和以此为心理基础的行为,又表示拥有这种品格或行为的人,同时还可以指代不包含价值属性的一般心理状态,甚至还具有了广泛意义上的“礼”的涵义。“德”之观念的产生体现了人类对自我世界有序化的理性认识和自觉追求,在此基础上,“德”由观念形态逐步上升为规范形态,周代所开创的礼乐文化亦由此而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14.
褚孝泉 《浙江学刊》2005,(6):101-105
比较各个文明传统中语言学的起源,可以看到文字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语言的关系.文字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语言客体化的过程,是一个在元语言的层次上表现语言的过程.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社会里第一次出现了纯为语言的专门技术,出现了专门处理语言的职业,出现了以语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语言也因此而从人的一种自然拥有的能力变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知识问题.语言学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本刊今年第一期上,登载了读者林玖一的来信,就时下国人的混世现状展开了一次大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大量的来信来稿,他(她)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混”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读者来稿的踊跃和地区波及面的广泛使我们欣慰地感到,这次讨论是抓到“点子”上的,因而是比较成功的。由于我们社会中滋生“混”的条件依然存在,“混”的现象也就不可能一下子消除,然“混”的讨论毕竟是要暂告一个段落的。我们期待着亲爱的读者继续给我们出类似诱人的题目,让那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丑恶现象在众人的口诛笔伐中丧失其生存的土壤吧!  相似文献   

16.
关于父权制社会形态的几点看法徐殿玖对于划分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标志,即划分阶级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标志问题,史学界至今仍是说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有些学者认为国家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还有些学者认为城市、文字...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推翻夏朝的殷商使用的是甲骨文、金文等独特的文字。甲骨文的起源虽说不明 ,但其发达的形状和文字数量之多也表明了其历史的悠长。目前所见的殷代的金文字数并不多 ,特点是更像图形。周灭商后虽说继承了商朝的甲骨文 ,但主要是发展了金文。从大量残留在铜器等物件上的铭文中可以看出 ,这时的字形已具备了文字的形态。西周后期到春秋初期 ,金文与中国文明开始进入长江和珠江流域 ,成为这一带通用的文字。春秋战国之后 ,南方的吴、越、楚等国出现了很有特色的字形。楚国南方多虫蛇 ,于是创造了有浓厚地方色…  相似文献   

18.
李白经常在诗中使用色彩词,这给他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美感。这里,我想列举李白作品中尤具特征的白色,重点谈谈其在表现上的特色。一、比率的考察通读李白的诗歌就会发现,他经常在诗中描写白色(特别是用“白”字),有关这一点的评述已经很多。其中,大野实之助先生在《李太白研究》一书中所载的《李诗中“白”的意义》一文,就是评论李白诗中白色的最早论文。他着眼于李白所使用的“白”字数量之多寡,指出:“……李白的诗歌如此喜欢使用表示色彩的文字,在感觉上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而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无疑是白色。这一点,不是很值得注意吗?”  相似文献   

19.
自从本刊开展对“混”的讨论后,收到各地读者大量的来信来稿,对“混”的理解、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以及如何治“混”等等,提出了各种看法。为使讨论进一步深人下去,希望读者来稿时,能紧密联系实际,抓住一个具体角度,进行深层的探讨分析,切忌泛泛而论。——编者  相似文献   

20.
“”字是古人对“法”这一社会现象的真实记录。古“法”字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原于远古禁忌和流放;“”即蚩尤皋陶,是世代执掌军事和司法之职的部族的图腾;“去”是原子争讼的证据制度,由“弓”和“矢”二字构成。“去”与“夷”字字义正相反,“夷”是弓、矢相符,“去”是弓、矢相背。甲骨文中有“”字,至西周金文而产生古“法”字。商末箕子发明了“明夷”即证据制度,这是“法”字含有“去”字的原因。由此可证,古“法”字当在箕子之后、西周初期形成。古“法”字的结构和本义,为我们今天探讨“法”的起源及其特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