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艳萍  杨跃 《唐都学刊》2006,22(5):16-19
汉武帝刘彻是集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毛泽东曾作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来喟叹汉武帝文采的不足。汉武帝是将汉王朝推向极盛的一代英主,他还是一位出手不凡的文学家。“略输文采”对他来说实在有失公允。有事实为证,汉武帝爱好音乐,爱好诗赋,赋写得颇有水平。其代表作被视为佳品,流传至今。他还招揽四方文士建立乐府,大规模收集民歌,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贡献,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诗人庞德崇尚他的诗赋,把他看作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庞德将其悼念李夫人的赋改写为诗《刘彻》。庞德的《刘彻》成为美国诗歌史上的名篇。  相似文献   

2.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2,(17):68-69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号称“诗王”。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萧统《文选》将班固《两都赋》置于赋类之首,从此,班固《两都赋》作为京都赋的经典代表地位得以正式形成。然而,《两都赋》被确认为经典有个较长的过程。南朝刘宋之前,《两都赋》长期被忽视,尤其在左思《三都赋》问世之后,重《二京》《三都》轻《两都》的审美差异化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存在于注释学与总集编撰领域。萧统《文选》编撰之前,《二京赋》《三都赋》注释均有数家之多,而《两都赋》却一种注释本也没有。萧统《文选》将《两都赋》置于“京都”赋之首,是符合萧统总集编撰的皇家立场的。萧统以编撰总集的方式进行“文章之道”的确立、引导与示范,班固《两都赋序》强调“宣上德而尽忠孝”,这契合了萧统编撰《文选》的政治目的。随着文选学在隋唐时期的形成,陆续出现的《文选》注释成果,改变了《两都赋》在注释学领域受冷落的状况,巩固了《两都赋》在京都赋范围内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4.
于东新 《求是学刊》2012,39(2):119-123
全真道士词代表了金词之别宗,呈现出独特风貌:第一,创作方式互渗.其词具诗教之旨,创作上使用“诗人句法”,写出许多杂体词.第二,文体功能互渗.“以词喻道”,使得词在功能的选择上由“聊佐清欢”融进了“丹灶仙霞”,具体就是以词述心境、以词明道义、以词劝世人.第三,审美风格雅俗互渗.在以杂体入词、注重雅化的同时,又借鉴市井乡村的俗谣俚曲,吸收民间口语俗语,使词风雅俗互渗并存.全真道士词的俗化,也成为元曲登上文学史舞台的别样前奏.  相似文献   

5.
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李春兰现代文学巨匠巴金在30年代以《灭亡》登上文坛,又以“激流三部曲”(简称“激流”)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流”像璀璨的明珠在文坛放射出永久的光芒。它对于广大革命青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在...  相似文献   

6.
梅华 《唐都学刊》2012,28(6):96-99
苏、黄诸人"以诗为词"自北宋以来已成为共识,但黄庭坚的"以诗为词"则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在理论上,与苏轼认为词是"诗之苗裔"不同,他注重以学问为词;在实践上由于受到其诗学理论的影响,他更注重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来写词,即"寓诗人句法入词"。故对黄庭坚"以诗为词"的正确认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破体"、"立体"两种文体观,从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宁 《唐都学刊》2013,29(1):34-39
据清代陈元龙撰修的《御定历代赋汇》收唐代文人4篇有关渭水的赋作,分别是自居易的《泛渭赋》、卫次公的《渭水贯都赋》、刘殉的《渭水象天河赋》、独孤授的《泾渭合流赋》。这四篇赋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唐代文人对这条河流的情感与非同寻常的认识。《泛渭赋》体现了青年时代的自居易极高的政治热情与有为追求;《渭水贯都赋》体现了人们祈盼盛世永驻的美好愿望;《渭水象天河赋》表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泾渭合流赋》则更多强调的是个人与他人的“和”、个人与群体的“和”、个人与社会的“和”,反对“独清”。  相似文献   

8.
董淑华 《学术交流》2006,(9):149-151
“寡人”一词在古代注疏中一般都认为是君王用以自称的谦词,含有“少德之人”的含义。“寡人”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并不是一个自谦的词,而是一个能够标明诸侯的等级和特定身份即他的“嫡正”身份的一个词。也不含有“少德”之意,“少德”之意的注疏,是汉以后儒学占统治地位后,一些儒学大师以“温良恭俭让”为思维准则,主观臆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李格非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元祐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列苏门,史称“后四学士”。然而他的作品惜已散失。本文从历代史籍中钓沉辑佚,对其生平与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对其文学作品与文艺思想,也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这对进一步研究李清照及宋代文学史,将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朗松(1857-193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文学史专家.他的名著<法国文学史>发表于1894年,奠定了他的文学史家地位.同年他代替了著名批评家布吕纳介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位置,表明他的声誉得到确认.1927年他以高师校长的职务退休,当时他的学术地位达到顶峰,他的名声早已越出了国界.  相似文献   

11.
鲁迅文学史思想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潘亚 《学术交流》2004,1(1):148-151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深刻而独特,以1927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天才主义为核心,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后期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文学史,注重对文学史自身发展规律的探寻,敢于冲破儒家正统观念,在文学史研究中贯穿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现代意识,重视作品的艺术审美研究。在文学史研究方法上将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与西方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这一切均对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理论与学科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晦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极具特色的大家。他的文艺理论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文艺"荷担苦难"说、作家"自我告别"说以及探索中国新文艺发展方向的"农民文艺"说。他的以文艺"公转"自转"律为中心的文艺-社会关系论,是他最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也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韩鲁华 《唐都学刊》2004,20(4):67-72
对于人的追寻确认与叙述 ,是中国 2 0世纪文学创作及其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但是 ,这一主题在世俗化的文化语境下 ,正在被弱化。陕西作家冯积岐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与生命情感体验为基础 ,执著地求证着人的价值和意义 ,叩问着人究竟应该怎样生存。并在叙述艺术上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表现出自己的艺术个性 ,进而与中国当代文学相融会 ,显示出了其文学价值。他的文学创作 ,对进一步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存在的某种现象 ,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琳  马俊 《唐都学刊》2006,22(2):28-31
贾平凹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中所呈现的神秘性的特点潜藏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所蕴涵的神秘之美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寻。他的神秘性小说深深地植根于带有神秘色彩的乡土文化之中,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贾平凹的小说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神话传说和灵异故事编织而成的,这种神秘主义的小说创作,是对神秘性价值观的一个突破,创造了独特的清灵而拙朴、神秘而真实的意境,充分地体现出作者寻找通往自然完美之路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5.
钱志熙 《求是学刊》2016,(2):122-133
文学创作的成熟,表现在作家对复变关系的自觉把握上,作家在文学史的位置也往往决定于此。龚自珍在诗史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这与对其诗歌的复变关系尚未作出很好的研究有关系。龚氏的整个学术文章,都体现出逆今复古的特点,龚诗是对清代盛平诗风的一种逆反。其个人在诗学方面的主观祈向,是超越明清甚至部分地超越唐宋,向汉魏六朝乃至诗骚的艺术精神回复。在这种艺术观念的主导下,龚氏在诗体、诗格、诗法方面,都作出了创新,或者说以复古为创新。  相似文献   

16.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一直存在,然而,新时期以前,学术界更多的只是译介他的著作,相关研究却比较少,而且这些研究基本还带有政治的眼光,不能给予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新时期之后,由于摆脱了过去认识上的政治思维模式,人们对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有规模地展开。普列汉诺夫的思想异常丰富复杂,从“对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总体研究”、“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探讨”、“对功利和审美问题的探讨”、“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批评”等几个方面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始终围绕并且从未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指导,他对艺术问题具有独特性的认识与主张。对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思想做庸俗化、机械化的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钱志熙 《求是学刊》2007,34(4):102-108
郝经以理学著名,对其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历来较少注意。文章以郝氏文论为主并联系其各体文学方面的创作实践,探索其文学创作的渊源及其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指出郝经以金代中期以来形成的"国朝文派"为其文学基础,并上溯到以北宋中期文学为下限的整个古代文学传统,对宣和以下的宋代文学则有所贬抑,隐含有以金元文学为正统的文学史观。郝经同时继承宋金时代理学与文学两方面的传统,重视诗赋文章的艺术表现,注重才情,表现出气格与法度并重的创作倾向。其古文继承唐宋古文家的思想与艺术传统,古体诗与辞赋则追仿汉魏六朝的风格。郝经作为一个处于复杂交错的政治、族群及文化背景中的文学家,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张英是桐城派的开创者之一,他的《龙眠古文初集序》是桐城派开宗立派的标志和文学纲领,他的创作落实了这一文学纲领,丰富了桐城文学的内涵。张英还是桐城派文学思想最重要的传播者。他在担任帝王之师、庶常之师和儿孙之师过程中传播了桐城文学思想,使桐城文学思想从翰林院、朝廷扩展到全国,推动了桐城派的发展与壮大。张英对桐城派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桐城派其他文人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代中期著名文学家,王慎中由最初的盲目追随复古到产生独得之见,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最终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从而成为唐宋派的先导与核心。他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反对泥古,主张立意在先和立意新鲜,文词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其文学观点对晚明公安派及清代桐城派的文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周密 《唐都学刊》2004,20(3):1-5
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文坛上产生了处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中间小说。川端康成即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旗手,他创作的《舞姬》、《山音》、《东京人》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中间小说佳作。其创作的原因或许主要缘于他敬畏的朋友横光利一诗魂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