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写作的进程中,探寻文学史自身的话语和问题非常重要。中国文学史家自觉将世界文化交流意识融入了文学史写作,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思想方法也直接影响了文学史的叙述。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虽已成为过去,但文学史的理性与实践有着永恒意义。文学多功能的认识和教育素质的文学培养,及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更加密切的联系,都将为文学史未来写作提供新思路、多途径。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三次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三次革命许全兴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社会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此相应,20世纪中国哲学发生了三次...  相似文献   

3.
实证研究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主要致力于文学文本与新出文献、出土遗物和图像资料的综合利用。观照20世纪以来尤其是21世纪的文学史实证研究,有四个方面最值得关注:第一,新出材料的运用是实证研究的重要基石;第二,传统:"二重证据法"与"诗史互证";第三,新变:原典实证和语境还原;第四,困境:教材模式和学科限制。发挥实证方法在文学史研究中的作用与影响,有助于打开新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4.
“新文学”史断代上限前延的依据和意义———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必要阐释孔范今“20世纪中国文学”,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学史断代概念。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这一文学过程分解为近代、现代、当代三个阶段。和“20世纪”一样,“近代”、“现代...  相似文献   

5.
王丽丽 《河北学刊》2007,27(4):154-158
大学并非只是实施教育的机构,同时也是掌握知识并加以再生产的传播中心。在文学教育方面,大学承担着讲授、评论、组织文学史生产,并将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整套程序,在此意义上说,大学教授变成了现代知识的裁判者和传授者,拥有教育体制所赋予的多种权利。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孟繁华、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三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所作的再评价、再生产和再传播,发挥了"重说"经典、规范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四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的学科架构.其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即展示现代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贯通性,它既能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又能联通古今中外的文学;兼容性,即它可以将现代中国生成的所有文学兼容并包之;异同性,它能理出各种形态文学的差异性又能从差异互见中摸清其联系性和趋同性,使书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呈现出多元性与严整性相统一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重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意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中国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两个不同学科概念,前者的观照视角、文学意识、价值观念、研究范围较之后者发生了变异.本文试图建构一个多元并存共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以适应对世纪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以世纪眼光重写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教材编写研讨会概述丁虹中山大学黄修己教授主持的广东省“九五”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教材编写研讨会于5月底在西江大学召开,吴重阳、许志英、杨鼎川等来自北京、南京和省内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后学进...  相似文献   

9.
曾令存 《学术研究》2012,(11):130-139
中国当代文学已走过60多年了,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史的研究近年才起步。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进入系统的学科史整理和研究前,有必要对学科史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清理,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成熟,还会增进我们对当代文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理解。为了更有效地展开讨论,本文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与90年代,并选用人民性、文学性与历史化作为考察三个时期文学史写作的核心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香港的中国语文教育目前仍以粤方言进行。香港普通话教育自1986年起成为独立科目,20年来在香港形成了专业地位。本文从普通话作为独立学科发展简史、独立培训普通话师资、普通话教师要“持证上岗”、多姿彩的普通话公开考试和普通话沉浸学习等各方面论述普通话在香港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踏入21世纪,用普通话教中文”在香港学校日见流行。展望将来,言文合一”将是香港汉语教育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亚丽 《齐鲁学刊》2007,2(1):105-107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大致形成了三种范式进化论范式、阶级论范式和现代性范式。以这三种文学史范式为参照,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认同仍然存在危机,面临种种新的文学史范式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将有助于本学科文学史范式的再生与重建。  相似文献   

12.
游国恩先生学术成就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国恩先生毕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楚辞研究和中国文学史学科建设中,他的贡献尤为显著。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进程中,他的著作成为了一定时期学术成就的标志,奠定了相关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当代中国政治学经过恢复、补课和重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终于建立起来了,由此中国走出了没有政治学的政治中国。在这过程中,政治学的发展有过波折,但是,总的说,政治学科的理论体系、教育体系、科研体系等方面,经过从无到有的发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如果从新世纪的视角来看,可能面对的挑战要比其它社会科学严峻得多。政治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政治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问题,对“冷战”后如何建立政治新秩序的问题,等等,都深感很…  相似文献   

14.
“重写文学史”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系统最为强势的话语行为。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和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是最具代表性的史著。它们从诸多方面体现了当下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它们为 2 1世纪新型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出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叶,黄子平、钱理群、陈平原等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范畴,拉开了重新整合中国新文学史的大幕:80年代底末,谢冕提出“百年中国文学(1895———1995)”研究的思路,力图将中国新文学史整体性的学术框架落实于具体的操作实践。它们的开拓性、创造性意义,正处于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显示过程中。而我们不成熟地提出“20世纪华文文学”的概念,是尝试着从生存空间上拓展考察“五四”所诞生的民族新文学的学术视野,以呈现出以白话文为话语载体的中华新文学赖以生存的整体性基础。20世纪华文文学的生存空间大致有这样两…  相似文献   

16.
姚楠 《学术研究》2004,(5):120-125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对原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新组合 ,这是基于文学史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所作的一次主动调整。整合后的名称 ,具有特指性、严密性、客观性与新颖性。这一新的学科建设 ,给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在 2 1世纪初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数度出现对文学史观处置的钟摆现象,本文提出不能轻易否认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的价值意义,但要重视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在强调史观对文学史研究的指南作用时,还应重视文学史研究自身的学科特性,重视对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探讨与发现,重视寻找和借鉴与文学史研究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独特方式和思路。文章还对科学实证与历史还原、典型现象分析及长时段研究的思路等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8.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被教育部指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其编写方针是守正出新,但实际并未达到这一目标,本文从文学史教材建设的角度对袁编《文学史》进行学理批评。认为:若与章编和郭编《文学史》相比,袁编《文学史》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体例欠严谨;增补欠合理;分析欠水平。  相似文献   

19.
窦、林、黄三部早期中国文学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人自著的中国文学史著 ,最早的有窦警凡的《历朝文学史》、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和黄人的《中国文学史》。 2 0世纪头十年里 ,社会思潮风起云涌 ,新旧文化交锋冲突。这动荡时代里复杂的思想文化观念 ,也体现在上述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中。这三部中国文学史在史学观念、文学思想、著述精神和编写体例上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将它们做一番比较 ,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史学的开创 ,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汤奇云 《云梦学刊》2008,29(1):156-157
立足于现代性价值内涵,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重新认知与解读.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重写文学史"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型后主流学界所采用的研究思路与方式.这样做,有着显而易见的三个好处:一是明确了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属性,为中国现代文学"正名";二是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张完整的百年文学史的"地图":三是赋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种紧贴时代思潮的现实意义,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本身也实现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