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 ,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两部戏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 ,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黎羌教授是一位长年从事中西戏剧文化比较、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民族戏剧学研究的专家,十余年来他撰写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民族戏剧学》《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等书,在民族学、戏剧学学界享有盛誉。新近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的《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是他在上述著作基础上形成的更为优秀经典的学术专著,为当今方兴未艾的民族戏剧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学科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1993年田本相主编的《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以下简称《现史》)被认为是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中国现代戏剧(话剧)的一部富有开拓意义的力作①,那么时隔16年之后由胡星亮独立完成的《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以下简称《史论》)则是一部具  相似文献   

4.
近代商业戏剧发展高潮在东西方均有发生.西方传统戏剧强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较为成熟的商业戏剧发展阶段,主导了近代以来戏剧发展的潮流.同时,北京戏剧集上千年戏剧文化传统之大成,在清末民国时期也达至商业戏剧的高峰.在共时态内,北京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西方戏剧中心存在着大量商业戏剧的同质性,但也有诸多的异质性差异.比较分析发现,民国北京戏剧市场仍旧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杜兰朵既是东方意象也是世界意象,众多名家均尝试过自己的艺术阐释和再创造。布莱希特驾轻就熟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魏明伦以民族文化特色回应世界文化。在这同名戏剧《杜兰朵》又相同意象的演绎中,布莱希特和魏明伦趟出迥然不同的艺术和思想的路子,凸现两者之间最本质的戏剧终极理念——魏明伦借《杜兰朵》回溯中国戏剧之源,而布莱希特则从戏剧文本探索人的最深层本能特征。  相似文献   

6.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 ,他一直致力于西方戏剧的介绍和研究。紧密联系中国戏剧运动的现实 ,注重研究的当代性、尝试比较戏剧的方法、注重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 ,强调戏剧的民族特色 ,是其早期西方戏剧研究的特色 ,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是同辈人,虽相隔天涯海角,但相似之处颇多,差异亦显著,两位都集中反映了当时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现从戏剧艺术、文化背景及其代表作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各自的创作、中西方社会文化及戏剧差异,对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立足于少数民族戏剧的创作与表演进行探讨,既有详实的文献梳理也有扎实的田野调查。该著作中提出的"民族戏剧学"是对现有的"戏剧戏曲学"学科概念的革新,笔者希望通过该著作的出版,进一步谈谈对"民族戏剧学"的学科建设在学科界定、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研究年限长约半个世纪的“学院派”戏剧理论家,陈瘦竹是不可多得的,其早期的戏剧理论研究成果颇有研究价值.他在民国著名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论文,以西方戏剧理论奠定了研究的基础,初步展露了恒定的内心坚持与学术追求.在探索中对戏剧思潮、流派和现象的看法,对西方戏剧名家名作的选择性介绍和论述,都表明了他最初的、基本的戏剧观和贯穿其后戏剧研究的着眼点,影响着他此后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研究方向、角度与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杨宝春 《东方论坛》2014,(3):F0003-F0003
正对于新时期探索戏剧的研究,虽然已有徐晓钟、谭霈生《新时期戏剧研究》、李庆成《新时期的戏剧》、刘平《新时期戏剧启示录》、高音《北京新时期戏剧史》、田本相主编《新时期戏剧述论》等著作面世,但其中很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宁殿弼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戏剧的研究,对于新时期探索戏剧尤为关注,做了长期的跟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发表了《新时期探索戏剧成因考释》、《新时期探索戏剧的戏剧观》、《论新时期写意型探索戏剧》、  相似文献   

11.
试论西方戏剧的潜在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戏剧的潜在叙事机制是《戏剧叙事学》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小说直接改编戏剧的实践以及在戏剧叙事中如何区分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这两个角度出发,描述了西方戏剧的潜在叙事模式发展历程,试图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除旧布新、西学东渐是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西方文化是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同时印度文化也是当时中国文化向外学习的重要源泉之一.民国报刊主要介绍印度戏剧知识和印度经典剧作家;随着译介《沙恭达罗》等剧作的活动展开,并有了中印戏剧经典比较研究的成果.《沙恭达罗》在中国的成功上演,为戏剧跨文化接受塑造了成功的典范,反映出了文学间的互证、互识、互补.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宋春舫作为《新青年》的同人,其不同的戏剧观给"五四戏剧论争"带来了"不和谐"的声音,而这也凸显了《新青年》同人内部始终呈现为一种分裂的状态。胡适对《新青年》1918年第五卷第四号(戏剧改良号)上刊登的宋春舫《近世名戏百种目》的删改从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种裂隙的存在,尽管胡适在尽力弥合宋春舫与陈独秀、钱玄同等人的裂痕,但是"五四"退潮之后,不同的思潮将他们导向了不同的理论取向。胡适以社会变革为主要诉求大力倡导社会问题剧、取较激进的全面学习西方戏剧,宋春舫则始终坚持戏剧的本体特质,提倡新剧、保留旧剧,从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寻求中国戏剧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4.
戏剧是西方文学的主要文类,约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西方文学作品以戏剧的样态存在。戏剧是要表现冲突的。意蕴深刻的剧作,其冲突并不局限于人际冲突,也包括境况冲突。境况只有在与人发生关系时才有可能成为冲突。将境况人化是剧作家表现境况冲突的有效途径。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初步尝试了境况的人化。奥尼尔在《琼斯皇》中绝妙地实现了境况的人化。奥尼尔在三个方面发展了丹纳的艺术哲学。借助于境况的人化,奥尼尔赋予其剧作以深刻的存在意识。  相似文献   

15.
鬼魂形象是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也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通过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的具体解析与比较,发掘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从京剧到话剧:熊式一英译《王宝川》与中国戏剧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翻译中常常存在着为适应目标语文化而采取的改写。熊式一英译中国戏剧《王宝川》在中西文化交流失衡的语境下,按照西方文化习惯对戏剧内容、主题和戏剧形式进行"适应性"改写,将真实的中国文化元素"化"在译剧中,巧妙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渐进性传递。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指出:西方诗学是以戏剧为基础文类建立起来的,东方诗学——比如中国和日本的诗学——则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之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在叙事文学的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诗学来"。由此说来,文学的文类、体裁对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的范畴内,西方多用戏剧文学、抒情文  相似文献   

18.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雷雨》在吸取并发展了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展现旧中国人物性格悲剧上对我国现代戏剧的创造性贡献,揭示了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继承、吸收和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舞台剧是一种综合性的叙事艺术,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舞美呈现出多维的、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叙事态势;布景、灯光、服装、道具、音响等作为舞美的重要叙事要素和视角积极参与戏剧情节、人物的叙事。由于西方现代派戏剧具有比较强的观念性,因此舞美在叙事中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写实性原则,力图通过象征性、寓意性、写意性的戏剧要素对观众表达一种观念,传递出剧作家和导演的叙事意图和对现实的主观感受。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下全球数字资本主义不再完全是以逻各斯为中心,奈格里在《抵抗三部曲》中采取了后解构策略的解构建构模式,以史诗剧形式触及了"反帝国"的许多核心议题,感性地呈现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的共产主义宣言.他将戏剧实践视为对抗"帝国"的一种有力形式,通过在舞台上展现诸众的暴力反抗,意在为实现帝国后现代语境下的共产主义创造新的革命主体,最终走向大同世界.《抵抗三部曲》彰显了西方激进左翼戏剧的先锋实验性、政治实践性和审美乌托邦的力量,对丰富和拓展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戏剧创作和文艺观念的研究,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很强的启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