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黎明 《北方论丛》2017,(6):128-132
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是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也是阐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危机的理论依据.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客观力量来源于“人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资本“无偿”吮吸客观物质世界的三种“自然力”,形成推动社会生产力系统扩张的强大动力.根据这一理论思想,资本过度吮吸自然力,吞噬“自然力空间”,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危机尤其是人的发展危机和资源生态危机的形成机制.这正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要阐释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一书中有关母系氏族社会的神话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海经》一书里,记载着我国古代大量的神话传说,对研究我国“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什么是神话?马克思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的产生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原始人类在社会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的口头文学。神话传说虽然是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人格化和夸张性,但它却反映了远古人类在和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的真实历史内容,决不是什么子虚乌有、荒诞不经之谈。尤其《山海经》中对女神形象和地位的描述,更有助于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一具体劳动的性质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永恒的自然性质马克思把商品使用价值看为具有永恒的自然的性质,把价值看为具有历史的社会性质,这并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由他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所必然引伸出来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26页)(四)既然具体劳动具有永恒的自然性质,那末商品使用价值亦必然是具有永恒的自然性质,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冯溪屏 《北方论丛》2007,1(3):116-119
马克思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区别和联系中,把人的类本质或人类的本质规定为劳动,人类和能被人所理解的自然,都在劳动中生成,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在劳动的基础上得到说明。由此,马克思创建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存在论,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性变革。人的类本质是马克思存在论的初始范畴,它以生产力为表现形式,通过区域生产力和民族生产力两个阶段的发展,在人类生产力那里获得了完备的形态;而它内蕴于自身中的自由规定性,显现为人类生产力的自由维度;这一维度是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客观根据。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一、土地物质不是商品,土地资金是商品在讨论城市土地问题时,有的同志提出:城市土地具有价值,具有商品属性,并把土地具有商品属性作为开展地产经营的理论依据。这种观点是否能成立呢,先让我们看一下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土地问题的。马克思在论述土地范畴时,首先肯定了土地是自然资源或自然物质,而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是没有价值的。马克思说:“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资本论》第1卷,第668页)“土地应该理解为各种自然力本身,因而也包括水力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Ⅱ),第388页),“土地,这个无机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7.
1987年春,我开始对马克思的价值和价值规律思想表示怀疑——价值和价值规律存在吗?它在我国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起什么作用呢?这是一个不能不弄明白的问题.一、价值和价值规律并不存在1.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是什么?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表述是,"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它们剩下的……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1)机器的作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是“创造价值”的条件,而是“减少价值”并使“价值消亡”的条件。(2)价值是对人力“有偿”耗费的评价,寓于机器之中并用以替代人力的自然力是“无偿”的,因而机器提供的贡献并不创造价值。当自然力的贡献还未能达到让全体社会成员免费共享的程度时,决定自然力无偿贡献归谁占有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资料所有权。(3)不仅价值是历史范畴,而且“直接形式的劳动”也是历史范畴。(4)如果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劳动价值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并非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科学的理论,而是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一、资源、环境和生态价值与经典价值论  资源、环境和生态作为区别于经济力 ,独立于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经济行为以外 ,自然客观存在的资源力范畴应当具有价值 ,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这里讲的资源专指自然资源 ,这种资源力可以等同于自然力 )。但是经济力范畴的价值同资源力或者自然力范畴的价值是否具有同一性 ?有无相通的内在规律 ?有无相通的度量标准 ?需要在与经典价值论的联系中加以解决。(一 )资源力、自然力价值与劳动价值论1 .自然力在劳动价值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劳动价值论出发 ,马克思对于独立于经济力以外的资源力 (在《资…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而且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强调了《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不仅重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而且重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以自然关系为模式来观察人类社会,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史的过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 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经济学的最基本范畴,从理论上弄清楚它的涵义,必须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必要的研究。一、劳动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生性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劳动是人使自身上的自然力进行的一种运动,是人以自身的这种运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其目的是要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通过劳动不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在人和自然通过劳动进行的这种“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从自然界取走一些物质和能量,并以不同形  相似文献   

13.
一“纵”——生产责任制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生产责任制产生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分工的发展,而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责任制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马克思在谈到社会生产管理二重性时指出,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由分工、“协作的劳动”产生了“指挥”的必要,这“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在统一指挥下,“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交给单个人作为特殊劳动去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性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立的奠基性范畴。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生产实践为纽带,把整个自然界、社会以及人自身都理解为实践的产物。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构成人类历史的起点。生产实践制约着人类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源自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的本质即人性是在生产实践中生成的,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根本物质力量是生产实践。马克思把一部人类历史还原为生产劳动发展史,通过生产实践最终破译了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否定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赵汀阳先生轻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近年来,有的同志却指出,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永远都是相对的,这一部分自然力被支配了,另一部分自然力并没有被支配,企图借助想象以征服那一部分自然力的神话就可能产生。例如,飞向冥王星或更加遥远的太空,建立太空城市的幻想,以及火星人的幻想都是新的神话;关于飞碟之谜,西伯利亚通古斯大陨石之谜,海底金字塔之谜等也是新的神话。由此得出结论:“古代神话是古代人类企图解释、征服自然的幻想,当代神话是当代人类在更高的阶梯上解释、征服新的自然领域的幻想。”①显然,上述看法与结论既源于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而又力图打破“统治我们学术界多年的经典理论。”②我们认为,在学术上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可贵的,值得提倡的。问题的关键仅在于:这种源于马克思的论述而建立起来的新理  相似文献   

17.
一、人的本质及其贪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存在物,因此,人的本质就同时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这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对象化地构成了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那么,什么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呢?马克思说:“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烟为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工业生产,从本质上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力和创造力,而且,这种“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产生于自然又物化于自然的。所以,马克思称之为人的自然本质。同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方面来揭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强调自然的优先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人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还通过对物质变换裂缝的深刻批判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其生态批判至今仍具有生命力,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从四个方面论述主体和对象及它们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一、人的哲学——主体哲学,“人始终是主体”①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  相似文献   

20.
一、劳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 农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特点,就在于其中存在着强大的自然生产力。马克思说:“劳动的生产力(自然的和社会的)……”,“问题不止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岛然生产率”。 农业中的自然生产力是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在具有光、热、水、气、土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这种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深厚、多样化的物质基础和最强大动力,同时它又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强大制约作用。因为自然生产力具有基础性和本源性。如自然界中太阳的能量是地球上各种能量直接与间接的来源。以太阳能为动力在物质、能量转化中形成的生物,是各种农产品的来源,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命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