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的道德内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社会道德准则被个体掌握的过程,也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形成道德动机或道德信念的过程。本文在简要介绍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归因理论等学派对道德内化问题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从道德内化的成分、过程、标准、心理障碍等方面分析了儿童道德内化的内在机制,讨论了成人的教导方式在儿童道德内化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影响儿童道德内化的三种教导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过程。道德内化一般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根据道德内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结合起来;把角色指导与角色训练统一起来;把连续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如何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儿童、青少年良好的内在品德,形成个体的道德人格,已成为德育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德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近20年来,道德内化的问题逐渐成为国内伦理学、道德发展心理学和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道德内化的含义、过程、心理机制、途径及促进策略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道德内化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将多种学科的研究模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跨学科的理论,国内外很多学者都非常重视道德内化理论的研究。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我国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前的德育工作方法过于单一,模式陈旧,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将道德内化理论引入到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当中,对于德育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内涵、起点和侧重点不同,适合的青少年群体也有差异,但道德养成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深化;两者客观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来保障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积淀、确立。道德养成与道德内化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原理对我国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应以内化为目的,重在从基本道德养成抓起;认真研究和遵循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规律,依照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整体推进未成年公民道德品质的建构和良好道德人格的完善;根据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群体差异,有侧重地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道德内化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过程。道德内化一般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根据道德内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结合起来;把角色指导与角色训练统一起来;把连续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道德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德育工作的中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要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稳定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本文分析高校德育过程中道德内化的特点,依此为理论基点,促使教育者转变德育观念,以大学生为主体施教,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蜕化     
道德蜕化是人们将曾经内化的合理道德原则规范又外在化的过程,它是外在道德情境变异与主体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蜕化是个体精神败落的机理所在。因此,在社会腐败不断漫延的今天,如何从社会制度支持与个体道德修养提升的角度积极阻滞道德蜕化的发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适应是一种道德流动的过程,其逻辑起点是我们对新的道德环境的需要与价值认同,是他者世界与道德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道德适应的逻辑可能主要是从道德适应的形式之维与实质规定两方面加以展开,道德适应的形式主要细分为道德传播与道德涵化;道德适应的逻辑衍化以融合和分离的状态显现,最终分化为道德认同、道德学习、道德实践、道德内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情感培育不是一种自发的修身养性活动 ,而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性活动。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从个体层面而言是道德的内化和人格的提升 ,从人际互动层面而言是隔阂的消除和理解的实现 ,从社会层面而言是整个社会正义感的凸现 ,三者从微观、中观、宏观不同角度 ,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  相似文献   

11.
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因大学生为道德社会化的主角而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社会化;其主体除了大学生外,还包括了学校范围内的教师和其他职工;其过程是教化、内化、外化相统一的三个阶段;其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环境、虚拟环境、人际关系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德育之魂:大学生道德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对大学生道德内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受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德育实践日益暴露其弊端。立足于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反思,在道德内化理论的基础上,提供可选择的尝试,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使其从他律走向自律,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世俗社会中,宗教以神圣的方式维系世界,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佛教一贯秉持"出世不离入世"的原则,其社会控制表现出强烈的人本精神、内化理念和包容意识.在当代中国,人间佛教通过有效的社会控制,在社会伦理、群体整合、个人心理等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伦理渗透到信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道德建设和人际关系和谐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德需要是人特有的需要 ,其满足方式与作用方式都有别于主体的其他需要。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内化过程 ,是主体道德需要的客观要求 ,也是道德需要实现的过程。道德他律为主体提供道德行为模式和道德评价机制 ,道德自律则将外在的约束化为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与道德追求。道德需要是“以德治国”的理论依据之一。实施“以德治国”方略 ,就是要在建立符合当前实际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础上 ,加强道德他律的作用 ,强化道德评价功能 ,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孟子的道德社会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社会化”是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对道德社会化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拟在孟子性善论基础上,分析孟子思想中道德社会化的内容、方式等,并据此对孟子的道德社会化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论述语言输出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征,指出语言输出是语言实现内化的最终形式和外在表现,是学习者语言技能和语言思维能力形成、语言文化内化的必要过程,它同时也是语言内化程度的终端检测。最后提出语言输出的内化特征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往大学生社会化研究存在理论探讨方面重教化而轻内化、外化的问题及内化、外化方面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化主要内化途径有主动内化和被动内化两种;主要外化途径有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网络参与、求职和就业四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需要的体认机制;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思想品德测评标准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深刻认识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道德内化的实际表现,思想品德测评标准三者的关系,才能使测评标准的设计更科学、更有效、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化。由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情境的影响,某些特定行为引发的道德自我知觉与个体的道德自我意象并不一致,此时个体会采取调节机制来维持道德自我平衡,常见的有道德许可、道德推脱、道德清洁、行为补偿、道德认同等。将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调节机制的外部效度和内在心理机制,考察如何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