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形成阶段;河内即今太行山东南麓为古黄河所环绕的地区,历史上为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河南指晋、豫两省黄河以南,周公在此营洛邑,即成周与王城,是周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河东、河南、河内三个区域既成相对独立区域,又以黄河相连接,为当时“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之地。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更替与发展壮大都没有离开过古老的黄河流域,从这个角度看,夏、商、周三代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不仅是黄河与黄河文化的馈赠,同时也把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黄河中下游流域龙山时代形成的文化成果为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始原。龙山时代之后不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态和中华民族的雏形——华夏族。  相似文献   

2.
<正>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农业生产区域,基于传统农业形成了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文化,而在唐宋等时期,河南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形成了具有河南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华夏文化、根亲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文化孕育了河南丰富的文化成果,河南这些文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河南传统社会结构,体现在社会民俗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其旅游资源特色集中表现为:以人文资源为主,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施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要结合其资源特点,突出寻根朝敬、黄河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优势,进行合理规划,挖掘潜力.另外,还要重视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尽快提升河南旅游业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河南郡是汉代农业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粮食日益增多,马牛羊等大牲畜饲养量增长较快。东汉时河南郡的农业经济明显超过了西汉。  相似文献   

5.
河南农业水文化是中国水文化当中的一个典型,它的内涵与水文化是一致的。农田水利文化不仅是水文化的主体,更是河南农业水文化的主体。河南农业水文化不但包括了中国农业水文化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它鲜明的地域特征。河南的农业水文化从特殊性来讲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河南农业水文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思想观念落后、研究与教育不足、建设发展滞后、政策措施不得力和资金人才缺乏等问题。对此,需要从贯彻落实《河南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入手,加强水文化宣传、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水利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6.
一、明代水灾的基本情况及对社会的影响明代水灾次数之多,危害之重,它是前后任何一朝都不能相比的。有明一代,凡二百七十六年,共遭各种自然灾害1214次,其中水灾486次,位居各种灾害之首,占41%。旱灾次之,为434次,占35%。其它自然灾害(包括蝗灾、雹灾、风灾等)共有294次,占24%。在平均每年4.4次灾害中,水灾就约占了1.8次.这些水灾遍布全国各地,而尤以黄河下游地区、苏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江地区为多。黄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受黄河及其支流泛滥而灾,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决堤改道,黄河决口的年份达二百四十六年。河南、河北、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新乡地区修建的引黄济卫工程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引黄水利工程,也是将黄河由"灾河"转变成为"利河"的开始。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国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这项大型水利工程,希望推动豫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项工程完工后,一方面推动了新乡地区灌溉农业的发展,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水源保障;另一方面,丰富的黄河水也注入卫河,增加了卫河的水量,确保了卫河在豫北地区水上通道的地位。"大跃进"时期,由于错误的指导思想,引黄济卫工程也给新乡地区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河图在清代河患治理和河政运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乾隆中期,河南段黄河出现严重河患,河臣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治理黄河,绘制呈奏黄河图,向乾隆帝、朝臣汇报河务信息,并为清廷进行黄河河政决策提供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彩绘本《豫东黄河全图》是乾隆中期河南黄河河患治理情形的集中体现,直观反映了清代黄河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方略,表现了清代的河政运作和文书流转方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的诗给我们描画了冬日黄河的艰险,但无限风光在险处,冬日的黄河也正因此才更彰显其雄壮奇丽。让我们沿着黄河,跨越冀晋陕,走进晋陕大峡谷深处,去观赏那秀美如画的黄河湿地,蔚为壮观的黄河冰瀑,壁立干仞的黄河石城,深度感受那"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美意境。河南三门峡黄河湿地天鹅舞"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磅礴奔涌的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格局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带:(1)北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游畜牧经济带;(2)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业带;(3)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地区的稻作农业经济带.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游畜牧经济带与早作农业经济带总体上表现为持续南移的态势;明清时期,稻作农业经济与旱作农业经济因素则渐次北移.三大经济带的推移、变动,往往引发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1.
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境内的古城寨古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座中原地区目前面积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城址。古城寨一带为传说中的祝融之墟,亦黄帝所居轩辕之丘。极有可能传说中的黄帝集团中的大隗氏曾在此地筑城,故当地有一夜“鬼”修龙山城的传说。该传说正反映了黄帝集团与祝融集团在相互通婚的基础上而逐步走向融合的真实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主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三农”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作为我国重要科技大省和文化大省,河南省科技问题和文化问题比较严重。资本市场与现代农业的长效互动、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长效融合、资本市场与文化创意的长效对接、资本市场与社会保障的长效协同,分别能够推动农业资本市场规模化、科技资本市场规模化、文化资本市场规模化、社保资本市场规模化,依次是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科技问题、文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河南省资本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四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1978年以来历年的生产总值为研究对象,从中原崛起的背景出发,简要说明了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河南省生产总值的构成情况,通过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进行比较,发现问题,针对分析出来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了推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一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程杰 《东方论坛》2021,(2):30-55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梅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南北差异。自古梅在秦岭、淮河以南自然分布广泛,江南地区和云南等地分布、种植尤为繁盛,海南也有分布信息。梅在陕西南部、黄淮之间及山东南部地区也属自然分布。梅在秦岭、黄河以北分布渐少,唐以前相对温暖时期与宋以后相对寒冷时期,梅的分布北界都在今山东滨州、河北邢台、山西临汾、陕西渭水沿岸、甘肃天水一线,并无明显变化。宋元以来北方地区梅的衰落主要是分布数量减少,而非分布范围缩小,主要应由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持续退化尤其是水资源减少所致。受上述分布格局的影响,传统梅文化在物质生活基础、文化创造主体、精神象征意义和历史发展过程上都打着鲜明的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烙印。宋元以来,随着梅文化地位的不断高涨和社会政治中心的北移,北方地区梅资源的稀少和缺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产生了不少相关话题和文化情结。元以来,北京地区出现“南梅北移”、盆梅栽植、堂花育梅等方式,创造了一些即时实地赏梅的条件,拓宽了梅花观赏文化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 ,楚公族的始祖是祝融 ,其嫡祖是季连 ,祝融部落集团的早期居地在今河南嵩山地区双洎河流域一带 ;季连部落初居于今河南滑县东 ,继之移居今山东曹县东南。自穴熊以后至鬻熊之世这一历史阶段中 ,季连部落至少发生过三次迁徙 ,其时间分别在夏代前期、夏商之际和商末周初 ,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分流 ,即有的迁往江汉地区 ,有的踯躅于中原。鬻熊率部南迁 ,是季连部落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南迁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豫北地区水系复杂,古黄河、漳河、卫河等时常泛滥或改道,故此时期的水神信仰多以河神为主。宋末,黄河逐渐改道南流入淮,豫北局部地区的水环境发生了变化,此后气候渐趋干冷,形成了龙王占据主流的水神信仰。人们通过神灵信仰寻求心理慰藉,祈求安澜生活。豫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影响了其水神信仰的变迁,形成了多元的水神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7.
明代河南归德府河患频繁,特权阶层和卫所军户等趁机兼并大量民田和滩地,导致里甲民户赋役过重,民间宗族组织较为薄弱,特权阶层则凭借特权占据地域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以1855年黄河改道流经山东到21世纪初为研究的主要时间断限,以地处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空间为研究的对象。在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内,以山东黄河为主线,以黄河给山东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为内容,从历史的整体性进行研究,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涿鹿,就是位于桑干河流域的河北涿鹿,即“涿鹿之战”发生之地。根据徐旭生的考证,蚩尤“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结合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析,认为包括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在内的仰韶文化,它们可能都是同一个氏族——炎帝神农氏的遗迹,而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当为蚩尤遗迹。根据苏秉琦的认识,红山文化有可能是黄帝轩辕氏的遗迹。考古资料显示,桑干河流域的若干古文化遗址,存在有红山文化层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的现象。这表明了在桑干河流域一带,出现过红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的事实,推测即与黄帝战胜炎帝的传说历史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通过实行“三扩大”,大力发展玉米、间套、蔬菜和设施农业,引导农业向集约高效方向发展是甘肃沿黄灌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了持续高产高效农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提出采取优化品种结构、时空结构、要素组配等措施,实行全方位增加农业投入,进而实现沿黄灌区农业高产、高效、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