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对性别语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性别语体.男女两性的语言差异与男女自身存在的生物差异特征有关,也与男女两性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语言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脏话作为一种非正规的边缘性语言,在现代社会已经无所不在。大部分脏话具有浓厚的性意识指向,直接以男女性器官或性行为为对象,尤以女性为甚。脏话的性意识指向背后是复杂的男女两性社会权力、地位关系,也体现出两性性心理的差异、变化。分析脏话的性意识,不仅能展现一定的社会文化、社会关系、两性性心理,而且能剖析出脏话中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为禁止脏话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语言文化学观点,从家族主义文化、礼仪文化、集体主义文化、等级秩序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韩国语的儒家文化特征,可以展望到韩国语儒家文化特征的未来发展趋势。在韩国语与韩国儒家文化的关系问题上,韩国的儒家文化深刻影响了韩国语字词音义的各个层面,具有儒家文化特征的韩国语更好地起到了传承韩国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语会话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语音语调、词汇、句法等语言使用形式方面,对英语会话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探索会话语言性别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即男女混合会话,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认识两性会话差异,实现有效的跨性别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历史"等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所指"进行分析,阐明<白鹿原>所力图展现的"传统儒家文化"只是作者在当代具体语境中对"传统儒家文化"与"历史"的重新建构或叙述.而这一建构或叙述因符合当时人们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期待而获得认同.但在此类新历史小说中所体现的与以往用政治权力观念图解历史相对立的叙事模式,在反思"五四"以来对传统儒家文化简单否认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放弃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多方位思考.  相似文献   

6.
"清"在<文心雕龙>中被大量引用.它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这种交叉使"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得以首次确立.这种确立与"清"所表征的审美趣味、美学理想和玄风荡拂的六朝思想文化以及刘勰原道宗经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崇尚和维护传统儒家文化.在她的自传<我的中国世界>中,就能看出她对儒家宗法伦理观和礼制下所产生的以德化人的"人治"学说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社会法治模式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成年子女照顾者在老人的家居照顾中存在性别差异,女儿和媳妇偏重于微观层面的照护,而儿子和女婿则偏重于宏观层面.角色理论、性别理论和文化视角揭示了此性别差异的深层原因.两性平等的实现不但需要女性自身也更需要男性对父权文化的深层反思,女性照顾者解放之路最终需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冲突,深刻反映出人们头脑中不平等的性别意识。传统性别意识影响下形成的两性人格特征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改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念,是男女两性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从性别社会差异表现形态的角度,对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不同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两性在社会角色、社会性别意识上的冲突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客家方言中的语词、山歌、谣谚等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若以性别为视角,可以生动地再现客家人尤其注重两性世界的对立,对男女的价值判断存在明显的差异及其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视阈,将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与儒家伦理的相关理念通过异质、同源以及优化互补性的考察,可以认识到儒家伦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不少真理性的颗粒。发掘儒家伦理的活性因素,可以为其现代转换的可能性寻找理论依据,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引导,为现代人提供精神的憩息地,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宝贵的文化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文子》的政治文化取向,是黄老道家的道治主义.从它所塑造的行道主体看,有圣人、至人、君子、人主、真人等,虽代表了统治者的政治态度,但也反映了它对统治者的复杂心态.《文子》的道治主义态度,虽然吸取了儒家的人治和法家的法治原则,但却超越了二者的局限,以道为治,在很大程度上以道来限制人君的权力,并意识到了社会历史兴衰治乱的客观规律性.《文子》有比较系统的道治思想,也有比较浓厚的民本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传统体育伦理是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传统伦理文化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儒家传统体育伦理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内涵,蕴涵着现代人全面发展的思想萌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内含的教育价值对于加强我们今天的社会公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儒家思想文化与中国居住文化的关系,揭示了儒家“美善相乐”的美学观点,并结合民居建筑装饰语言,来诠释儒家思想对居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礼记》的研究,揭示了儒家和谐社会的构成、结构、系统与功能。指出儒家伦理美的最高理想即"天下之肥"—天下和谐,"小康"—"大同"社会即其"天下和谐"的社会模式,《礼记》是打开儒家和谐社会构成—结构—系统及其功能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主导的父权文化 ,常把有个性、不符合他们游戏规则的女性 ,称为“河东狮子”、“狐狸精”和“祸水”。这是对女性的丑化、贬低和污蔑  相似文献   

17.
《周礼》保存了不少先秦的法制资料,其法律史料价值颇受关注。很多学者根据其记载的法律资料,在礼、刑、民、政、诉讼等法律规范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其所反映的损害赔偿规定未有专文考察。从《周礼》所见的法律资料,结合金文、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可知: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在先秦社会就已有之。  相似文献   

18.
陈一风 《南都学坛》2003,23(2):23-27
孝道问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碰撞交流的起因和重要内容。儒家最初只是对佛教剃度、弃家、不婚娶的一套教规提出伦理上的质疑。东晋以下,佛教的发展壮大日益影响到世俗权力阶层的现实利益,儒佛对立也趋于尖锐。儒家在孝道问题上逐渐联系政治、经济、社会现实问题来批判佛教,直到对其全面否定。在这整个过程中,佛教不与儒家作对抗,努力调合儒佛观念,其最初基本上采用“贵道忘迹”的方式来回应儒家的指责。到东晋慧远则已能通过专心论证佛儒相合来为佛教教规不违孝道提供内在的根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儒佛孝道观念的交融。此期儒佛孝道之争对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和孝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人伦"到"契约":中西方信用文化的比较分析及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信用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是借助于血缘关系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由人伦基础所构成的德性范畴,它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而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其信用文化,信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体现了平等自由、等价交换和正当权利的法律原则。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那种借助于血缘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人伦信任心理和权利义务关系,均被由市场经济利益调整所形成的契约关系所取代,由法律调整的现代信用,完成了我国信用文化从"人伦"到"契约"的现代转换,进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及其《易》学在北宋时地位并不高,但后来在宋学系统中却被尊为“道学宗主”。这不能完全归结为朱熹等人的推崇,而是由于周敦颐从根本上抓住了如何在名教中安身立命这一宋学的问题意识,将《四书》所倡儒家伦理建立在《周易》的宇宙哲学基础上,成功地使《周易》的太极阴阳、天地合德、吉凶之几、知性智慧转向《四书》的“圣人之本”、“孔颜乐处”、“善恶之几”、德性修养,重新建构了以内在德性为本的天人合一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